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我国印刷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建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造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此外,海关部署在2002年初公布,再次降低部分进口印刷设备、纸张及纸制品的进口关税,这都为我国印刷业在新暑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特别是2002年新闻出版业书刊印刷实物量的增长,直接拉动了我国书刊印刷业的发展,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2002年书刊印刷的基本情况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与北京印刷集团有限现任公司联合对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1家印刷企业进行了调查。2002年各项指标与2001年相比都有一定的提高。主要原因是所调查企业基本上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刊印刷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加大改革改制力度,现已成为代表我国书刊印刷业发展方向的有较强竞争力的印刷企业。如2001年8月和12月相继成立的山西新华印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新华印刷集团,经过磨合,于2002年正式运作,从一年来单位的生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看,都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
在2002年正式改制的书刊印刷企业有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印刷厂,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书刊印刷企业,还进入了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印刷经理人》调查排列)。
同时,国家及省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生产指标及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提高。根据新闻出版部署发布的《200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0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书刊印刷两级定点(国家定点、省级定点、现已取消)企业1155家,比2001年减少5家。其中:国家定点企业286家(包括出版系统国家定点企业79家);省级定点企业869家(包括出版系统国家定点企业79家);省级定点企业869家,比2001年减少5家。2002年两级定点企业生产指标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2001年相比增减百分比情况如下。
1.两级定点企业的生产指标
(1)书刊排字168.99亿字,比2001年下降1.23%。其中国家定点企业排字69.72亿字(占总排字量的41.28%)比2001年下降0.53%。
(2)书刊印刷6687.34万令,比2001年增长8.1%。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3341.6万令(占书刊印刷总量的49.97%),比2001年增长8.29%。
(3)胶印印刷14190.32万对开色令,比2001年增长13.21%。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7926.2万对开色令(占胶印印刷总量的55.86%),比2001年增长20.83%。
(4)书刊装订5355.3万令,比2001年增长14.54%。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3304.18万令(占装订总量的61.7%),比2001年增长17.48%。
(5)印刷用纸10764.37万令,比2001年增长17.91%。其中国家定点企业用纸5438.66万令(占用纸总量的50.52%),比2001年增长18.73%。
分析:2002年两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除排字量比2001年略有下降外,书刊印刷、胶印印刷,书刊装订比2001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书刊排字,制版逐年从书刊印刷企业转向出版社和排字、制版专项企业,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跨媒体出版发展较快,这无疑给传统的纸载体出版物带来一定的冲击。但2002年全国两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的书刊印刷、胶印印刷、书刊装订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8.1%、13.21%、14.54%。这充分说明,受人们阅读和纸载体出版物特点的影响,在今后若干年内,书刊印刷的绝对量还会逐年增加。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发展规划,为满足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需要,到2010年书刊印刷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年的1.5倍,多色胶印印刷的生产能力将是2000年的2倍。
2.两级定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工业总产值150.0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2001年下降1.16%。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71.9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7.97%),比2001年下降1.02%。
在工业总产值中,书刊产品产值99.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51%),比2001年增长4.85%。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50.17亿元(占书刊产品产值的50.28%),比2001年增长15.31%。
(2)工业销售产值142.7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2001年增长1.62%。其中国家定点企业完成69.81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48.49%),比2001年增长6.99%。
3.国家定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产品销售收入73.89亿元,比2001年增长2.33%。
(2)工业增加值(现价)32.26亿元,比2001年增长3.31%。
分析:两级定点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的书刊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国家定点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4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01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说明全国书刊印刷企业的总体效益不高。
4.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盈利与亏损
(1)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共286家,盈利单位199家(比2001年减少6家),占国家定点企业的69.6%。利润总2.81亿元,比2001年下降30.96%。
(2)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亏损85家(比2001年增加6家),占国家定点企业的29.4%,亏损额1.49亿元,比2001年增长9.56%。
(3)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32亿元,比2001年下降51.29%。
分析:国家书刊定点企业生产任务增加,盈利企业减少,利润总额下降;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额增长,盈亏相抵,实际利润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印刷工价的降低,其次是由于书刊印刷生产能力大于出版实际需求。为了占领市场,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有些价格甚至接近或低于成本价,采取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此外,一些贫困地区将彩色课本全部或部分改为黑白课本等,也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再加上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大,造成全国书刊国家定点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利润大幅度下降。
据统计,全国定点企业亏损已达29.4%,再加上一些濒临亏损的企业,远超过国家定点厂的1/3。亏损企业日渐增多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任务不足,加上老厂居多,设备陈旧,管理滞后,在市场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总处于被动地位,二是企业包袱沉重,退休职工多,入不敷出;三是机制僵化的企业机制不适应市场的要求,这些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总之,面对如此之多的亏损书刊印刷企业,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书刊印刷企业应做好几件事
全国印刷业要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总量、结构、布局方面的调整。为适应形式的发展,书刊印刷企业应花大力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
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年来,特别是入世后,我国书刊印刷业加快了改制的步伐。继沈阳新华印刷厂、上海中华印刷厂改制后,又有山西新华、湖南新华,安徽新华等单位在2001年底至2003年初完成了改制任务。目前有不少企业正在做改制调研或改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据印刷技术杂志社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已经完成改制的印刷企业近30%。由此看来,我国印刷企业改制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从印刷企业改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改制不只有一种模式,是组建集团公司,引进外资、建立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走民营企业之路,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可照搬。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提出要加强印刷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国有出版物印刷企业改制,允许资金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进入出版物印刷领域,允许大中型印刷企业兼并,改选难以维持的小型出版物印刷企业。这一举措将有利于书刊印刷企业的体制改革。
2.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选力度
先进的印刷设备与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凡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无不重视技术改造。近几年我国印刷业技术改造投资越来越大,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提高了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印刷设备的总体水平,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先进的四色单张纸印刷机数量还不到胶印机总量的20%,截止2003年9月底,CTP设备在全国的装机量也只达到226台套。设备的落后,导致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书刊印刷企业要注意技术改造的投入,因地制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又把“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定为当年度国有企业改革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企业信息化,简言之,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当中,其最终目的的是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印刷中逐步得到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印刷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改变着印刷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少书刊印刷企业的开明领导,较早地注意到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如上海中华,河南一新华、北京地大、云南桥通等单位。经过多年实践,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印刷技术》2001年曾对全国205家印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自报已经实现全流程管理的企业有4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2.4%。但业内专家分析,我国多数印刷企业都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使购置了计算机,也只是将部分生产,经营信息输入电脑,起到保存与查询功能。当然,也有少数印刷企业引进了MRPⅡ、ERP等软件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计算机管理为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直到目前,真正达到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印刷企业还是少之甚少。
我国印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艰巨,而且又面临着资金少,人才少的问题。除此之外,书刊印刷企业还要学习先进的5S现场管理方法,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开展ISO9000的认证等工作,将我国书刊印刷业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原定点书刊印刷企业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近年来,为了加快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这对于整个印刷业来说,无疑是积极有利的。但对书刊印刷企业中的原定点厂会失去一些政策上的保护,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还可能给书刊印刷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书刊印刷企业正确对待。
1.撤消书刊印刷定点制度
原国家,省级两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共1155家,但负着全国绝大部分图书、期刊的印刷、装订任务。2002年我国出版图书170962种、期刊9029种,两项合计总印张562.83亿印张,折合用纸132.44万吨。以2002年为例,占两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24.76%的286家国家定点企业,完成了2002年49.97%的书刊印刷、55.86%的胶印刷印刷、61.7%的书刊装订任务。占两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6.84%的79家出版系统国家定点企业,完成了2002年22.48%的书刊印刷,28.71%的胶印印刷、34.01%的书刊装订任务。
从上面的数字不难看出,不足两级定点企业25%的国家定点企业,却完成了总量50%~60%的书刊印装任务;仅占两级定点企业不到7%的出版系统国家定点厂、完成了总量22.48%~34.01%的书刊印装任务。其主要原因是,除国家定点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尤其是出版系统的国家定点企业)得到了政策上的保护,有比较充足的生产任务。
撤消书刊印刷定点制度后,意味着原定点企业将失去政策的保护,在市场中将与所有的印刷企业平等竞争。这势必使原来本该是定点企业的任务转移到其他印刷企业,造成原来定点企业资源短缺,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2.实行课本印刷招标制
就全国来讲,绝大多数中小学课本印刷任务的下达权掌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出版局(总社)。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避的直属厂,长期以来在印刷中小学课本上得到政策上的保护是很自然的(一般各省的新华厂每年少则可分到本省课本总量的50%,多则可拿到90%的任务),业内人士称这种现象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长期以来,出版系统的书刊印刷厂主要靠课本印刷的收入来维持其发展,但是这种局面不会维持多久。原因是1997年2月1日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已明确规定“中小学教科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或者级织审定,其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由省以上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出版管理条例》还规定“除以上方式确定的单位外,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印刷,发行业务”。
中小学课本发行招标,2002年已在安徽、新疆、福建等地区试行,随之即将铺开。课本印刷的招标也势在必行。按照招标的有关规定,在同一质量标准,同等时间的前提下,哪家印刷工价低(不得低于成本价),中标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原国家定点书刊印刷企业不一定在投标中都能中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政企业分开
按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企分开是大势所趋。新闻出版总署直属的11个全资、5个控股与参股的生产,科研,物流事业单位,已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与新闻出版总署脱钩,建立了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全国各大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的直属书刊印刷厂与出版局脱钩的日子为期不会太久。
一旦出版系统的书刊厂与当地新闻出版局(总社)脱钩,那就意味着原来省局(总社)所能给予直属厂的优惠政策或好处统统没有了。即使是局(总社)有要求,政策上也不允许再向原直属企业投入,而需要企业自力更生。
4.加强竞争
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4月11日发布了关于《印刷企业“十五”后三年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调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在宏观调控印刷企业数量的前提下,发展出版物印刷”的指导思想。预计全国出版物印刷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每年不高于3%,到2005年底,出版物印刷企业预计为6000家(2002年底为5507家)左右。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05年底新增出版物印刷企业在500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今后新增的出版印刷企业,绝不再是一般书刊印刷企业的重复建设,而是一批科技含量高,设备先进,注重环保印刷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新型书刊印刷企业。此外,随着三资书刊印刷企业的壮大,不可忽视的民营书刊印刷企业的发展将与原有的定点书刊印刷企业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总之,目前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但必须注意还有近1/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我们深信,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尽快转变观念,就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创新成绩。
[时间:2004-11-10 作者:Bisenet 来源:Bis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