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刷行业形势分析

  专家预测,2004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也是我过印刷工业.“十五”规划后三年总量、结构、布局全面提升的时段,这必将拉动新一轮印刷设备及器材的去求高潮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加大印刷企业宏观调控的力度,对“十五”后三年印刷企业的总量、结构、布局作出具体规划,当前国内印刷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供求失衡,总体生产能力高于市场需求。部分印刷厂设备闲置,开空不足。

  2.产品结构与去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低水平印刷能力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大型骨干企业少、少型印刷企业数量多。

  3.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印刷活动猖獗。

  表1

 

企业类别 现有数量 占总量% 05年数量 占总量百分比
出版物印刷企业 5507 6.1 6031 5.7
包装装潢印刷 29560 32.6 39815 37.4%
其他印刷品印刷 52609 57.9 57177 53.7
专项印刷企业 3112 3.4 3539 3.3

  指导意见针对上述状况提出如下宏观调控措施:

  1.控印刷企业数量。重点发展先进印刷生产力。鼓励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支持印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化企企业,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全国有出版印刷企业8619家,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不足400家,仅占总量的5%。这个比例充分说明高水平印刷能力不足。预计全国出版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每年不高于3%,到2005年为9500家,要净增900家左右。

  全国有包装印刷企业30000家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不足1000家,仅占总量量每年以10%的增幅发展,到2005年将发展到39000家,净增9000家左右。

  印制票证等其他印品企业数量每年增长速度不会突破3%,到2005年净增1700家左右。

  由此说明,“+五”后三年包装印刷业发展空间大,增幅在10%左右,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版印刷、其他专项印刷适度发展,年增速不超过3%)毫无疑义,包装印刷企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会给印机制造业带来巨大商机。另外,通过表1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趋势。

  2.提高印刷企业准入门槛。并且制定“印刷业经营资格条件暂行规定”,严格掌握新设立印刷企业的资格与条件,逐步改造、淘汰生产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的印刷企业。从“质”上对进入印刷领域的企业提出要求,抬高准入门槛。对印刷企业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严格审批把关制度,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批。对新建印刷厂的资产额度、设备配置的具体要求,见表2。

  3.这种借助于行政力量,实现优化印刷业结构的目标,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必将刺激我们印机制造也数量的增速发展。同时印刷业的结构调整政策和整顿提高政策的出台,使企业总量、结构、布局适应市场要求,基本达到满足多种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目标,这样更促进用户对国产设备的技术质量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的制造业要把拼品牌、拼质量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

  “指导意见”对印刷企业受地域的布局结构上也作了安排,见表3。这种布局综合考虑了当地人口、经济总量、印刷业监督力度等因素,体现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支援西部建设的策略;中部地区印刷企业重点则是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印刷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

  表2

 

企业类别 广告面积 注册资本 印刷设备
出版印刷企业 800平方米 200万元 2台以上自动对开胶印机设备
包装装演印刷 600平方米 150万元

2台以上胶、柔、凹、丝印及后续 加工设备

其他印刷品 100平方米 50万元  
专项印刷企业 300平方米 80万元 2台以上印前和印后加工设备

 

区域 增长数(家) 现有数(家) 05年数(家)
广东 2781 12999  
浙江 2652 12875  
江苏 1578 8718  
河北 974 5390  
山东 924 5699  
辽宁 615 3572  
福建 600 2683  
河南 539 3500  
四川 444 3371  
安徽 402 2691  
湖北 363 2800  
湖南 301 2178  
北京 284 1805  
吉林 282 1916  
天津 275 1505  
江西 211 1619  
陕西 208 1520  
山西 182 1408  
重庆 182 1406  

  4.以上数据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十五”后三年市场需求的重点,除经济发东、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地,东北三省和西部地区也被列入重点发展范围。指导意见使印刷产业在总量、结构、调控有力、规划科学、增效明显的局面。

  从印机行业“十五”计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看,印刷业的发展,给印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我国书报刊张数比2000年增长了13.25%,其中报纸印刷增长17.4%;包装印刷增长12%。2002年书报刊总印张为1630。2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377。95万吨,用纸量比上年增长1其中,报纸的用纸量占到了64。96%。这显示出:印机制造业伴随着印刷业发展而持续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印机制造业在这两年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北人集团公司、上海高斯、上海紫光、上海紫宏上海光华、亚华、申威达、江西中景等企业每年销售额以两位数增长,有的增长幅度达20%,产销量达90%。其中北人集团2001年单张纸胶印机销售1200台(单、双、四色),2002年销售1400台;2001年销售卷筒纸胶印机82台,2002年销售103台;上海高斯2001年销售胶印机252个色组年销售355个色组;上海光华2001年单张纸胶印机销售415台(单、双、四色),2002年销售640台;江西中景2001年销售胶印机1200个色组,20销售1500个色组,上海紫光2002年销售平装联动线10条,骑马订书机47台,圆盘包本机200多台。2002年42家印刷设备生产企业销售收入近38亿元,各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3年上半年印机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由此可以预见:“十五”后三年中,印机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能够满足国际时常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我国的印后设备在东南亚和周边国家很有市场,并且有一些产品在国际时常上有较强的竞争力。2002年行业产品出口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区域在扩大(由原来的东南亚扩展到偶没国家):出口的品种在增加(由切纸机、模切机等印后设备向胶印、柔印等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发展)。

  2.出口的队伍在扩大(由原来进入国际市场较早的北人、上人、营口等发展到中景集团,陕西北人、北富、华光、光华、威海、.淮南等新生力量)。出口额度在增长。2002年全行业出口交货值2 0 195亿元人民币,同期增长10018%。出口创汇额同期增长80.5%。上海印包公司出口交货期和出口创汇额分别占全行业的87%和92%。合资企业多、产品起点高是上海发展快的重要原因。高斯大型印报机,出口势头非常好,其创汇额居行业之首。2003年1季度的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0%, 1季度印机行业出口交货值完成19879万元,较去年同期16%,其中自营出口创汇完成2201万元美元,较去年同期提高67.8%,说明印机行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上已初见成效。2003年1季度销售收入完成较好的企业有: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斯印刷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上海亚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机有限公司、江苏昌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威达机械有限公司、上海紫明机械有限公司。2003年陕西北人依靠科技进步,打造精品、创造名牌,在柔凹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产品开发不断创历史新高。(2003年陕印有双收双放机组式凹印机、大幅面凹印涂布机等10几个新开发品种亮相),国内八开机品种最全的生产商如营口冠华胶印机厂敢于把产品挺进欧美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市场分额;行业第一支民营企业舰队;联强集团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目前联强已由4家发起单位扩展到7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参加);上海申威达的“中国第一刀”瞄准波拉国际名牌,并努力赶超等,这让我们坚信中国印机行业的腾飞之日不久即将到来。

  追求高目标发展印机行业

  2003年确实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抗击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显著成效。我国印机行业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不但丝毫没有影响企业的发展,反而保持住了行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再创历史新高(见表1)。

  表1:行业42家骨干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3 2002 同比(±%) 2001
现价工业总产值 万元 426114 378358 +12.6 326689
工业销售产值 万元 413392 375123 +10.2 317424
工业增加值 万元 166003 145770 +13.8 123547
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408441 377796 +8.1 313379
利润总额 万元 42776 31946 +33.9 25780
成本费用总额 万元 357331 343713 +3.9 283526

  从上表可以看出印机行业骨干企业的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较2002年又有较大幅度增长,据统计,2000年一2003年现价工业总产值四年平均增长为15.5%,工业销售产值四年平均增长15.7%,工业增加值四年平均增长16.1%,产品销售收入四年平均增长7%,利润总额四年平均增长22%。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印机行业四年以来一直是快速增态势。其中行业内发展较好的企业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上海高斯印刷设备有限公司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8.4%,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9.6%,利润总额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9.7%;上海紫宏机械有限公司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31.4%,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高达46.7%,利润总额平均长速度高达93%;北人富士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36.5%,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32.9%,利润总额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7.1%;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24.5%,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9.5%,利润总额平均增长速度为28.1%。北人、上海印包两大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258470万占42家骨干企业销售总收入的63.3%,仍处于龙头地位。其中,上海电气集团印包机械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完成146197万元,与2003年同期比提高收入完成112273万元,与2003年同期比提高11.7%。在企业减亏工作上,也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2003年亏损企业5家,较2002年减少4家,亏损面减少44.5%;亏损额为1740万元,较2003年减亏1507万元度为46.4%。这是近几年来亏损额最少的一年。我们高兴地看到,无锡长城机器限公司、广西金牛集团公司、哈尔滨印包机械有限公司,咸阳印刷包装机械厂,分别减亏幅度达95.7%、26.4%、21.3%和21.2%。这个成绩取得是来之出极大心血,他们一方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诸多矛盾,又要积极改善经营环境,努力使企业走出低谷,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003年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绩,归结起来凸显改革发展上的三大特点: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追求高目标。

  注重经济运行质量  追求高效益

  2003年印机行业可以说是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一年,除了四+二家骨干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2002年提高33.9%以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同比2002年提高31.7%,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值66.7个百分(见表2)

  表2:行业42家骨干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汇总表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负债率(%) 流动资金周转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产率(%) 产品销售率(%)
2003 166.7 11 .8 114.6 50.1 1 .07 11 .9 80563 97
2002 135 8 .84 104.3 49.7 0 .91 9 .3 57930 99.1

同比± 百分点

+31 .7 2 .96 10.3 +0 .4 +0 .16 +2 .6 +39.1 -2 .1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好与差的一项指标,更是衡量企业改革深度和发展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多年来,我们行业中的一批优秀企业,不断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铸辉煌。

  上海高斯公司围绕SSC系列卷筒纸胶印机重点产品,加大技改力度,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千余万元,相继改造了滚筒、齿轮加工车间,添置了国际先进的五面体铣加工中心,新设了多用刀具库和立体配料库,由于实施了系统的改造工程,大大提升内涵生产能力,使SSC系列产品的销售量占公司全部销售收入4.6亿的一半,为此,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418.3%,相当于标准值的4.1倍,较2002年提高171.4%,列行业之首。

  北人股份公司面对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千头万绪中,将企业搬迁作为企业调整、整顿、转换机制的契机,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员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工艺流程、优化企业存量资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在八项综合效益指标中有五项好于2002年,其中劳动生产率与2002年相比提高19.8%,这与人员组织结构调整,安置分流634名人员是直接相关的。

  山东华光精工投资250万元,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日G52胶印机生产线,该生产线具备年产1000个色组的生产能力,生产线的建成对胶印机品质保证、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和管理科学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HG452八开四色胶印机市场上销售+多台,是华光精工效益新的增长点。

  江西中景集团在四开胶印机白娜模生产上,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生产销售1605个色组,较2002年增加253个色组,销售额净增6096万元,利润净增867万元,是个高速增长的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企业在2003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0%以上(见表3)。

 

名次 企业名称 企业性质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 上海高斯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合资 418.3
2 上海紫宏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 319.2
3 江西中景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 264.2
4 威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民营 232.4
5 镇江斯伊格机械有限公司 外资 230.1
6 北人富士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 221.8
7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 220.5
8 上海紫明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 214.2
9 福建广宇集团南平机械有限公司 民营 202.8
10 潍坊华光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民营 200.8

  据统计, 2000年-2003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长较快和完成较好企业有,斯公司、上海紫宏公司、江西中景集团、威海印机、北人富士、上海紫光公司、福建南平、潍坊华光、营口冠华等九家。另外,从上表10家企业中,中外合资5家,民营4家,外资1家,充分说明改制后的企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是印机行业效益新的增长点。

[时间:2004-09-21  作者:大印协印刷技术分会  来源:大印协印刷技术分会]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