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火爆开场,一度形成类似大型招聘会的排队景象。数十位民间手工艺人各展绝活儿,引起人们的争相观看,并慷慨解囊购买手工艺品。业内人士认为,这充分显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产业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请看中央台经济之声记者韩志峰的报道。
(在农展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一名小女孩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砸树皮,作为制作藏纸的原材料。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观展)
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里,许多民间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的绝活儿主要包括陶塑、唐卡、刺绣、雕版印刷、剪纸等。大部分手工艺人都有着国家级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号。他们这些难得一见的表演,让人们连连叫好。
一位参观者说:“多少年的传统嘛,这么东西确实应该保护,所以这么展览会非常好。确实也不容易,就是说任何一件东西做出来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次展览由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单位,以及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一直持续到2月23日。
具体负责这次展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技艺的认识。我们想让人们知道,什么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在今天是什么样的表现形态?怎么能在现代化生活中继续生存,而且能够有所发展?”
张庆善说,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探索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开发,保护这些遗产。“我们不能回避发展,但前提是要保护好,但发展也是一种保护。”
张庆善认为,这些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是进行产业开发的基础。“这些手工的东西,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特异性、独特性和多元性。它是不会绝对完全重复的,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丰富的文化内涵。”
记者注意到,一家来自吉林的民间剪纸摊位前,聚集了很多询问价格和购买剪纸的人,摊主就是一位国家级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叫关云德。看到这么多购买者,他有些应接不暇。
记者:卖多少钱一张?
关云德:10块钱,是昨天晚上加工的,都供不上卖,前天晚上加工一打,昨天一下午就卖没了。
记者:您在村里做这些剪纸是吗?
关云德:我是农民,种地的。
记者:光靠这个一年能卖多少钱?
关云德:能卖好几万吧!
通过这几天的展览,张庆善也看到了市场的前景。“广大观众关心、关注这次展览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来的预料。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提高了,收藏啊、欣赏啊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这些传统技艺做出来的珍贵手艺作品就成为最好的收藏对象。”
张庆善介绍说,像陕西、西藏等地的一些剪纸、唐卡等手工艺,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但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境地。
雕版印刷就是一个例子。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这次展示的就是活字和雕版印刷。这家刻印社综合科的科长张海兰认为,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养不活他们,觉得工资少啊!我们这东西的成本高,卖的时候如果定位高、价格高的话,人家谁要呢?”
[时间:2009-02-17 来源: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