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董铁鹰
为加快实施我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出版业与信息产业、互联网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文在线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07年7月16日一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以下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董铁鹰演讲全文。
董铁鹰(知识产权出版社社长):各位来宾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讨论数字出版。从图书生产转向专业化信息服务;推进图书的按需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从编辑加工、印刷出版为载体的运输出版社,转变为数字内容加工、在图书出版中大力推进按需出版。在人员构成、机构设计、收益方面,数字出版都已经成为主体。1980年,90%以上的收入来至于子载体,延续这种模式到今天出版社将需要更大的专业文献的出版,算了一下至少需要150。
今天的出版社已经初步实现了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主要体现四方面:一个是从主载体。92年出的PC光盘,1996年取消了电子图书。第二是从文字加工到内容加工。01年建立了通过光学识别的OCR,文字的出版线,把文字内容转变为标准化的备版。05年开始研究利用机器翻译,实现汉英在线进行翻译,可以大力节省对外的资源。第三,产品销售转到信息服务,现在同一个规格的出版产品越来越少,为用户开发的系统采取节省性。为技术项目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图书出版按需出版也具有一定的规模。第四是生产投入转向技术开发层。去年设计的软件工程师有30多个,专业从事标语加工的有100人,购买存储设备885件。研发收入已经占了总收入的7%,数字出版业务已经成为我们社利润最高,收入最稳定的来源。
从产品生产转向信息服务的具体举措。出版根本的作用进行记载、信息传播,现在的出版完全可以采用新的方式,特别是在专业出版领域,包括财经、法律、科技、医药等等,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已经建立起在全世界影响都很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在记载人类成果创新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收入,同时也给出版商带来了利益和收益。××集团给自己的定位,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机构,他卖出一部分,保留了信息服务技术,融合了财经服务。2004年专利WPF的使用费超过400,信息服务必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之一。
以中国专利文献出版为例,80年代靠书刊,90年代靠光盘,进入21世纪载体全部变成数据库,出版的核心工作转移到对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这种变化由于信息的变通和发展和飞速增长,比预想快的多。
转型的另外一个内容是从图书的产品生产转向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这里做的主要工作,一个是主载体、电子化。另外是出版内容的整合。专业出版的核心任务应该定位为出版业,未来对于内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专业出版社内容取得两个来源:一个是作者,一个是权力人的授权。另外对有权使用的内容进行二此加工和整合,形成新的资源。实际上后者可能成为更重要的资源,他可以使出版社拥有知识产权,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工作。第一加工了整理世界范围内的数字信息,我们搜集加工大约4000万件外国数据,统一管理、统一数据内容。
第二,建立深加工的专门数据库。由美国的化学数据库,一个普通关键字的检索。信息的深度加工,为出版机构带来了知识产权的资源,我们社建立这样一支队伍。我们每年新公开的专利数据有数百万亿,引起了过用户的关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化工领域上,在在线汉英翻译上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估计每年年底可以提供上线的测试。在中国开展数字加工具有成本上的竞争力,会给出版机构带来长期的效应,当然同时也可以充分认识到,对内容进行加工整合,他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第三,建立新的消费模式,过去文献出版包括多种产品,这种产品实际上他是包含最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最近都免费公开了。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增长,对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信息、检索系统结合起来,把外国专利中国专利结合起来,按照用户的要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开辟新的市场,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体数的按需出版,这是出版社向数字化转移的重要内容。首先我想介绍一下美国的按需出版的机构情况,美国的公司××,05年我们曾经访问过这样的机构,他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两家公司给予一个关键的盈利参数,每月印量要达到6千万以上。当时这两家公司各有6家,连续数字印刷生产线,24小时印刷,流程管理化。不同品种、不同印数的图书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下,在一个延续的管理过程中是不间断的。
06年买了10条延续数字生产线,印量已经达到1500万亿以上,增长非常迅速。按需印刷的图书需求正在迅速提升,1997年剑桥大学出版19000多种书有8千种低于50册,牛津大学出版2万种有4000多种采用PCP的模式。我们明天跟商业出版签定合同,他们有很多的资料可以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进行出版。
比如说学术著作、特色的教材,我们出版社与20多家大学合作,小于专业的广告,更新很快的实现了按需出版,在哪儿都有。按需市场有很大的范围空间。根据这几年的体验,推处按需出版必须要解决主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首先是数字印刷的成本价值,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在传统构成上其中人工费、管理费相近,设备费、维护费比较高,设备维护必须交给供应商维护,这是新增的费用。大部分的环境下采用按需需求,一般的单位是不能自己维护。维护费按照0.5分计算,一个印章维护费已经达到了4毛钱,这相当于几千册子的书能完成整个印刷的过程。所以数字印刷还有一个价格的问题,如果价格降不下来,就很难得到发展。
有一个设备投资时间为5年,对环境、温度、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对自动化水平也很高。国内的书价和传统印刷价格相对比较低,印刷的教材需要全部进行看过,数字印刷相对传统印刷的竞争力,与国外的同样情况相比比较弱,国外数字印刷跟传统印刷的书价是相同的,这在国内做不到。比如说印制的平衡点,在国外可以达到2400,国外2400以下的书全部都是印刷。出版社2000年公布的价格每个印章4.4毛,现在针对重点印章可以达到1块钱,这在我们认为已经很难了。
所以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才有可能有效的降低生产规模的成本,推动数字印刷,按需推广快速发展。按需印刷从概念上讲,虽然可以做到一张企业继续继业,但是对于图书的出版,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果把图书纸页印入一册的话,比印出来的时间长的多,有效利用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印刷机构、数字化制作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办法,国外的经验对我们来讲也很有启发。
另外数据图书格式的标准,这一点不详细讲了。再有需要探讨图书按需出版的经营模式。国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美国最大的发行商,英国人建立的,他的经营模式是一个图书的发行商建立的,他的经营模式是以3000多家中小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保证他们的图书发行大世界各地,每月返还给出版社利润,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模式。
被卡斯曼的数据也很有规模,他是大出版集团建立,他只为大出版集团利用,他的经营模式,大出版集团的2000册以下的书全部印刷,也运行的很好。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出版社成立了北京中献出版印刷公司,这个公司就是为了建立数字化印刷生产基地,就是为数字化出版服务,积极出版、印刷、发行,为了降低成本,我们还引进了国内第一条原树脂的数字化生产线,他的生产质量高的多。据调查,很多出版社都有这样的需求,对于价格成本、生产周期现在都可以接受。希望实践、探讨、协商能够形成推动图书按需出版规模发展的经营模式。 针对数字出版有一些建议,希望国家给予政策、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说书号上,印刷许可上,原来规定图书印刷系统必须有两台以上的对应印刷机,以及还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单位,所以希望数字出版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衷心希望与业内朋友合作,共同围绕数字出版而发展。
谢谢!
[时间:2007-07-17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