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拾
男,1955年4月生,现任河南第一新华印刷厂厂长,经济师。
王拾同志自1995年11月任河南第一新华印刷厂厂长以来,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抓好各项基础建设;全面进行设备技术改造; 不断深化企业科学管理。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该企业被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产品质量连续多年在全省抽检第一名,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出版物印制评比中获得“出版物印制优质产品印刷企业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出版系统“目标管理优秀单位”。他本人曾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郑州市劳动模范”“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他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在全省率先应用国际先进技术,使该厂形成相对完善的排版系统化的设备工艺技术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格式文件的印前、印刷网络系统和配套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通过实施“制造资源计划”计算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和建立企业内部数据信息系统,实现了生产组织一体化和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在印刷生产、物料仓储、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实行科学管理,建立了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仓库,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建立了一套以计算机网络生产管理为核心的新业务流程和模式,提高了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他认为:管理科学是企业健康运营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根”。他提出“以严密的内部计划管理,适应多变的外部市场经济”。他抓住管理这个“纲”,完善地建立了以利税总额为总体计划目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工资分配等分项目标的综合计划体系,同时完善责任分工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他还提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适度超前,注重实效”优化改善业务管理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使企业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他常说:企业无大事,小事认真做。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小事,才能成就企业的大事。他在企业的用工制度、机构调整、计划控制、薪酬分配,工艺改造、现场管理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的改革措施,收到明显成效。
2004年初,该企业管理形成了网络流程体系和决策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了物资、生产、财务三方面信息的集成通讯,初步实现了“三流合一”的物流管理控制。使企业在具有了国内领先的技术装备和质量水平的同时也形成了包括科学化计划分配体系、规范化现场管理、数据化工艺流程、内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模式,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和同行的认同。王拾同志曾多次在行业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各地印刷企业每年也有十几批人员到河南新华一厂参观学习。
王淮珠
女,1939年2月生,原任北京市印刷学校校长助理,工程师、高级教师。
王淮珠同志12岁(童工)就进入了印刷厂从事印刷装订工作,二十世纪70年代末又转入印刷教育事业,为印后装订专业贡献了半个多世纪。退休后受聘于新闻出版总署教材编委会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北人集团公司专家顾问等多项重要专业职位。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生产者”、北京宣武教育局“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印协“优秀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在近55年的装订生产实践中,她经历了印后装订的从全手工操作到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环保化过程。她不断努力学习,是我国印刷业公认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不可多得的印后装订技术专家,在我国印刷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用近20多年的时间撰写了《书刊装订工艺》、《新编装订材料知识》、《精、平装工艺与材料》、《印刷业考工教材精平混合工》、《印后装订1000问》等8本专业书籍,共计160多万字。其中《书刊装订工艺》先后7次再版印刷,发行4万多册,数量之多是印刷专业图书不多见的。
她还在《印刷技术》、《中国印刷》、《今日印刷》等刊物发表百余短篇技术文章共约40万字,内容多是她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分析,被业内誉为“高产作者”。
她参与制定过多项全国印刷质量等各项标准,主笔起草印刷行业质量标准共10多项,为我国印刷标准的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印后装订质量标准与要求”8项标准获新闻出版总署科学进步四等奖。
因工作需要到北京印刷学校任专业课教师,在印刷教育战线度过20多个春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印刷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退休后她不辞辛苦走遍了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向各地大小印刷厂传授丰富的实际经验并进行现场指导,全国性的授课20余次,地区省市级的授课30余次,地区单位授课40余次,各类培训班上百次;还帮助不少印刷厂解决印后装订工作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有时还帮助维修机器),帮助他们建立印后装订工艺规范,标准要求。
王淮珠同志编写的《无线胶粘订工艺手册》。对新工艺、新材料的改革和使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她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为印后装订培养技术人才,就要为装订呵护”,继续为我国印后装订事业不懈努力地贡献毕生精力。
[next]
李 康
男,1953年2月生,现任解放军报印刷厂厂长,经济师。
李康同志从事印刷工作33年,任厂级领导22年(其中任厂长十年)。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克已奉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管理水平,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印刷企业管理者。
2001年荣立三等功,2002年荣获北京印刷进步奖,2003年荣获“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一等奖”。
他担任厂长的十年中,坚持科学态度,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印刷厂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流的印刷质量和出版时效成绩。1996年至2005年,企业销售收入达7.0266亿元,创利税1.18亿元,十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为2.05亿元。连续8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8%,连续十年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在全军印刷企业中名列第一。该厂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2004年、2005年企业连续被评为中国印刷百强企业,印刷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全国报纸行业领先水平,《解放军报》印刷质量连续十年荣获中国报协“精品级报”评比前三名。
他坚持把印刷进步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坚持推进印刷技术和设备改造,使工厂印刷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发生了根本转变。1997年他对原有80年代至90年代初引进的只能印刷黑白或套红报纸的设备进行改造,能够印刷彩报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1998年至2001年彩色报纸印刷量每年递增40%~50%,有效减缓了报纸扩版和彩报印刷的压力。此项改革在业内同类设备改造利用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他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引进德国罗兰商业轮转机、高速八色胶印轮转机等设备并同德方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在印刷机组中加入商业轮转印刷单元,设备顺利安装投产后,两种类型纸张套合印刷每小时达到6万份以上,开创了国内报纸套合印刷的先例。
他坚持“确保军报出版、促进生产经营”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手段,突出发挥该厂的生产经营特长,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5年该厂印刷产量达15亿对开张(700万色令),销售收入1,0522亿元(税后),实现利税1,755万元,这几项指标均比六年前翻了一翻。
他坚持严细管理、促进团队和谐、完善岗效工资考核办法、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改革方案,推动了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成为当前我国印刷行业国有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受到胡锦涛主席的肯定和赞扬。
他勇于奉献,身兼多种社会职务,如全军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等,积极参加行业活动,多次在印刷专业会议上介绍经验,为推动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陆长安
男,1948年7月生,现任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今日印刷》杂志社社长等职,高级经济师。
陆长安同志1968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印刷技术装备生产领域奋斗了38年,为我国印刷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先后获得“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一等奖、首届高级职业经理人、首届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2003年度)、全国机械工业明星企业家(2004年度)等荣誉称号。
1993年以来,先后担任北人集团公司重要领导职务。他参与策划并推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为北人集团和北人股份公司良性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科技和管理创新,勇担生产经营风险。他组织完成了J99型印钞机的设计与制造,使北人成功地一步跨入印钞机制造行业,为企业获得1.6亿销售额,7000多万元的利润。他还与公司领导班子共同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式”中型印报机。北人的对开单张纸系列和卷筒纸系列的12个产品分获国家金银奖及部、市优等奖;四开、对开系列的10个产品在安全、质量方面,先后通过了欧洲“GS”和国际通用电器“CE”认证;北人铸造厂也获得了英国的“M”认证标志;目前北人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加工设备、国家级印刷技术开发中心和几十项技术专利。
他成功尝试资本、产品和品牌运营,在低成本扩张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用多种形式与国际知名印机企业合资合作使企业向规模化快速迈进。如与日本TSK东京出版机械株式会社按照OEM方式建立合作关系,让国际知名的日本产品贴上“北人牌”商标进行销售。其后还与美国公司合作开发了模切烫金机市场、与日本郡是合资生产报业轮转堆积机等,还与HP公司进行战略性合作,进入数码彩色喷墨领域。他组织开展“数字化工作流程”项目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委2000万的科研经费。
他将产品结构以印刷为主向印前、印后领域拓展,与德国专家一起主持开发框架式1040规格的对开机N300,历经近十年的不断改进 革新,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可达1.5万张的国产对开四色胶印机。
他为北人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的设计思想理念、了解印刷机世界发展趋势并为尽快赶上这一先进水平而努力的科技人才。
他担任北人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短短几年内,使北人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相继开发了八个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印后产品,并在欧洲、美国、东南亚、前苏联地区、阿拉伯地区等建立了国际营销网络。
他大胆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企业整体活力。他和领导班子对北人集团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他关心行业发展和建设,热心为行业和社会服务。如主持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委员会积极开展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贯彻工作,积极开展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工作,组织制订十一·五印机行业规划,推动我国印刷机械工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next]
胡雄卿
男,1947年9月生,现任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日本秋山国际株式会社董事、社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高级经济师。
胡雄卿同志在从事印刷机械事业的四十年工作历程中创造了多项突出业绩,被誉为“扭亏大王”,曾先后荣获“上海市优秀企业经营者”、“上海市优秀质量工作推进者”、“第二届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 等荣誉称号。
他以自己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和独特的经营思路与管理手段,充分依靠核心团队和全体员工,分别将上海紫光、上海光华两家亏损企业推上我国印后装订和单张纸胶印机两大领域的领军地位。并成功跨国并购日本秋山公司,使秋山国际由并购当年便扭亏为盈(盈利150万美元),到2005年销售收入达8,500万美元,四年累计赢利超过6亿日元。经调查研究,组织制订行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日本秋山和上海光华的联动发展,从而全面整合并快速提升了上海乃至全国印刷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发展能力,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誉为“中国印刷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他本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理念,对事业执著追求和忘我奉献的精神以及廉洁勤奋的工作作风,积极研究并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同时,他注重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与后备干部培训的人才管理机制,细心培养造就了一批管理、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个当时已经沦落成亏损大户,频临破产的上海光华公司,在他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在管理团队销售收入从2000年3,800万元上升到2005年4亿元,五年增长了10倍,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国印机行业前列,并成为全国单张纸胶印机领域的先进企业之一。到1997年,紫光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亿、利润1,500万元、亏损1,100多万元的一个濒死企业,一跃成为工业经济综合指数名列全国印机业前茅和全国印后装订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验》专题栏目曾用大量篇幅报道了他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赢得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夏天俊
男,1928年7月生,原《经济日报》印刷厂厂长。现任中国报业协会技术进步委员会顾问。
夏天俊同志1980年6月,由记者调任报社经理部副经理兼基建办主任,后又任印刷厂厂长,退休后一直从事中国报协印刷委员会的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为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和报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报纸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获得“森泽信夫印刷奖”一等奖、“首都五一劳动者奖章”等荣誉。
他敢于在报业率先采用和推广新技术,被誉为印刷界敢于吃螃蟹的人。
他勤于做事,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并讲求时效,八个月建成了经济日报的照排工厂。他不怕重重压力和风险,主动请缨,承担计算机激光汉字报版编辑照排系统的试验工作,为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报版编辑照排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将报纸印刷技术由铅作业推向激光照排这一质的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1986年他在国内首先引进液体感光树脂制版及印刷技术。他组织购进一台小胶轮,又与上海人民机器厂合作,在国内组装日本高斯大都市Ⅱ型中型胶印轮转机。于1989年印出《经济日报》彩报。为此,企业曾获得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的两个一等奖。
1990年,夏天俊与邮电部通讯技术研究所、北京电报局合作,研制“电子排版远程数据通讯系统”,确定采用邮电部门的卫星通讯系统,向各地传送《经济日报》的版面数据。此项目一次试传成功,大大提高了报纸出版的时效。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异地印刷的卫星传版的报社,他也因此而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近十年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新技术发展的关注,坚持不懈地在全行业推动新技术。并一直致力于报业彩色桌面系统、大幅面扫描仪、数码打样、CTP及自动套准系统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提高中国报纸印刷业的现代化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积极的贡献。
[next]
蒲嘉陵
男,1959年12月生,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工学博士、教授。
蒲嘉陵同志1982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1983年至1990年留学日本,1989年3月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印刷界第一位获此学位的学者,1990年4月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印刷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外事工作。
他曾先后获得“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一等奖、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评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北京市 “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及“教育创新标兵”、“院优秀教师”、“署优秀教师”、新闻出版总署科技进步四等奖等光荣称号。
他专注于印刷技术和信息记录材料领域的研究,创建信息记录材料学科方向,构建了相应的学科基础。他坚韧不拔地克服创业所面临的研究经费、资源和人员的严重匮乏的困难,选择从国外购置关键部件,自行研制的途径,1993年完成了静电照相性能评价系统(后命名为EMS’93)的组装和调试,并投入正式使用。此后又相继配置了可按照1nm步进的单色光系统、泄漏电流测试系统、辐照度测试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成为这个领域中功能最强、测试自由度最高并能提供多种数据的测试系统,曾接受天津复印机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的委托测试,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对近红外高敏感度电荷产生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高感度多层结构和单层结构的有机光导及其制作体系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建立“材料科学导论”、“信息记录材料及应用”和“分子光化学”三门课程,基本形成了信息记录材料学科的基础和体系。
他领导的信息记录材料学科和研究室,成功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该学院的“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也成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他先后三次代表中国在亚洲印刷技术论坛(FAGAT)做主题演讲,将中国的印刷发展状况向论坛的成员国进行了广泛介绍和宣传,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17次参加和组织由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各行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技术报告会和重大活动,并13次做大会主题、基调或特邀报告,多次主持会议。
他担任(教育部)“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承担了印刷、出版等相关教育的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并作主题报告和主持会议。…他还多次承担中国印刷技术代表团赴国外访问的副团长兼翻译和技术顾问。他在我国印刷科技和高等教育领域所作的工作得到了行业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同。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印刷》、《今日印刷》、《印刷技术》等行业期刊的编委。
他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内外影像科学活动,促进我国影像领域学术水平的提升。
他曾两次率领中国影像科学与技术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和美国罗切斯特举行的国际影像科学大会(ICIS)和影像科学与硬拷贝国际会议(ICISH),并担任分会主席。2004年他担任影像科学与硬拷贝国际会议(ICISH‘04)大会主席,成功主持了该会在西安的召开。在第30届国际影像科学大会上,他当选国际影像科学委员会秘书长,成为该委员会自1962年成立以来,唯一一名华人“官员”。
(以上内容是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权必胜印刷网发布)
[时间:2007-06-06 来源:必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