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因此,大力开展节能降耗、节约用电活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缓解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的“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的不同之处

  清洁生产的发展

  自 1992 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先后在坎特伯雷、巴黎、华沙、牛津、汉城和蒙特利尔举行了六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在1998 年 10 月韩国汉城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出台了《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是对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战略的清洁生产公开的承诺。自此清洁生产开始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清洁生产开始被大力的推广。

  所谓清洁生产,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一种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定义为:

  “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或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定义,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的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作为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是对传统的末端治理手段的根本变革,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侧重点是“治”;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侧重点是“防”。

  传统的末端治理不仅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而且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积极性;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不仅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

  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末端治理)的主要不同之处如表所示。 

表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表

 比较项目

清洁生产系统 

 末端治理
(不含综合利用)

 思考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控制过程

 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

 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

 控制效果

比较稳定 

 受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

产污量

 明显减少

 间接可推动减少

 资源利用率

 增加

 无显著变化

 资源耗用

减少 

  增加(治理污染消耗)

 产品产量

 增加 

无显著变化 

 产品成本

降低

 增加(治理污染费用)

 经济效益

增加 

 减少(用于治理污染)  

治理污染费用 

减少 

 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

污染转移 

   无 

 有可能

 目标对象

  全社会

企业及周围环境  


 

[时间:2010-12-13  来源:必胜网新闻中心]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