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王选在第四届技术创新与管理国际研讨会(ISMOT’04)上的致词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企业明显加大了研发投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亿美元,企业占66%,政府只占29%;同年日本研发投入982亿美元,企业占72%,政府只占19%。199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经费89亿美元,是同年中国研发经费的1.8倍。

  贝尔实验室是企业附属的最大的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它的方针是“应用创造性的科学知识于技术发展,把高技术、新产品作为核心任务,而诺贝尔奖只是副产品”,却产生了11人次诺贝尔奖。IBM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贡献最大:五十年代,第一个浮点运算(Floating Point Arithmetic)计算机(IBM 704)、第一个大量推广的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SOAP、第一个大量推广的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六十年代,第一个系列化(Series)计算机IBM360系列、高速缓存Cache(IBM 360/85)以及RISC技术等等。施乐公司(Xerox)设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PARC于七十年代作出一系列杰出创新:以太网(Ethernet)、页面描述语言(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 PostScript、鼠标(Mouse)和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可惜均未在PARC实现产业化,上述技术的发明者纷纷离开PARC,创立了 3COM、Adobe,GUI则成全了1984年的Macintosh。

  中国经济发展中最稀缺、最可贵的资源之一就是企业家,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得到的深切体会。一项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很快发家,北大方正就是这么起家的,但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家,企业必须由企业家来领导。国内外许多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所知道的国际著名企业,掌舵人全是企业家,而不是科技专家。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个例外。中国的公司也是如此,大家提到国际知名品牌海尔,就会想到张瑞敏;通讯巨头华为公司是民营企业,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华为有一万名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开发,我想中国很少有企业或政府单位,有一万名科技人员从事同一领域的开发,华为的技术产品出口达到5亿美元,非常了不起。我们一想到华为,就会想到它的企业家任正非。所以企业家是中国极端稀缺的重要资源。

  技术性公司的企业家应该重视技术,因为一项好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市场。当年激光照排研制成功后,有人讲,中国捡铅字最便宜,很难推广,结果由于这项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效益,一下子得以推广应用。彩色出版系统也是如此,1992年前我国很少有彩色报纸,我们用新技术,使彩报出版的过程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到2分钟。大家看现在到处是彩色报纸。所以好的技术能创造一个新市场。企业家并不一定要很懂技术,IBM前任总裁、拯救过IBM的郭士纳(Gersner)并非电脑专家,但他非常重视技术,每年有两个月时间跟IBM的技术精英泡在一起,听取他们的意见。SUN公司的总裁、创始人麦克尼勒(Mc Nealy)是管理专家,手下一名雇员发明了现在非常著名的JAVA语言,但最初这位雇员由于想法得不到发展,向麦克尼勒提出辞职。麦克尼勒听完后完全听从了这位雇员的意见,给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后来JAVA成为世界标准,SUN公司也因此奇迹般起死回生。还有一段SONY公司佳话,SONY的总裁盛田在经济情况不景气的形势下,居然可以用7年时间支持技术专家井深大搞彩色显像管。当时大家看不到前途,不知能不能成功,而盛田下决心支持,使得彩色显像管研制成功,SONY得以大大发展。所以,为什么说企业家是主宰企业的核心,因为好的企业家能够吸引一大批优秀科技人员。比如微软公司,聚集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其中一些人得过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每年呈上升趋势,但最缺乏的是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从国际市场上得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促使技术不断创新。

  我非常希望中国的企业能使高科技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我也非常期望中国能够出现一批跨国公司的大企业家。这两个目标实现了,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真正地走向世界,走到了先进行列。

  这次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国内外许多专家到会并作演讲,是中国企业和科研单位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时间:2004-11-11  作者:方正  来源:方正]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