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色标时需要在纸张上归零吗?
不需要。在图像复制的过程中,纸张密度和纸张颜色是很重要的参考数据,因此应包含在密度测量过程中。纸张密度的测量应该应用四个密度计滤色片同时进行,在实际操作中用来计算其他方面的印刷特性参数。
使用密度计是测量色标的唯一方式吗?
色标的作用是允许操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测量和沟通印刷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密度计并不是唯一的测量工具。这是因为在印刷机打样或印刷一项作业的时候,操作人员改变图像外观的最有效方式是通过控制供墨系统或润版液系统来改变水墨平衡。表征这种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测量因素是密度值和网点扩大量,而最新型色度计和分光光度计都可以通过内置计算机的计算,获得印刷机操作所需要的密度值和网点扩大值。但与此相比,密度计恐怕是测量色标最有效、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最直观的工具。
生产用色标、打样用色标和GCA/GATF Proof Comparator有何不同?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这三种色标非常相似。它们都有测量印刷特性参数的色块,如实地油墨密度色块、在 25%、50%和75%色调值处的网点扩大、陷印、灰平衡和重影等。主要的区别是GCA/GATF Proof Comparator上有一个肉色和淡清色的图示色块,有助于用视觉快速地鉴别色彩偏移。GCA/GATF Proof Comparator和GATF样张色标还包含25%、50%和75%色调的叠印色块。
而从应用角度来讲,这三种色标是截然不同的。生产用色标要尽可能窄小一些(大约为五分之一英寸),以保证能够粘贴到印版的空余空间上,色标内的各个对象紧密排列形成一长排。而打样用色标由于用途不同,就不会有以上的约束和限制,它大约为1.25英寸宽,内含尺寸较大的对象和附加控制元素。打样用色标往往用于在印刷机上打样的情况。GCA/GATF Proof Comparator是专门为检测预打样样张的质量状况而开发的。GCA/GATF Proof Comparator的宽度为2.25英寸,包含有打样用色标中的所有对象,可以检测出印刷原色、套印、灰平衡色块和图示元素的复制情况。
色标上的加网线数和网点形状是什么样的?
为色标选择加网线数时通常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
一、 建议色标上的加网线数要和印刷作业采用的加网线数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网点扩大量会受到加网线数的影响,每英寸的加网线数越高将会带来越大的网点扩大。使用与实际生产相同的加网线数对色标加网,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印刷机的运行条件,与半色调彩色分色方式相一致。
二、 建议色标使用比印刷作业稍高的加网线数。这一原则的根据是,由于加网线数更加精细,色标对印刷过程的变化就更加敏感,能比实际生产更快地通过网点扩大和网点锐化程度反映出各种变化,因此可以警告操作人员在图像开始出现视觉变化之前就进行必要的过程调整,减少了浪费。
加网线数较高的色标是否会对过程变化更加敏感,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从理论上来讲这一原则是正确的:
在每英寸133线和150线之间的加网线数对误差的敏感性是最小的。
测量色标时,采用的方法和使用设备上固有的测量差别足可以盖过色标加网线数带来的任何差别。
关于网点形状的讨论目前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色标的色块应该使用与分色胶片相一致的网点形状,这样才能提供最佳校正。也有人建议使用圆形、方形和椭圆形网点,每种形状的网点都各有其好处,而且由网点形状带来的复制差别很小,而且和加网线数一样,对测量过程带来的变化要远远小于复制或拷贝色标胶片带来的变化。
推荐使用以下方法:
始终如一的使用同样的色标加网线数,要比将色标加网线数与实际生产的加网线数关联起来更为重要。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都开始将客观测量与图像的外观联系起来。使用加网线数不同的色标会妨碍对这些变化的理解,引进混乱因素,而且会增加质量控制的复杂性。
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个与实际的加网线数相匹配的色标。色标的加网线数和与其并列印刷的分色片的加网线数相一致,测量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通过图像的视觉外观与每部分联系起来,将加网线数不同所带来的混乱减到最小。
色标可以采用任何网点形状,只要这种网点形状在所有应用的胶片以及包含这些色块的所有对象上都保持一致。
关于使用色标的一些建议
罗切斯特技术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教授Miles Southworth先生曾在他的文章--“质量控制扫描仪 (Quality Control Scanner)”中特别指出:色彩控制条的选择是质量控制中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它至少应该包含实地色块、叠印色块和灰平衡色块;而与色标是微线条的还是半阶调加网的没有关系。”
有些印刷领域对色标有特殊的需求,如轮转胶印出版参数说明(Recommended Specifications Web Offset Publications,简称SWOP)中指出,样张中应含有下面的一些对象:单色油墨、双色叠印和三色叠印的实地色块。
每种印刷油墨的25%、50%和75%色度值以每英寸133线加网的色块。
在视觉上对重影和网点扩大敏感的一些色块,有助于操作者人员观察。
由三种油墨和不同黑色色度值的色块并排放置的灰平衡色标条,而且这些三色色块在5000度Kelvin温度的照明条件下观察时的色度值上要与黑色块相匹配。
一个用来估计印版曝光量是否正确的控制元素。
其他印刷领域也有不同的需求。
建议:
对印刷作业阶调复制的理解和控制(或者是预打样系统、彩色打印机或复印机复制出的作业)至少需要测量成像系统输出的五个方面的参数,分别为:
承印材料的密度
25%色块处的表观网点扩大或密度值
50%色块处的表观网点扩大
75%网点区域的印刷反差
实地油墨密度(SID)
此外,还需要选用额外的客观对象和视觉对象,帮助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快速确定网点扩大平衡,并确定出现的复制问题是在复制过程的问题还是制版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有利于业内人士利用色标进行交流,建议在选用的色标中至少要包含以下一些元素:
1. 黄、品、青、黑四色油墨的25%色度块,这些色块有助于测量和了解图像中四分之一阶调区域的复制。使用25%色块作为参考在业内并没有达成一致,有些人支持使用25%色块,而有些人则认为宁愿使用该颜色油墨的总网点扩大值。如果将网点扩大值作为测量的特性参数,25%色块则应该放在接近或紧挨着同种颜色墨的实地色块处,因为计算网点扩大时需要实地密度值。
2. 黄、品、青、黑四色油墨的50%色度块,这些色块有助于测量和了解阶调曲线中中间调区域的复制。任何印刷图像的重要颜色和细节部分的复制都是通过中间调网点完成的,因此中间调的复制十分重要。由于网点扩大的计算需要实地密度值,50%色度块也应该放置在接近或挨着同种颜色墨实地色块的位置。
3. 黄、品、青、黑四色油墨的75%色度块,这些色块有助于测量和了解阶调曲线暗调区域的复制。四分之三色调要和一个实地色块同时测量来确定图像的印刷反差。高印刷反差意味着实地油墨密度较高,而75%阶调区层次清晰,没有受到供墨系统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与25%和50%色块对象一样,印刷反差的计算也需要实地密度值,因此75%色度块也应该放置在接近或紧挨着同种颜色墨的实地色块。
4. 黄、品、青、黑四色油墨的实地色块,这些色块有助于测量和了解这四种颜色的供墨情况。改变墨量的功能是印刷机操作人员需要进行的在机操作之一,因此操作人员要通过一些控制对象来测量并确定油墨密度有多高,这点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使用密度计对青、品、黄色油墨的色度值进行客观测量,以此来对灰度和色度值进行纠正。
5. 双色叠印色块,用来确定第二色墨压印到第一色墨表面的套印情况。套色印刷影响叠印的效果,例如绿草(主要通过在青色油墨上叠印黄色油墨复制而成)和红色的西红柿(主要通过在品色油墨上叠印黄色油墨复制而成)。利用双色叠印色块可以对分色数据进行色彩纠正,预先了解套印后的特定效果。如果套印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发生,叠印的颜色就会发转变,如上述例子中的草和西红柿就会比期望的颜色更蓝。如果上述油墨的印刷顺序改变,情况又会不同,因为供墨顺序同样会影响套印。
双色叠印的数据可以用密度计对绿色、红色和蓝色油墨的色度值进行客观测量,并对灰度进行测量和色度值校正。双色叠印对象应该与所使用的两种颜色的实地色块挨在一起进行比对。
6. 灰平衡色块,至少含有中间调,最好还含有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阶调的色块。人眼对中性灰色区域出现的色彩转变比较敏感,将一个由黑色油墨印刷出来的中间色调块与一个由青、品、黄三种颜色组成的中间色调块并排放置,可以在视觉上快速检测出三种颜色在网点扩大以及灰平衡上的轻微变化。当发生了明显变化时,操作人员可以采取一种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对单色色块和实地色块进行测量,找出网点扩大失衡的原因。
7. 青、品、黄、黑的目视色块,允许对印刷纸张进行视觉评价,检测印版曝光量是否合适。印版曝光会缩小网点或扩大网点,这些将影响到胶片在印刷机上的复制情况。由于印刷的25%、50%和75%色块都会受到印版曝光情况和印刷条件的影响,很难确定印刷操作过程的有害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视觉印版元素有助于分析出这种不确定的根源。
8. 定位标志,保证复制和印刷的所有元素完全套准。
色标元素的尺寸
虽然元素的尺寸会对测量产生轻微影响,但色标元素的尺寸并不是特别规定好的,只要色块的大小能够用现有设备进行测量就可以了。色标中包含的对象形式要比这些对象的尺寸更为重要。
色标的位置安排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将色标摆放在横跨卷筒纸或单张纸的整个顶部、中央或底部的位置上。色标应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便能了解整张纸各个地方的印刷复制特性。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要测量的色标对象应该与要监控的全色图像并列放置。
加网线数
虽然加网线数会对测量产生轻微的影响,但并不会明确指定某个具体的数值。用户应该遵照所处印刷品市场的特定参数(例如应用于出版胶片和印刷的SWOP指定色标的加网线数为每英寸133线),或者用户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色标加网线数。
网点形状
与加网线数一样,虽然网点形状会对测量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也不会指定某种具体的网点形状。用户同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和习惯进行选择。
原始胶片
所有的色标胶片都应该是原始胶片。经过复制或拷贝的胶片,哪怕只有一次,都不会含有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分析印刷对象时所期望的色度值,其结果是造成信息交流不好。
采用当今的成像技术,任何企业和公司都有可能制作出自己的色标胶片。但是,建议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胶片中至少含有上面列出的各个元素;
2)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测,以确保胶片中色度值和其它元素的精确性;
3)在文档中清楚地标示出每个色标元素的内容和目的,允许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与印刷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工作人员交流。
将色标与数字成像过程结合起来
数字预打样、数字打样、激光照排以及数字印刷机在印刷出版行业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给色标的应用带来了新问题。对这些电子印前(EPP)工艺过程的客观测量数据和传统成像过程中的数据测量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利用这些测量数据对整个工艺过程进行监控。事实上,电子印前工艺中出现了许多使彩色复制发生变化的新原因,必须对每项因素进行量化才能优化EPP(电子印前)的输出质量。
对所有数字输出来说,使用电子印前系统创造一个电子或数字的页面是在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如果将创建电子页面的过程看作是起始点,将数字页面的硬拷贝输出看作最终的处理结果,那么对于最佳的工艺过程来说,建议采用下面的方式:
1. 每个数字和电子的页面都要包含一个色标,色标上至少要包含几个必要的元素。许多电子印前应用软件都包含有缺省的色标,可以很容易加到电子页面中。同样,用户也可以选择创建自己的色标,或者购买由GCA和GATF等组织机构制作的色标的电子文件。
2. 当将电子页面输出为数字预样张、数字样张或胶片的时候,都应该伴随有数字色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个人或组织提供的电子页面和数字样张进行评价。这时应包含以下一些色标元素:
(1) 使用单色实地元素来测量实地密度、色相误差和图像色彩的灰度值。
(2) 使用双色的实地色块来测量图像色彩中双色叠印区域的表观套印和色相误差。
(3) 使用单色阶调元素来测量25%和50%色调区域的总表观网点扩大和图像的每种颜色反差。
(4) 使用灰平衡色块来确定数字输出的产品是否保持灰平衡。
(5) 使用反差色块来确定数字成像设备输出的半阶调网点是否过粗或过细。
(6) 使用色标的视觉监测元素,来确定数字输出是否已经套准。
使用这些色标元素对照排机的胶片输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以下情况:
1) 照排机、成像和胶片加工处理系统扩大或缩小半色调网点的程度;
2) 网点变化现象在整个阶调范围内是否很稳定。
分析数字成像过程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 使用一个指定的软件包或计算机平台(例如苹果机、IBM Windows或Power PC)创建一个测试页面的电子文件。色标中要包含必要的几个元素(前面已提到过),并插入到页面的顶端、中央或底端。
2. 在获得了必要的信息之后,这些数字页面就可以在各种数字输出设备上输出。测量每种输出结果,并将测量结果纪录在表格中,对比原始的实地密度、色度、色彩和套准情况,这些结果代表了计算机在每个阶段的实际复制情况。
一旦获得了这些工艺信息之后,就可以在常规的条件下反复尝试,以确定这种计算机输出的变化范围,用户将从中了解到:
1. 在工艺过程的关键步骤上,某个色度值是如何改变的。
2. 要改变计算机中图像阶调复制曲线的范围,以在传统或数字印刷机上输出精确的印刷产品。
换句话说,如果使用数字输出设备,用户就可以在理想的数字输出的前提下,熟练操作输出系统以获得需要的效果。但是,行业专家建议输出设备在输出图像时要在尽可能一致的方式下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效果,这点和传统印刷方式一样。这意味着这种复制加工过程的信息输入需要根据稳定输出系统的结果进行调整。操作者要努力创建一个数字测试表格,用来评价数字成像系统,对数字预样张、数字样张、照排机和数字印刷机的输出进行更全面的估计。
[时间:2004-03-11 作者:Bisenet 来源:Bis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