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三篇)

  ——沈忠康《创新历程》的读后感

  近日,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一本反映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进程的新书《创新历程———中国印刷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创新历程》一书作者沈忠康曾任国家经委印刷装备协调小组副组长,是这个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在书中他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这段历史,其使用的资料翔实而珍贵。印刷界知名人士武文祥、谭俊峤、鲁兵阅读本书后可以说是感慨万千,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武文祥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以四大发明为代表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的成就,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新历程》的出版,对于我国印刷及印刷设备器材业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回顾和借鉴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经验,继往开来,坚持创新,进一步振兴中国印刷工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沈忠康同志,是新中国50年代大学生,毕业于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世纪60年代初分配到我国工业的重要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随后到国家机械委、经委、轻工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宏观工业经济管理部门任职40多年,为我国机械工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忠康同志从1982年至1988年,在国家经委机电局工作期间,在范慕韩、鲁兵同志直接领导下,负责组建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和日常组织协调工作,1985年起担任协调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这是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重要历史时期。他参与了我国印刷装备“六五”、“七五”发展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参加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讨论决策过程,参与了对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趋势的几次重要的调研和考察,参与组织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中间试验、实用试点和推广应用,参与筹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和从1984年起4年办一届的北京国际印刷展览会,参加了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的许多活动,前后历时6年。正如王选院士所说,忠康同志在此期间,“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组织协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忠康同志的作为,显示出一位长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诚事业、淡泊名利的实干家形象,他十分尊重中央和地方有关综合、业务部门的领导,非常注意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协调,他富有主见,胸襟开阔,与战友们团结合作,为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奉献了睿智和辛劳。

    盛世修史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忠康同志以6年的实际经历为主体,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就跨时20多年的《创新历程》,足见他是一位对事业忠减的有心人。6年,在他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只占1/7,但这是他闪光的、充满激情的、最让他怀念的六年。由于忠康同志参加了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最关键时期的工作,又因为许多重要会议纪要、调研、考察报告、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工作计划、总结、来往文件等的起草批复,重大技术产品科研立项和成果坚定、试用推广等活动,都是他亲自动手,深入一线,和大家荣辱与共完成的,又由于他平常就十分注意积累档案资料,同时他更加珍惜和各部们同志在工作中结成的友谊,并且多年保持交往。近几年,他先后应聘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顾问,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和专题调研,既了解了印刷及相关行业的新情况,又参与了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研讨,所以他虽离开与印刷有关的工作10来年,仍能如数家珍似地道出我国印刷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他继1990年正式出版过《中国印刷振兴之路》之后,编著《创新历程》又一厚重力作的秘诀。

    2002年春天,忠康同志同李守仁、鲁兵、王德茂等同志一起,有幸聆听了革命老前辈、老领导张劲夫同志关于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重要谈话,并参加研讨,协助整理文章资料,随后又认真学习了张老以此为题于同年6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重要文章。在这年的12月间,忠康同志还倡导并帮助中国印协组织了“回顾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历程的座谈会”,他和一些同志在会上做了全面系统的发言,这也是促使他一鼓作气撰写〈创新历程》的动力。

    《创新历程》的写作风格同一般文学作品不大一样,它是以20多年印刷业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回顾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历程的记实作品,他以“大印刷史观”为指导,用翔实的史料和朴实、雅洁的语言,全面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1974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国家计委批准将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即“748工程”)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1980年邓小平同志对北大关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得可喜成绩报告“应加支持”的批示,1994年8月江泽民同志为748工程20周年书写“拼搏奉献,为中华争光”的题词,一直到2002年2月江泽民主席为王选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总括了三代领导人的关怀。中国印刷史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印刷近代史》、《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行业博览》、《印刷之光》画册以及其他印刷史专著,已陆续出版;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印刷术的故乡中国北京隆重举行,以其精彩、热烈、圆满、成功,载人世界印刷史册,弘扬了印刷术发明古国先人的创造精神,和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伟大贡献,展示了我国现代印刷工业的水平;印刷技术教育继续发展,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印刷社团建设健康发展,为行业服务的工作空前活跃。

    《创新历程》是为中国印刷现代史谱写的一曲壮丽的乐章。它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以王选同志为代表的我国印刷及相关业界、科研、生产战线的仁人志士,和以范慕韩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同志,披肝沥胆,抱诚守真,勉力而为,鞠躬尽瘁的卓著功绩。

    忠康同志在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中,以6年的工作经历、20年的倾心关注写就的《创新历程》,突显厂他学识广博、功底扎实、智慧勤奋、钟情印刷的品格。古人云:“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在他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他常常和同道工作的同志分享压力、共享快乐。10多年前,忠康同志有幸先后得到文史专家、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和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刘炳森先生的墨宝:“学海无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特意请求两位大师书写的座右铭。忠康同志孜孜不倦地学习,不计名利、甘当铺路石,不懈追求、勇于自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创新历程》在正式出版前曾印成清样,征求了近20位亲身经历过这次技术革命的同志们的真知灼见,并尽可能作了补充校正。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遗漏或缺憾,但它确是鼓舞我们为实现中国印刷工业现代化,重新跻身于世界印刷先进之林而再接再厉、共同奋斗的一本好书。为此我们对沈忠康同志致以深切的感谢和敬意。

印刷工业发展的真实记录

鲁兵

    有人说,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看来就是历史。近读沈忠康新著《创新历程》一书,就深有体会。

    为了把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五年间中国印刷工业发展的过程及重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献给印刷行业及社会,以使人们记忆与研究,他用了两年的时间,以大量的资料、数据编写了这部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准确的新著,这是值得称赞与感谢的。这也是为丰富中国印刷史料宝库作出的又一新贡献。说起中国的印刷工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发生如此显著的历史巨变,不能不提到1982年8月7日刊登于《新华社动态清样》出版界前辈王益同志关于“出书难”对新华社记者郭清远的谈话,引起党中央负责同志的重视,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由此开始,象书中所记叙的印刷工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我想王益同志当年也不一定想到一次谈话会推动了整个印刷工业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从接触样书到正式出版我已读过三次,每次读后都心潮起伏,激动不已。读后思索之余,这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准确的反映了从国情出发,促进印刷工业发展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这是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第一个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强烈的感到作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深刻的揭示了所有在二十多年促进印刷工业发展的参与者所具有的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及献身事业的精神,这应当说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是记述了这二十多年间印刷工业发展从技术改造人手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提升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从而引导进入新型工业化的轨道。再次表述了在中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大力协同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对作出重大贡献杰出代表人物,做了详尽的描述,而且对为印刷工业发展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普通工作人员一视同’仁的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这表明作者心细独到之处。成事之因,缺一不可,不论其职务大小,成就高低,都是不可忘记的。

    二、全面再现印刷工业重大活动的谋划过程,是本书的第二个突出特点。例如对印刷协调小组,汉字激光照排,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整页排版的中文日报,748工程,北京国际印刷展览会,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关于大印刷观及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通过这些活动所展现具有中国气魄与风格,富有开拓精神的许多感人的事迹。诸如张劲夫、邓力群、周培源、范慕韩、王益等领导同志,象王选、陈坤球、向阳、夏天俊、孔照元、武文祥等一批技术专家的精神风貌。例如在印刷博物馆筹建捐款活动中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把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当做共同心愿,而积极参与。这些重要活动再一次证明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印刷工业的发展与繁荣,实在是“功不可没”

    三、深刻总结印刷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并提到理论高度是本书第三个突出特点。回顾这二十多年印刷工业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认识,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坦诚的说,自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成立伊始,并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按照范慕韩同志先从调查研究人手,进而提出“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16字方针,做为“六五”、“七五”时期奋斗目标。范慕韩同志大印刷观的观点,不仅把印刷事业提到理论高度,而且这些重要观点的科学性及预见性对印刷工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及指导作用。而且也受到印刷业内人士极高评价及赞誉。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印刷新技术的发展,印刷工业已从传统的技术改造步人技术含量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的轨道,这就为今后印刷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热切的期望,我国印刷工业能在回首峥嵘,再现激情的基础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最后,我想对本书作者再说几句话,沈忠康同志是与我一起共事的老朋友,在二十多年的交往中,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在六年多的活动中,除了中央领导同志关心及支持和范老卓越的领导与有关部门大力协同外,如果没有象沈忠康同志那样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得力干部,具体负责规划,协调深入第一线解决各个环节上的关键课题,印刷工业能否健康的发展达到已取得的成就,也是很难想象的。在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中,沈忠康同志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与才能,严谨细密的个人品质,善于协调的组织工作能力,可以说沈忠康情系印刷,呕心历血,又笔耕不辍写出这部30多万字的新著。但是你从这本书的章节中,看不到一句夸大个人作用的词句,这就是沈忠康的精神境界。我认为一个正直的人无论对祖国贡献大小,只要是尽了力的,他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及后人,沈忠康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读《创新历程》一书有感

谭俊峤

    忠康同志编写的《创新历程》一书出版后,我一连花了两天时间拜读,重要之处如“大印刷观”、“748工程”等篇,更是反复阅读,感慨良多。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从对当今印刷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看,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业内人士一读。

    《创新历程》一书,以“大印刷观”为指导,用翔实的史料和朴实、简练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0年代以来,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光辉历程和经验。我作为这一历程的亲历和参与者,阅读之中倍感亲切,并深受启发和鼓舞。今年恰逢“748工程”实施30周年纪念之年,在此时此刻阅读此书,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忠康同志在《创新历程》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哉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即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整个历程;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748工程”的由来与整个进程,包括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与关怀,王选同志从事“748工程”的全过程,以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与配合等。

    书中对“748工程”决策和实施过程的追溯,使大家深深感到“748工程”这个推动汉字信息处理和印刷技术革命的工程,实际上是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的一次积极尝试,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对我国印刷业及整个现代化建设不仅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顾“748工程”实施30年来印刷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字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在其中公不可没。

    忠康同志在《创新历程》一书中,还把范慕韩同志提出的“大印刷观”思想做了高度概括和精辟的阐述。他把“大印刷观”的基本观点的10点归纳尤为准确到位,在此愿择其要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印刷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不能离开国家经济发展来研究印刷工业现代化,印刷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这是“大印刷观”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振兴印刷工业必须使印刷设备、专业印刷配套器材包括纸张、油墨、感光材料、PS版、橡皮布等协调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第三,印刷不仅是印书、印报,还应该包括印刷工业技术所能服务的各个领域。研究印刷业的发展必须打破部门界线,破除部门和地区封锁和垄断。

    第四,要按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安排解决印刷工艺各个环节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设备。

    第五,振兴中国印刷工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开发。要用“一条龙”的组织方式统筹安排研究开发、研制生产、中间试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和推广应用,对重大科研开发成果要坚持“一切经过试验”,不断改进、完善、提高。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办大事的优越性,组织好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关系。

    第六,印刷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应该对印刷工业实行全行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监督。

    第七,加快推进印刷市场化进程。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全国印刷市场。作为加工服务行业,印刷业应该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支持发展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加快推进国有印刷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总之,印刷工业应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

    第八,中国印刷业要加快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发展对外合作,尽快融人世界先进印刷技术之林。

    第九,重视和加强各级、各类印刷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印刷高科技人才。

    第十,用“大印刷观”指导和推进中国印刷业的研究。

    以上10点,囊括了我国印刷业的各个领域,并将其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对提高我国印刷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对印刷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乃至提高行业内外对印刷业产业重要性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大印刷观的基础上,《创新历程》一书还生动地阐述了范老的“系统工程”观点。

    从印刷工业整体发展上来看,印刷工业必须和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印刷设备和器材工业是印刷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印刷和设备器材工业同步协调发展,我国印刷工业的整体水平才会有较大的提高。范慕韩同志曾经作过一个比喻,非常恰当,他说:“大印刷工业好似一架飞机,印刷工业是机体,印刷设备工业和印刷器材工业是两翼,必须整体组装起来,才能形成一架完整的通往各个航线的飞机”。当时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最值得回忆的是1987年,范老在吴江参加包装印刷专业委员会会议后,我陪范老和忠康同志去上海,在亲自考察了上海凹凸彩印厂、上海人民印刷八厂和l: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后,范老很高兴,他说,没想到这几年包装印刷发展那么快,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当时,他就给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锫基同志打电话,请他来看看,当时朱镕基同志表示:范老你放心,不但我要去看,我要请江泽民同志也去。尔后,1988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和朱镕基市长先后视察了上海凹凸彩印厂和上海人民印刷八厂。江泽民同志还为两个厂题了词。给凹凸厂题词内容是:“精益求精”,给八厂的题词是:“赶超国际包装先进水平”。

    忠康同志已经年过6旬,作为”748工程”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亲历者,能不惜辛劳将如此多的珍贵资料整理成书,实在是令人钦佩。诚如书中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过去30年来,中国印刷业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从业人员持续不断的创新,即使在外部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也不气馁;中国印刷业的未来发展仍然要依靠这种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惟有创新才是印刷业持续前进不竭的动力之源。

[时间:2004-09-02  作者:Bisenet  来源:Bisenet]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