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香港工业园首期规划11.4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需要历时几十年建成的小县城规模,计划3年到5年建成,彰显出赣州香港工业园建设者超常的智慧、气魄和干劲,演绎着一个工业化新城崛起的传奇。
如今,伫立在工业园北区大门,沿着蜿蜒的工业大道进去,可以看到工业园北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工业园如同一艘“工业巨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八面来风 承接优势产业
近日,进驻园区的科慧电池项目增加投资25亿元,用于专门研发及制造磷酸铁锂锂离子动力电池,为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家族”增添了一家“旗舰型”企业。这是香港工业园日益成为外商投资佳地,磁性魅力不断增大,八面来风承接项目取得的又一喜人成果。
思路决定出路。为确立优势产业,赣州香港工业园从建设之初,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提出了打造“稀土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硬质合金和刀钻具、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三个世界级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并制定长远产业规划,重点延伸发展钨、稀土及铜有色金属深加工、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时,按照“主攻工业、兼顾配套,强攻外资、突出内资,抓大不放小,抓主不放次”的思路招商,成功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伟创力、中国五矿、中国保利集团、美国法拉赛斯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园区;探索“园中园”发展模式,招商方式从“种树”向“造林”转变,建设“产业大观园”。目前,该工业园规划建设了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制造、印刷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特色基地,集群开发模式的效应初现。香港工业园今年上半年签订项目合同21个,签约资金8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
巧妙运作 难题迎刃而解
工业园开建之初,全球金融危机初露端倪,可谓不逢其时。工业园建设者化危为机,苦干巧干,独辟蹊径,千方百计寻找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的“妙方”,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工业园巧妙运作,巧解用地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整体包装工业园项目,争取了55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开发区未来10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大胆探索“整体推进、整体拆迁”工作模式,为项目建设储备了大量熟地。在征拆过程中,创新安置方式,实行房屋安置和货币、入股安置同步推行的政策。多措并举,较好破解了“天下第一等难事”。2010年上半年共完成征地、拆迁房屋、迁坟数,均是2009年同期的1倍多,并在征拆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要加快发展,资金是“瓶颈”。工业园创新融资机制,成立建设开发公司,通过包装运作和“市场之手”,捕捉机遇,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广泛融资,确保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工业园累计融资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完成融资3.7亿元;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建设,如引进的深圳西部城建工程公司承揽了标准厂房建设约11万平方米,融资金额2亿多元;“借鸡生蛋”的招商融资方式,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短缺“瓶颈”。
创新机制 建设风生水起
走马建设中的香港工业园,笔直、宽敞的大道纵横交错,标准厂房拔地而起,流水线繁忙有序,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截至目前,工业园累计完成投资约10.8亿元,新建及续建项目达48个。
为快速推进项目建设,香港工业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项目招标、招商分级制度。对大项目实行全国招标、招商,对中、小项目在省内、市内招标、招商,既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对设计单位及平场施工单位的招标选择进行重大改革,今年一次性依法依规公开招标选择了12家设计单位,负责全区141个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设计,减少招标次数100次以上,有效加快了项目前期工作效率;完善工作快速推进机制,把项目审批、建设报建等工作环节由“串联”改为“并联”。总投资5亿元的烟叶打叶复烤项目进驻工业园时,将征地拆迁、土地招拍挂、用地地质勘探等工作齐头并进,提前3个月安排了项目用地,确保项目开工。目前该项目建设超速度推进,克服雨水多等不利因素,不到一年时间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预计2010年8月底投产。
[时间:2010-08-0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赣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