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国企改革的“美丽神话”

——对话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俞志康

  俞志康,1995年3月至2002年2月任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处长;2002年2月至2008年7月任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厂长;2008年7月至今任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原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董事、总经理。他曾于2003年至2008年获上海市烟草专卖局、上海烟草集团局级“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2008年获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优秀党员”;2009年获第十届“毕昇印刷技术奖”;数次被授予“(上海)地区优秀企业家”、“局级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职工信赖的好厂长、经营者”等光荣称号。

俞志康
俞志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他,行伍出身,军旅生涯里百炼成钢;他,干过锅炉工,当过车间主任、基技处处长,副厂长,25年的人生美好时光与上海卷烟厂交织在一起;他,2002年临危受命接手上海烟印,以其超人的精力和胆识,让这家有着八十年历史、千人规模的老牌国有印刷企业再展雄姿。

  他记忆超强,公司数据如数家珍;他口才超众,让人保持激情;他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他率先做到。他用满腔的精气神感染着全公司的员工。

  在这最具有时代特色的舞台上,上海烟印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又是什么样的文化支撑着上海烟印做大做强?俞志康,这位国企改革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从2002年上任至今,俞志康任职的8年,是上海烟印跌宕起伏并极富传奇的一段历程。要开辟一个新天地,不但在于决策判断,更在于人的观念与执行。在他看来,这也恰恰是上海烟印成为一个成功国有企业的优秀品质。

  记者:2002年前后国内烟草包装市场异常萧条。就是在这一困难时期,上海烟印在您的带领下摆脱困境,这在包装界传为佳话。上海烟印从颓势到强势的关键点在哪里?

  俞志康:当时工厂的情况的确比较艰苦。这个困境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期烟草行业进入改造阶段,1992年起我国卷烟价格放开,各地烟厂都产生了庞大利润,开始自己办印刷厂。印刷行业的竞争一下子陷入白热化。另一方面也有我们企业自身的原因,那就是人的思想。国有企业希望做安稳活,不希望有变化,竞争力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陷入困境,没活干了。

  没有活做,就要自己找活路。我们不缺设备,不缺行业中的影响力,问题的关键还是人的意识。于是我们开始了“三个意识”的教育,老老实实定下心来走一条新路。

  曾经有人问我自认为干成功的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团结了班子,凝聚了人心。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改变了我们企业的经营做法,或者说是经营的思想,让企业真正地走向了市场。

  俞志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刚着手做“欧莱雅”产品时的“惨痛”经历。“四个月打样都没打成。”俞志康毫不隐瞒。当时,俞志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产品做成功。于是,他带着企业的技术骨干去比利时的工厂“取经”,两个月后终于取得成功。欧莱雅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产品的成功引入,更是上海烟印改革之路正式起航的标志。[next]

  记者:上海烟印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俞志康:我觉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我们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老企业,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东西,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形成,并都为大家所认同的东西。“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这些都是我们员工在实施某些政策时总结的,并逐渐成为一种规范,这样文化就形成了。

  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主要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管理者文化与员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关键是如何将这两者相容。管理者文化是水,员工文化是面粉,当一桶水倒进面粉中,水是水,面粉是面粉,我们需要不断地揉,最后水没了,面粉也没了,只有面团。揉面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

  我们有企业文化推进小组;今年职工代表大会上讲的也是企业文化;最近我们的“青年智囊团”去海尔学习他们的文化是怎样“落地”的;我们有员工手册,上面有员工的礼仪规定,哪怕进来一位员工,都有专人给他讲解,这就是文化。我们强调“和博一流”,利用各种载体去宣传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在上海烟印卫生间墙壁上流动着的“名言警句”已经成为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在接待访客参观时,自然站立而成的整齐划一的“列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也已经成为所有烟印人日常行为中的默契。俞志康说,文化的形成就是从很小的地方一点点做起。

  记者:您觉得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重点是什么?

  俞志康:管理创新的最重点是人。人如果在强烈的惰性的支配下,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创新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我找了很多关于管理创新的解释,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所谓管理创新是要有新的机制、新的自我、新的管理方式等。我们现在只是在原有的机制、原有的体制上,做了小小的调整。可能跟创新有一点点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这还算不上创新。

  记者:在您的管理创新之路上,您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您是怎样去克服的?

  俞志康:还是人。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都解决了。我很久以前读过一本书,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说过,“不管任何企业,不管任何公司,不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什么,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他们都有共同点,因为管理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我就遵循这个原则。现在我不用去管很多的琐事,公司每个人都会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

  “国企最根本是人的问题,关键是大锅饭能否被打破。”在强忍变革带来的痛楚的同时,俞志康毅然决然地敲碎了禁锢的枷锁,让上海烟印涅槃重生。

  记者:在包装行业中,上海烟印也面临着来自外资、私企等各类企业的竞争压力,您怎样看待国企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同?

  俞志康:国有企业有它一定的弱势,在经营上会欠缺一定的灵活性。说实话,国企曾给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但是,在我们这里你感觉不到这是国有企业,每个人都在卖力干活。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体制的某些限制而觉得无奈,但我还是觉得国企好。我们建了一个展示厅,投入很多钱,收集了许多“老东西”,那是我们烟印的历史,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我们建厂八十周年庆典时,我们党、政、工、团都纷纷组织了专题活动。这些事情,可能只有在国有企业才会如此重视、如此花大力气去做。或许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会做,但是肯定和我们的“味道”不一样。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利益。我们烟草集团有两个核心价值观,两个至上。第一,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第二,我以公司为荣,公司以我为荣。这里跟“以老板为荣”是两种理念,或者说这种“荣誉感”是不同的。

  俞志康身上闪动着“国企人”的自豪感。上海烟印有一个很漂亮的职工活动中心,周四的全民健身日,全部场馆免费开放。为了帮助企业劳务工更好地找工作,他会给他们开出一张人性化的能力证明。所有的这些,都有着浓浓的“国有”味道。[next]

  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惰性,要想向前,就必须不断地打碎这些惰性。”那么,您是怎样打碎自己身上的那些“惰性”的?

  俞志康:我也有惰性,有时候也很重。我觉得打破惰性的关键是不断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强化国家意识。

  记者:您是一个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企业家,一直以来您都在为中国的慈善事业献爱心,您是如何理解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

  俞志康:这是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做的。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在他成为领导人之前就已经不断地接受这样的教育。

  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就是对自己,对国家、员工、社会负责。这些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自觉行为。大家感到没有这个社会就没有我们企业,没有我们企业就没有我们的家,没有家哪里来的幸福生活。

  俞志康1976年9月在毛主席纪念堂宣誓入党。用他的话说“接受党的教育三十多年了,没有这些意识是不可能的。”俞志康最钦佩的人是他的老局长董浩林,这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人。他将董局长在各个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收编在一起取名为“教诲”。他说,通过编撰这本学习资料,他学习到了很多。那些朴实却有深意的话,鞭策、激励着他,更时刻监督着他。

  记者:您如何看待您身上担任着的重多的社会职务?

  俞志康:这没有什么,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只要对社会有益就会去做,只要对中国包装印刷事业发展有益也会去做。

  不得不承认,俞志康是一个“热心人”,正如他说的,“只要对行业有益的我都会去做”。他受聘武汉大学的客座教授,细致安排学生的课程;他会跟学生们顶着烈日在东方绿舟疯玩。这个时候,我们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位千人企业的老总。这一切,都归于他将荣誉、头衔看得很平淡。一切只是按照他历来的习惯在进行。

  记者:未来还有什么想法?

  俞志康:未来的打算就是老老实实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目标,企业也有愿景。我们要做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任何时候俞志康都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企业最终能在世界最高舞台上证明自己。改革只是俞志康迈出的第一步。正如“和博一流”精神力量所体现。“变则通”,企业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宽。

[时间:2010-10-15  来源:必胜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