在互联网上涉及到侵权的领域是比较多的,诸如电子书、网络出版、视频、音乐、图片、新闻稿件等等。只是在之前受限于取证、维权、法规的不健全和淡薄的维权意识,才一直没有被广泛关注。其实在这些领域侵权的问题由来已久,因为互联网的ctrl+c\ctrl+v实在是好用。甚至有人说,互联网就是为侵权、剽窃而生的,当然,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谷歌、百度是互联网行业的排头兵,在网络版权问题上出现问题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引起各方的关注,进一步促使行业进步。百度撤掉了没有授权的内容,推出了百度文库版权合作平台,提供销售分成、广告分成、宣传营销等多种合作模式,值得鼓励。对于读者而言要么就付费阅读喜欢的文献资料,要么就必须容忍自己的视野中存在广告的身影。谷歌在版权问题上走过的路也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借鉴。
数字版权问题比较突出的电子书,从形式上低碳环保,顺应了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但实际存在的问题却不少,除了硬件方面,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内容版权、运营模式上。举个例子,当韩寒的《1988》在书店、网上正式销售时,一个星期后差不多就能买到几块钱的盗版。但正版的电子书至少得几个月后才能上线。对于消费者来说,花钱去看一本“历史书”比较困难。这说明即使有了授权,运作模式不对也是枉然。
要解从根本上决目前数字出版领域的问题,顺应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靠打官司、放掉相应领域的应用,靠避风港原则是不行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让作家、作者等原创从业者在有足够的收入支撑的前提下,去改变传统的收入模式,让电子出版和传统出版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适者生存,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网民的版权意识,付费获取的习惯方面,社会各方也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网民的思想层面下大力气。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集合政府、作者、渠道等各方资源,深入研究网民的新媒体的受众数量、实际收益、阅读形式、中国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权衡各个方面的利益,最终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出版发行方式。
[时间:2011-04-06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