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传统出版人才济济,但能够符合数字出版需求的人却不多
 
  产业发展呼唤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专业建设。数字环境下,出版人才该如何培养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7月3日,在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在京举办的“数字环境下出版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来自政府、业界、院校、科研单位的与会人士对此表现出极大关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将出版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是解决数字环境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借鸡下蛋”制约人才培养
 
  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版业得到迅速扩展和提升。据统计,2008年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值是8500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今后10年新闻出版行业的目标是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对此,参加数字环境下出版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人士认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已表现出对出版学学科专业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但是落实到行业人才的实际使用上,则显得捉襟见肘。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说,传统出版人才济济,在传统出版方面是优势,而放在数字出版则是劣势。懂技术的人少、懂数字出版版贸的人少、懂数字产品研发的人少,需要用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人才虽然很多,但能够符合数字出版需求的人却不多。
 
  对于刘成勇的体会,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感同身受。谢寿光说,我们应该对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个反思。其之所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是因为出版专业教育已和出版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谢寿光以曾经协助某大学审一博士论文为例说,从学理上看该篇论文是很不错的,但是缺乏实践内容,这说明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没有案例教学,少有实习基地实践机会。而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恰恰给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少高校闻风而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9月,全国高校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有213家,研究生办学点有47家,博士点有7家,每年为出版行业输送上万名毕业生。
 
  可是,出版学科“借鸡下蛋”的教学方式,即挂靠在图书馆学、新闻传播学等其他专业下培养出版学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设置现状,令不少高校相关专业教授忧心忡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肖东发说,他本人早在1990年就招收了以年鉴学编纂为方向的硕士生,1998年他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第二年就以“图书学与出版管理”为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是挂在图书馆学一级学科之下。“这种散兵游勇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形成规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资金支持,制约了人才的培养。”肖东发说。
 
  对此,多年来同样一直呼吁出版学科应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张志强认为,在那些二级学科之下开设编辑出版或类似专业的名称也非常不统一,主要有传播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出版发行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级应用语言学)、情报学、历史文献学、行政管理学和传媒经济学(媒体经济学)、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文艺学、印刷工程与媒体技术、法学理论等。“这种五花八门的‘挂靠’导致了课程设置混乱,开设的课程不能集中反映出版专业的基本特征。而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出版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张志强如是认为。
 
  应该说20多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出版学学科设置“名不正、言不顺”的现状,让肖东发、张志强们感到不利于高校培养出更适应出版业需要的人才。

  下页提示:产学研结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next]

 
  “双师”式教学有助于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1998年,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6年,适逢国家开始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编辑学会的共同推动下,出版领域政、产、学、研持续开展了关于争取出版学进入学科目录的一系列努力。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各校开始面向产业应用的专业硕士培养,使出版学学科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与会代表认为,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大的实体产业之一,出版专业在人才需求层次上仅仅设置专业硕士学位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能充分体现几十年来出版学科领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因此借鉴国际上出版学学科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出版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从用人单位角度,刘成勇说,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同样要求数字出版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在工作中,想寻找既懂出版、发行,又懂技术、营销的人才很难。谢寿光则认为,出版学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的学科,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的人才结构应该对数字出版知识和应用是非常熟悉的。谢寿光说,出版社非常需要技术型的数字产品设计人员,这类人才可以帮助社长、总编在数字出版成本管理过程中少走弯路。他建议,高校加强出版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此提升出版学科的地位。重构数字时代满足消费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让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体系互补。
 
  从我国出版学科发展应和国际接轨出发,张志强以英国为例介绍了这个国家对出版学学科归属的划分情况。张志强说,英国早在1961年就在当时的牛津技术学院(现改名为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设立了出版专业3年制文凭课程。目前,该校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3级学位培养体系。
 
  在研讨会上,记者注意到,企业和高校互动,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起双方共鸣。谢寿光提出,高校应加大案例教学和实习力度。有一定条件的出版单位可以和高校建立互动关系,即出版社给高校提供实习机会,同时高校也要将产业一线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请到校园教学。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郑吉春更是赞同“产学研”互动培养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能培养既熟悉数字化出版流程、又了解应用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校纷纷探索培养人才模式 学者呼吁设立学科教学指委会
 
  尽管目前出版学科升为一级学科还在呼吁之中,但是根据产业的迫切需求,各地高校凭借自身学科背景和资源优势,在高职高专、本科及硕士、博士等多层面探索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路径已在探索实践中。
 
  据郑吉春介绍,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印刷学院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成果。2007年,北京印刷学院根据国际出版界数字化发展潮流和国家政策导向,从大出版、大传媒、大编辑的角度出发,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依靠办学特色积极申报数字出版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2008年,北京印刷学院开始招收传播学(数字出版)本科生,成为全国首批满足新闻出版行业数字媒体编辑需求的特色专业高校。至今,北京印刷学院已经成功申办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印刷4个以数字为显著特征的新专业。
 
  和北京印刷学院一样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培养市场亟需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高校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这些高校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引起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与会人士的极大关注。
 
  为使这些探索模式科学合理,肖东发建议:应尽快设立出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肖东发说,以前的新闻学和图书馆学委员会都指导不了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影响了学科的发展。要使编辑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工作中“师出有名”,应建立起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渠道,进而取得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编辑出版学的话语权。
 
  具体到操作层面,肖东发提出3个方面建议:其一,应构建有别于本科教育的编辑出版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学科界限,注意学科融合,加强优势互补。在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课程设置应该由业界、学界、管理部门共同商讨,结合各院校的教育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其二,加强师资培训。以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更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保证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三,编写专业研究生精品教材。组建由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发挥其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教材设计应该提高科技含量,研制开发多媒体教材,形式多样,相互配合,便于辅助现代化教学。
 
  郑吉春说,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能够对海量数字内容进行选择整合编辑、创意表达与运营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亟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产业高速发展、人才急需时期,各级政府和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新闻出版单位、高等院校及相关的科研机构等都在高度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并加入到数字出版研究与实践的洪流中。政、产、学、研的共同关注,必将对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新局面。

[时间:2010-07-14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