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
1、智慧地球概念塑造“惠及人人”的美好生活愿景
就目前有关智能物联网产品体系的研究技术和成果预计,未来物联网将在10 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以及关系民生保障的各个领域。
(1)智能城市。 包括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和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即采用3S 技术开发和应用各个领域的空间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城市;并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实时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业务,实现对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
(2)智能交通。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公交手机一卡通5 种业务。实现对公交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公交调度信息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的发布,手机凭证业务自动处理,车辆位置、速度、功能参数等的实时管理,以及公交手机一卡通的小额支付、空中充值等。
(3)智能物流。构建包括信息展示、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仓储管理、金融质押、园区安保、海关保税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为金融质押、园区安保、海保税等功能预留接口,为园区客户及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4)智能环保。通过水质监测,预警与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等。
(5)智能农业。自动检测设施农业、工厂农业以及立体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生态息,实现农业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与科学化。
(6)智能医疗。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病人或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生成生理指标数据,并进行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
(7)智能校园。开发电子钱包、身份
识别和银行圈存,以及学生管理电子化、教师排课办公无纸化和学校管理的系统化,促进了校园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8)智能家居。将各种家庭设备通过智能家庭网络实现设备运行与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庭设备的远程操控,创建舒适、宜人、安全便捷的家庭生活空间。
出门前公文包提醒你忘带电脑了,睡觉前冰箱告诉你那瓶牛奶再不喝明天就要过期了。这是科幻片?不,这是物联网,把感应器嵌入和你生活相关的物品中,它就能实现智能生活。
2009 年12 月底,中国移动声称要再开发200 万个物联网用户。当天A 股市场物联网概念股纷纷大涨,其中不乏涨停者。物联网概念股已经被炒了好多个月了,2009 年8 月,温家宝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基地视察,物联网概念股从此走强,这个研究院的领导也当选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next]
物联网让你被失业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电影院检票员、信用卡追债员、假酒生产商、办证号码涂鸦者、汽车偷车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首先介绍上海浦东机场围栏外一个站岗员是怎么失业的。在围栏外,工作人员把传感器埋在地下,这些传感器会形成一堵无形的网。这个网能分辨出走近的是人还是动物。是的,很像你走到酒店大门前会自动开门,也像你走到厕所前会自动冲水。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的提醒——你跨界了。为了迎接2010 年世博会,上海在世博会展馆和浦东机场布置的防入侵传感网,据说是当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再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所有方便面的价格总和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机扣钱。中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也消失了。当然,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与此类似,电影院的进场排队也会消失,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GDP 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超市里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但未来5 年都还不会无人售货。类似的,虽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门票都已经实现物联网功能,但依然要排队进场,因为安检人员没失业。
物联网不仅仅会让岗位消失,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比如说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车的在哪跑都能在物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同理,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遥远的物联网
物联网最简单的解释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这需要有一个基础的工作: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全球人口60 亿,专家估计平均每有7 亿手机用户,个人会有 10 到40 件东西要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马桶等等还有那些电网、铁路和隧道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至少到2012 年完成不了。RFID 从宣传开始到现在,也已经四五年了,离我们一开始的预算差得还比较远。中国有7 亿手机用户,如果RFID 跟手机结合,推广起来就不会像我们四五年前那样了,一夜之间就能推开。预测3 年以后,至少通过手机初步实现一个物联网。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联网的实现呢?一个是生产成本,一个是社会成本。
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RFID 芯片——也就是嵌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这种感兴器现在的生产成本是一块多钱。
“一瓶醋才卖2 块钱,牛奶一袋才1 块钱,一瓶矿泉水才8 毛钱,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RFID 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1 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量产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2008 年RFID产业有80%处于亏损状态,2009 年盈利好一点,但至少还有60%处于亏损。那些屡创新高的物联网概念股,或多或少涉及这个业务。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产生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虽然技术成熟但5 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队。
2.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催生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
“智慧地球”的概念,实际上是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体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于“智慧地球”和“智能城市”等发展愿景,应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进程,通过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集成应用,催生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材料的科技攻关、生命科学在农业和医药产业的应用、空间的探索与利用、核电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应用,以及立足全球经济的世界各国的物联网链接服务等核心技术领域。[next]
二、发展物联网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同等机遇
1、全球视野:物联网——跨越信息壁垒的关键突破口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际竞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资源已经和煤、石油、天然气、水等战略性自然资源一样,成为国际竞争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壁垒亦随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之后,成为国际间大国博弈的核心所在。
(1) 信息壁垒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目前,世界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各国对网络信息的支配能力相差悬殊。全世界大约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但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应用软件却被极少数国家和地区所垄断,他们凭借其掌握的先进传播技术和大量传媒,控制了网络社会的信息资源。信息壁垒是指在当今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对称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利用其占据信息资源的优势和信息技术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安全、经济贸易、科技领域、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制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持科技领先和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以贸易为例,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增长,40%来源于信息产业。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占 GNP 的 45%—60%,而发展中国家仅占 1%左右,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的控制、信息资源的渗透和信息产品的倾销,形成其在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另外,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渗透力,其影响力亦同步扩展到其它众多领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政治权力、科技进步等。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产业上升为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难以想象一个国家在信息匮乏、信息流失和信息不安全的状况下能够持续增强其综合国力。
(2)全球金融危机呼唤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
从全球近200 年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引发产业转型或者技术革命。经济危机所孕育的新技术革命,将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1857 年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技术革命,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 的3%,并将智慧地球确立为其科技创新的两大主攻方向之一。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纷纷启动战略规划,整合信息化基础资源,发展与现有信息系统兼容的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打造。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指出: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各类物品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通讯网结合,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其实质是以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将优质的信息化基础资源有机整合,使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物品,通过任何网络实现任何有效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的概念引发了实时无线传输、高精度传感、标准化M2M、IPv6、纳米级高智能嵌入、高可靠RFID 以及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互联网已经是少数国家掌控的天下,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日益处于被动地位。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必须跨越信息壁垒,提升自身在大国博弈中的话语权。信息壁垒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不均衡性。在信息资源的使用方面存在“马太效应”。目前的信息优势差异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支配差距,这种不均衡性不是短期内能够加以改变的,国家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信息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以求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权。第二,整体性。信息资源作为整体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组织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反映,国家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上,应有系统和整体的观念,联合社会有形与无形资源,实现短期与长期目标的结合,发挥信息资源的功效性。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规避因特网应用上的局限性与安全性问题,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特定区域里的任何物品与虚拟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通过使一个国家的各个关键部门、产业和领域以及一些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控制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建立本地化的相对保密的传感网络与物联网络,提升本土信息流通的安全性,增强在国际信息竞争中的话语权,为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供方案。
(4)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物联网如何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加速推进各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转型,已经引起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极大关注。如美国2008 年底由IBM 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2009年6 月欧盟ichu 物联网行动计划,强调RFID 的广泛应用,并注重信息安全;2009 年8 月日本提出了i-Japan 战略,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应用。温家宝总理在2009 年11 月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重点强调“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并首次明确了涉及新能源产业、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物联网/传感网、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5 大领域的新兴产业范围。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传感网和物联网纳入正在起草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标志着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的战略支点,建立物联网将是中国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两化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跨越信息壁垒瓶颈的关键突破口。[next]
2、后IP 时代:从网络社会迈向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学理论沿革
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Nicholas Negroponte 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认为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即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Anthony Giddens 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政治”观点,认为传统政治过于重视市场的繁荣,政府服务有所下降,因此需要找到经济和政治上平衡点。Alvin Toffle 认为“知识服务业”成为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并认为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进行一场革命,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第三次浪潮”文明。Manuel Castells认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认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已经成为该时代的三部曲,信息社会成为新的社会结构,全球经济成为新的经济模式,原生文化即为新的文化形态,流的空间成为新的创新形态,同时,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模式,构建新的社会时空,网络社会产生信息资本主义以及社会认同。
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产业将大大提升互联和智能方面的特性,同时还将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公共服务提供保障,例如在城市交通、应急安全、生态环境领域,还将成为实现农业、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等领域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
(2)后 IP 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06 年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2009 年我国接着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我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的重要体现,智慧地球或物联网的发展理念已初见端倪。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有一定优势。2006年,我国开始着手传感网的标准工作,2007 年国标委正式批准成立传感网工作组, 2009 年9 月11 日,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上海在世博会展馆和浦东机场布置的防入侵传感网,可以说是当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无锡建立起了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各地也纷纷启动物联网产业项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 年12 月的“2010 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应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启动“传感网络”的研发应用。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其中,要把信息网络作为培育重点之一,要规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制定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发展关键传感器件、装备、系统及服务。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提出:“从现在开始,历史留给我们难得的机遇期只有10—15 年左右。如果我们错过这15 年,就很难在21 世纪上半叶成为信息产业的强国,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即从全球信息化发的态势看,信息技术亟待变革,促使集成电路进入“后摩尔时代”,超级计算机需要突破“千倍定律”及TCP/IP 协议的局限,而网络进入“后IP 时代”,PC 将进入“后PC 时代”,实现从“高大全”向“低小专”的转变。未来10年信息技术领域的商业突破极可能是云计算,科学突破极可能是网格计算,而创新突破极可能是用户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墙的攻关,即解决并行性和可扩展性的问题,超越信息处理的高功耗以及复杂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低的技术瓶颈。
后IP 时代区别于互联网时代,将表现为4 大转变和1 项升级共5大特征:即信息技术产生本质性变革,由协议进化到结构进化转变、由“傻核心网”向“智能核心网”进化、服务需求向个性化和标准化转变,网络标准的制定提升到战略层面。[next]
三、中国成为物联网行业重点竞争市场
中国的物联网应和 TD 相结合
21 世纪被称为信息社会,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对人类影响巨大。但是互联网的标准以及核心技术是美国制定的,美国就对互联网拥有了至高的控制权。但互联网只是一个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将世间万物相互连接,并且与互联网相连的庞大系统,对人类的影响将比互联网更大。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如果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标准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中国在其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在物联网时代仍然没有发言权,信息产业又一波高潮中中国仍将处于从属地位。可喜的是,在我国,物联网已正式列为国家战略,并被纳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 计划)。作为物联网服务实现的载体,移动通信网至关重要,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态势,3G 无疑是各国发展物联网的依托。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 标准,TD 无疑应该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2009 年8 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把传感系统和3G 中的TD-SCDMA 技术结合起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即物联网)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也认为,物联网和TD 相结合,将是一个历史机遇,国家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物联网和TD 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经济还主要是依靠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支撑,而不是靠高新技术来拉动。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和高科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有机构预测,2010 年,物联网产业链就将带动千亿规模的GDP, TD网络建设和运营也同样将培育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而且,两个高科技产业的互为依存、互为支撑,将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国家信息战略安全。正所谓有利有弊,和互联网一样,物联网同样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且物联网越发达,其牵涉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信息安全并不仅仅指网络自身的安全,还涉及到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和军事安全等,所以,信息安全无论是对个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为此,使用本国掌握核心技术的3G 标准、技术和设备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确保国家整体战略安全,在未来的国际信息交流中也更具有主动权。
3、有利于TD 本身的发展。3G 时代的最主要的业务特点,就是非语音,如果还找不到很好的业务和模式作为支撑,3G 将和2G 没有区别。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对3G 本身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TD 也不例外。而且,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相关的标准出台,包括物联网本身的标准、末梢传感标准等,如果将TD 与物联网相结合形成系列完整的标准,对TD 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杨震认为,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以TD 为基础的4G 技术也有望角逐国际标准,在这一回合,“我们很有可能实现赶超”。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物联网和TD 结合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中国移动厦门试点物联网对于TD 和物联网的结合,TD 运营商中国移动表现出了非常强的超前意识。中国移动在2009 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实现了TD 建设运营超常规发展方式,通过创造性实施“三不三新三融合”举措,将TD 从局部性实验网发展为覆盖全国70%地市的3G 商用网络,为物联网应用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另外,在相关研发上,2009 年11 月,中国移动在无锡相继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数据中心,重点开展TD 与物联网融合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支撑物联网的相关业务,并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工业、农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同时,中国移动开发的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到机器通信(M2M)解决方案,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主要形式,已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动物溯源、手机钱包、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已经在厦门建立了TD 无线城市,对推动物联网规模化应用进行试点。厦门物联网的试点将对中国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无线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重点大多停留在“网络覆盖”上。中国移动在厦门建设无线城市也是从“网络覆盖”开始,从一个个基站,从一个个巷口,消除信号盲点,实现全城网络覆盖。但中国移动建设“无线城市”的思路并不局限于此。据中国移动相关人员介绍,厦门“无线城市”建设吸取了国外“无线城市”的建设经验与教训,将“无线城市”概念由“无处不在的覆盖”转化为“无处不在的应用”,赋予了“无线城市”以全新的内涵与外延。建设网络是容易的。在TD“无线城市”网络覆盖日益完善之时,中国移动开始不断探索基于无线城市的各项应用,从技术研发、到产学研合作;从政府、行业到市民应用,各类新应用层出不穷。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模式,当国外还在争论采用何种方式建设“无线城市”时,中国移动应用TD 技术建设的无线城市,已经让厦门市民步入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无线生活,物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工地噪音远程无线监控。2009 年,中国移动与厦门市城市执法管理局合作推出全国首个“工地噪音远程无线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TD 网络+应用”的M2M 组网模式进行噪声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有效解决施工噪音扰民监管难度大、投诉后取证难的问题。首批试点的工地安装无线远程噪音监控系统后,工地噪音投诉量大幅下降,6 个工地噪音有效投诉量降幅达77%,一些重点监测点甚至出现零投诉。由于效果显著,厦门市近期拟建设100 个无线远程噪音监控工地。无线视频监控。在公交车上,中国移动采用基于TD 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将摄像头所采集的图像通过TD 网络传输至后端的服务器,通过PC 终端或手机终端访问视频监控服务器,各辆公交车的运营情况,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实时查看,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在电梯间里,电梯管理单位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即可完成电梯监控、故障诊断、故障报警等功能,系统投入使用后电梯故障率降低75%,故障遗漏率为零,有效确保了乘坐电梯人员的生命安全并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是中国移动基于TD“无线城市”平台推出的全新购票方式。移动客户只要使用手机登陆移动梦网,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均可通过手机支付票款换取二维码,凭手机二维码到车站检票实现轻松出行。这一全新的购票方式,不仅为乘客节约了大量排队等候时间,还能免去乘客在购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烦恼。2010 年春运期间,厦门TD 无线城市手机汽车票累计售出1.5 万多张。从收益方面看,厦门TD 无线城市的各项新应用的推广,带动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迅猛发展。作为国内首个TD 无线城市,“厦门TD 无线城市”开通仅1 年,WAP 收入就超过短信,成为话音之外第一大业务收入,这在全国居首例,全世界“无线城市”不能赢利的观点被改变,这也给物联网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榜样。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TD 无线城市建设在该领域已经取得突破,今后要继续扩大规模,把TD 无线城市与物联网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应用发展。[next]
四、日本物联网国家战略经验借鉴
2001 年1 月以来,日本积极实施e-Japan 战略,迅速而有重点地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在宽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进展,成功完成了追赶世界IT先进国家的赶超任务,到2005 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 国家。面对高龄化、少子化的社会现实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确保在2006年以后一直成为世界IT 的领跑者和开拓者,日本转向了IT 立国战略的新阶段。2004 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超前提出今后5 年(2006-2010 年)IT 发展任务——u-Japan 战略。
1、u-Japan 战略制定过程
2004 年3 月日本总务省召开了“实现泛在网络(Ubiquitous)社会政策座谈会”,并于5 月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 社会为目标的u-Japan 构想。在总务省的u-Japan 构想中,希望在2010 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此构想于6 月4 日正式被日本内阁所通过,而且在总务省所提出的年度ICT 发展策略——“平成17 年度ICT 政策大纲”中把u-Japan 列为重点发展项目(日本把IT 扩展为ICT,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2004 年12 月,经过36名成员近10 个月的工作,历经27 次研讨,日本总务省发布了“实现泛在网络(Ubiquitous)社会政策座谈会”的最终报告书,列出了u-Japan 战略的核心内容,排出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的时间表。
2、u-Japan 战略的主要内容
日本u-Japan 战略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即所谓4U=ForYou(Ubiquitous,Universal,User-oriented,Unique)。此战略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为核心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泛在社会网络的基础建设。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二是ICT 的高度化应用。希望通过ICT 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环境能源、防灾治安、教育人才、劳动就业等21世纪的问题。三是与泛在社会网络基础建设、ICT 应用高度化相关联的安心、安全的“利用环境整备”。此外,贯穿在三方面之中的横向战略措施还有其国际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u-Japan 战略大纲以2010 年为目标,列出上述四大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进度表,各项目标与其具体措施分别如下:
1、泛在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1)有线和无线无缝连接的网络环境。包括推进电波开放战略、促进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促进通信和广播的融合、强化IP 基础建设等,到2010 年实现所有特别区、直管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无缝连接。
(2)宽带设施全国范围的整合。包括缩短宽带差别、推进地区信息化、推进数字广播和竞争政策,消除都市和偏远地区的数字差距。
(3)建立实物间网络。包括开发电子标签、感应器网络和网络机器人、促进信息家电的网络化、创造性应用ITS(智能交通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脱PC 化泛在终端到2010 年实现100 亿个终端的协调控制。
(4)网络协作的基础建设。包括开发泛在网络平台、确保不同业界网络间的相互通用、强化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到2010 年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翻一番。[next]
2、ICT 应用的高度化
(1)由ICT 引领社会系统改革。包括应用ICT 引发社会和经营的革新、通过ICT 带动制度改革、改革物流系统、推进中央和地方电子政府建设,到2010 年实现产业全体生产能提高二成。
(2)促进信息内容的创造、流通和使用。包 括数字内容的流通、决算等的环境整备、推进数字档案的构建和充分应用、创造富有魅力的信息内容、确立软件得以充分应用的日本息内容品牌,到2010 年信息内容市场规模扩大一倍。
(3)促进通用设计的应用。包括开发高度检索技术、提高用户界面的性能、确保信息获的便利、构建高龄者和残疾人ICT 应用的支持体系,高龄者的网络使用率提高到现在的3 倍。
(4)ICT 人才的活用。培育高层次ICT 人才、支持ICT 风险企业创业、促进一般市民参加ICT 培训,使专业ICT 人才达到150 万人。
3、ICT 安心安全21 战略
选出21 个泛在网络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归纳为7 类:
(1)对公共机关、公共事业经营者持有的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确保个人信息的正当使用。包括严格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机关个人信息保护法、独立行政法人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相关职员、从业人员和受委托单位进行彻底监督,推进民间团体的相关事业部门保护个人信息。
(2)针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强化IP 基础建设、开发通信量日志(trafficlog)解技术、促进各ISP 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库建设、加强针对服务器的反恐国际合作、开发卫星通信技术,到2010年实现服务器受害率为零的高可信网络环境。
(3)从防病毒和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争取到2010 年90%的一般用户一年内不受计算机病毒侵害。为此,要研究开发防计算机病毒的相关基础技术、研讨对公共事业经营者的应用支持政策,普及防病毒软件,普及信息安全相关知识,促进面向一般用户开发安全技术和提供支持措施。
(4)针对电子决算的安全性和网络恶意商业行为的增加,普及电子签名和认证,研究开发具有高度认证功能的服务平台,对虚假收费加强对策、充实强化电信消费者咨询中心、投诉中心,对有关事项案例进行广泛宣传,希望到2010 年将利用网络的诈骗案件报案数降到现在的一半。
(5)对于垃圾邮件,通过政府修改执行《特定电子邮件法》等行之有效的法律,推进电信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和开展自主对策,通过技术手段阻止垃圾邮制度、建设宽带授课环境、公众宽带网上提供教育应用课程,开发移动网络过滤技术,引进信息内容安心标志等加以解决,到2010 年使ICT 专业人才达到150 万。
(6)对于电子政府的便利性、地方公共团体的业务标准化和地方政府电子化的落差问题,将通过推进一站式服务、业务系统的最优化、行政手续的电子化、数据标准化,促进共同外包业务、统一业务系统框架,以及支持地方进行公共ICT 基础建设,强化地区信息化体制和促进官方个人认证服务等,进一步提高利用者对电子政府的满意度。
(7)对于医疗领域ICT 的应用及个人隐私,通过促进电子病历的普及、医疗机构之间的超高速网络化、利用电子标签实现低廉、放心、安全的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在宅医疗的普及,以及制定医疗相关信息安全政策、全面提高医疗数据的接入管理技术和面向医疗的安全基础,到2010 年远程医疗诊疗数提高5 倍。
此外,u-Japan 战略还有两个重要的横向战略重点:国际战略和技术战略。其国际战略重点的目标是强化其国际影响力,引领亚洲成为世界信息据点。一是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主要是加强与欧美各国和WTO、OECD、APEC、ITU 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提高对WSIS(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议)的贡献度,加强在ITU 的标准化活动和对国际社会的信息发信力。二是推进亚洲宽带计划,建立与亚洲各国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关系,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和应用软件应用、信息内容流通以及基础技术开发,培养3000 名ICT 人才。[next]
其技术战略重点的目标是作为世界先驱,将泛在网络技术实用化,也就是把所谓“日本开发的技术”推向全世界,作为世界新的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
一是推进泛在网络社会的技术研究开发。
(1)开发新时代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泛在网络的结构和基础技术,10 兆位级的光子路由器、基于光子数据转换(packageswitching)的1000 兆位网络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泛在ITS、10 亿位级超高速无线LAN 技术,研究开发ETS-ⅤⅢ、WINDS、准天顶卫星等和下一代卫星通信技术,量子密码技术和量子信息通信网络技术。
(2)开发安全安心的ICT 技术。包括研究开发网络安全基础技术,下一代IP 主干通信回路(backbone)技术,开展向IP 基础高度化的Ipv6 转移实证试验,研究开发电子标签、感应器应用技术和网络机器人技术。
(3)开发通用通信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人类通信技术(用户状况了解技术、个人适应化技术、通用化技术),通用平台(自然语言技术、知识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内容创造、流通技术)和通用应用(万能终端技术、异机种的通信技术)。
(4)加强竞争性资金补充和产官学的结合体制。主要是加强地区的研究开发能力,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扩充研究推广体制。
二是推进标准化。
通过推进ITU-T 泛在网络相关技术的国际标准,实现下一代网络(NGN)等的标准国际化;通过支持国际化标准提案等,加强标准化活动,把“日本发”的优秀技术积极推向世界成为国际标准。
对于实现u-Japan 战略,日本政府寄予ICT 产业很大期望,一是希望通过大幅提高技术扩散度很高的ICT 技术基础,从整体上彻底提高日本全体产业的技术水平,维持并强化其国际竞争力,二是希望充分利用ICT 技术来解决其医疗、福利、治安和防灾等种种社会问题。
同时,希望ICT 产业界在u-Japan 实施战略中超着两方面努力。
一是通过推进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日本成为创造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最先进的温床,出现“日本开发”的技术开发和新商业模式的良性循环,二是进行ICT 产业自身的变革。开展通信和广播的协作,发展内容服务等,确保竞争优势,发挥日本现有优势领域的作用,不断开发泛在终端和泛在网络,扩大泛在网络市场。根据2004 年度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预计到2010 年,泛在网络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87.6万亿日元,扩大到全体产业界将达到120.5 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为了实现u-Japan 战略,日本将进一步加强官、产、学、研的有机联合,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将以民、产、学为主,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所谓“环境整和”,形成民、产、学、官共同参与政策实施的开放性组织管理模式,为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等各方面的联合协作,将考虑给NPO、个人不同社会阶层分担各自相应的任务。
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社会,连接网络的终端数量和上网的场所都要增加,因此无线接入方式将成为网络接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将导致频率资源的短缺,日本将在根本上高效推动频率开放战略。
进入21 世纪以来,日本积极推进IT 立国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追赶到领先,其IT 发展历程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e-Japan——e-JapanⅡ再到u-Japan。从2001 年1 月开始实施的e-Japan 战略以宽带化为核心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前完成预定任务后,日本IT 战略本部于2003 年及时调整e-Japan 战略,制定了e-JapanⅡ战略,以促进充分信息灵活应用为主旨,其战略重点转向推进IT 技术在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金融、教育、就业和行政7个重点领域率先应用,而u-Japan 战略则是通过建立更高层次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实现所谓源自日本的“价值创造”(基于泛在网络之上的新创意创造新价值)。从e-Japan 到u-Japan 的IT 战略转变,是日本在IT 基础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和应用高度化后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u-Japan 战略,日本希望开创前所未有的网络社会,并成为未来全世界信息社会发展的楷模和标准,在解决其高龄少子化等社会问题的同时,确保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时间:2011-01-26 作者:未知 来源:必胜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