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保:违法须问责 监管要长效

  近日,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年首批挂牌督办案件立即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而陕西省3个市政府遭遇“环保罚单”,同样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各地启动行政问责制度,环境保护工作由“风暴式执法”迈向长效监管。上海世博会开幕两个月之际,“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集中探讨未来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和主张。

  关注挂牌督办案件

  7月6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了2010年环境保护部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决定对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广东省汕头市等5个地区的造纸企业和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绿源污水处理厂等9家企业挂牌督办。对此,媒体踊跃报道。同日,新华网推出了题为“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2010年首批挂牌督办的案件”报道,并附上首批挂牌督办案件的名单。

  7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推出题为“汕头等五地新建造纸项目暂停环评审批”报道,中证网在转载这篇报道时说,“十一五”减排冲刺,环境保护部公布今年首批挂牌督办案件。这一天,这类报道形成了新一波环境报道热潮,四川在线、中国经济网、南方报业网、和讯网、网易、中国网、搜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浪网、新民网、正义网、中国广播网、资源网等也积极报道了这一消息。

  7月5日的燕赵都市报和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展现了地方对问题企业进行挂牌督办的经验做法。燕赵都市报说,河北公布今年第二批省级环境挂牌督办案件共11起,以期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当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河北省22家企业因环境问题被挂牌督办或减排预警。文章说,总体来看,河北省重点减排项目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但部分企业存在严重问题:一是部分减排项目建设滞后,难以按期完成;二是管理不到位、环保设施运行不稳定;三是一些建设项目仍然存在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情况。

  热评陕西三市领罚单

  陕西三市遭遇环保罚单。将“环保罚单”直接下达给一级政府,这在陕西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西安、宝鸡和咸阳因向关中地区“母亲河”渭河超标排放污染物,被罚交纳70万元“环境补偿金”。这立即引发媒体热评。

  新华网报道说,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尖锐矛盾,中国环保部门开始尝试用经济手段制裁河流污染。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环保罚单”不仅把地方政府真正推向节能减排社会监督的“聚光灯”下,更让一些因为追求GDP头脑发热的地方领导干部变得清醒起来,让地方政府不仅因为治污工作不力在经济上受到损失,更要“丢面子”,用环保“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潇湘晨报、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四川在线、北青网等媒体都进行了相似的报道。

  法制日报刊载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孝廉的观点说,在发展初期,环保为经济发展让步是一些地方领导的“惯性思维”,如今,逼近极限的环境承受力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打破思维惯性,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3份“环保罚单”,还让河流上下游地区成为环境利益共同体,这彰显加强环境处罚制度建设的威力。

  北京晨报报道说,西安市常务副市长董军坦言:“‘环保罚单’对我们触动很大,它警示我们把治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一些专家也表示,几十万元的处罚对市级财政来说是个“小数目”,要真正促使地方发展“转方式”,还需加大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双重约束”,真正让地方政府绷紧环境治理这根弦。

  深圳商报认为,要做好环保工作,就必须敢于拿“硬柿子”开刀。要把环境问题真正落到实处,还需加大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力度,并打出一套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联合运用的“组合拳”。要加大行政手段对环保不力的问责,进一步提升区域限批措施的使用频率,将“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next]

  “环保罚单”能否真正让地方政府戴上重拳治污的“紧箍咒”?

  春城晚报刊载首席评论员的观点认为,将环保责任和官员的乌纱帽挂上钩,应该比给政府开罚单更有效。因为,几十万元的罚款对于一家市政府而言不会有“破财”的痛感;政府部门中具体的责任人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实际上相当于无人承担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认为,对于违背科学发展、公然破坏环境的行为,光罚款肯定不行,更何况罚的还是公家的钱,等于左手倒右手。真正的环保问责,只有能够影响官员前途,影响地方政绩的考核评价,才能让地方受到真正的“触动”。

  科技日报的评论说,对陕西省环保厅开出的这3张“环保罚单”,其作用不必高估。要真的触动官员的神经,还得加大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双重约束”,让环保和官员的乌纱帽挂钩——因为权力历来真正惧怕的是失去权力,而非其他。

  重视长效监管机制

  7月5日,新华网发表了题为“中国环境保护由‘风暴式执法’迈向长效监管”的报道指出,“环境保护工作绝不能靠一两次‘风暴式执法’,更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和公众广泛参与机制。”7月3日~4日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保护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来自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和地方环保部门的官员这样表示。据悉,与会专家表示,“环保风暴”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整改了一大批污染项目,对污染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明显的震慑作用。然而,从寻求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来看,依靠“风暴式执法”显然远远不够。

  新华网报道说,中国环境主管部门官员在南京透露,在一批又一批地方官员被问责之后,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纷纷强化措施,仅2009年一年就有多个地方出台各式环保条例与办法,如河北颁布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行政问责办法》等。这篇报道立即受到中新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广网、搜狐、新浪、网易、国际在线、三农在线等媒体积极转载。

  为何需要常刮环境治理问责风?四川日报等媒体在这方面进行了报道。这家媒体的题为“环境治理需要常刮问责风”报道指出,像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种错综复杂的长期工程,只有把具体的责任落到具体的人头上,实施严格的问责制,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起了科学的奖惩机制,并付诸实践,才能避免措施“高压线”变成可松可紧的“猴皮筋”。

  南方日报的题为“让问责风暴先从地方政府刮起”的文章认为,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往往形成一个隐形的共同体,共同应对来自上级的各种风暴。所以,我们要敢于向地方政府开刀,敢于向强势部门问责。

  此外,近日媒体还在其他方面进行环境报道。上海世博网报道说,“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汇集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实践成果,这是上海世博会留给世界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城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推出了引题为“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有所改善,但重污染工业企业沿江分布,企业超排、偷排问题时有发生,工业危险废物污染治理滞后”、主题为“三峡,期待更严厉的水质保护”的报道。瞭望东方周刊推出题为“生态补偿博弈困局”的文章。中国化工报说,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出炉。CCTV说,漏油已扩散至美国墨西哥湾沿岸5州。

[时间:2010-07-20  作者:张小青 曹家新  来源:中国环境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