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与北京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近日在首都高教和新闻出版系统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总结“十一五”期间学校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部署“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任务,深入推进“人才
强校”战略。

  培养为重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近年来,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教计划”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推荐41名教师入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总计获得经费资助230余万元,并先后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800余人次,其中学历学位进修120余人次,国际交流150余人次,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学科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区分培训对象,深化培训内容,创新培养途径,加强教师培养力度。在培训对象上,既着力普遍提高,又重点培养,特别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培训内容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水平,特别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出版社、印刷厂、设计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开展合作研究,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科研开发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操作技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或担任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和指导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培养途径上,学校将既充分利用国内外访问学者研修、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等常规培训方式,又将积极拓展教师海外交流,每年选派10名~15名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力争“十二五”收官时,学校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此外,学校还将推行学术休假等新的培训方式,使教师有机会接触最新学术信息,积累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引进为要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2人、拔尖创新人才9人、创新团队12个,其中教学创新团队3个、学术创新团队9个;学校共引进教师66名,其中人才引进22人、正高5人、副高11人、博士18人,并聘请了100余位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近期,学校加大了“柔性引进”力度,先后聘请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知名专家担任重要职务,实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重大突破。

  此外,学校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岗位处级干部,以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引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升。

  为突破高层次人才短缺这一人才工作瓶颈,“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超常规的举措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根据学校未来事业发展需要,利用首都人才高地优势,开发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好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学术型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工作。探索荣誉性兼职与实质性兼职相结合的人才引进形式,营造开展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申报、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的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办学水平。

  更新观念 创新人才管理体制

  为使各类人才人尽其用,“十一五”期间,学校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修订、补充出台了《教师岗位人员在职进修培训管理办法》、《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健全用人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积极探索用人新思路,以多种形式用活人才。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拔培养机制,处理好引进和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强化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岗位聘任为基础,以考核奖励为导向,以业绩贡献为主要衡量标准,进一步激活用人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按照“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学校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估体系,切实落实选贤任能的各项制度,建立学校、社会、行业多元评价体系,努力做到客观看人、公正评人、准确识人。同时,还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贡献、创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不同类别教工特点、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建立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事关教工发展事项挂钩的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使踏实干事、成绩突出、师生公认的教职工有优先发展的机会。

  搭建平台 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对人才使用而言,创新观念体制是核心,优化环境是关键。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十一五”期间,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的落户,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挂牌运行,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北京分中心的启动,以及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绿色印刷包装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的有序筹备,为人才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一个有利于人才创新作用充分发挥的良好“硬环境”已经或正在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加快上述各类研究机构建设的速度,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及重才惜才、爱才护才的人文环境,增强学校吸引人才的磁力,切实解决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的问题,推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抱负。

[时间:2010-12-29  作者:王新营 张晓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