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中:以流通现代化促出版业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依然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图书流通体制改革滞后,远不能适应出版业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生产决定流通,因而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流通引导生产,因而需要更加重视流通。出版业也不例外。因此,加快图书流通体制改革,以流通现代化促进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解决当前图书卖难买难、重复出版和库存积压等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建设出版强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

  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图书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关键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骨干企业,把做大主体、做强主业作为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化的第一个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即形成出版规模、产生集约优势,这是做大;第二个特征是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即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做强。培育市场流通主体,首先应大力推进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应加快流通集团建设,把现在的小出版、小市场、小流通转变为大出版、大市场、大流通。

  加强立法工作,规范图书流通市场。我国图书市场交易秩序较乱,存在不正当竞争、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伪劣书、盗版书屡禁不止,重复出版、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我国图书流通市场走向正轨,必须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图书流通与市场行为。一是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对图书流通交易秩序的监管,反对不正当竞争。二是完善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三是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严厉打击盗版等不法行为。

  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图书流通现代化。我国图书流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流通手段落后,制约着图书流通市场的发展。应按照现代图书市场发展的要求,加快图书流通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建设国家级图书出版和流通数据库,解决图书出版与流通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重复出版和库存积压等问题,提高市场预见性,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其次,发展图书流通电子商务,建设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图书流通服务体系,使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衔接,减少图书出版的盲目性,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加快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平台和网络平台提供支持。

  改革流通模式,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图书流通现代化,必须改革图书流通模式,采用新的流通渠道和经营业态。首先,推进连锁经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为此,一要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二要鼓励优势连锁企业采取加盟、特许等方式吸收和整合众多小型流通主体。其次,发展网络流通等新型流通模式,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缩短流通周期,降低交易成本,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再次,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图书物流配送中心,引入第三方物流,减少物流成本。

  加强图书流通人才培养。从事图书流通,不仅需要具备出版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商品生产与流通知识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等知识,需要具备协调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国外图书发行业是集推销、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等于一身的行业,其从业人员在出版业中的比例高达7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流通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出版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图书流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图书发行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时间:2010-10-20  作者:陈建中  来源:人民日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