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的印刷工价伴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走过了50年的历程,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从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印刷工价完全标准化的计划经济时期到由行业组织出面协调,印刷工价不再统一规定的经济转型时期,再到由出版印刷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时期。印刷工价如何制定和执行,已经在微利市场的竞争中成为印刷企业渴望得到共识的突出问题。张立民先生在印刷企业从事生产经营40多年,他回顾总结了我国印刷工价50年的发展历程,希望在如何解决工价持续走低的问题上能给同业人士一些帮助。
计划经济时期完全标准化的印刷工价(1950年初~1992年)
1. 国家行政制定第一批工价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陆续接收了各种城市工业企业,这同时就带来了新的管理课题。我们必须停止在解放区实行的符合当时情况的供给制,1951年 1 月 1 日,国家新闻出版局主管全国印刷厂的部门——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发布了北京地区书刊印刷工价单。紧接着,上海市铅印业同业公会筹备会在当年2月份也发布了书刊印刷工价表。跟着,其他各省、市也参考上述两个工价规定,制定了所管地域的书刊印刷价格。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工价表基本上参照北京地区工价表的结构和价位,而上海市的工价表则辐射其余的地域。
2. 第一批工价表的功绩和局限
这些工价表构架的计算模式,是把生产过程中可以独立计量劳动量的动作,设置为计价项目。某产品所需所有计价项目(加工动作)计出的价格之和,就是该产品的总价格。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印刷计价的项目、价位均有变化,但这种计价模式至今仍未改变、仍然适用。这是第一批工价表的历史功绩之一。
这批工价表产生的时代背景要求出版为政治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书看,而且能买得起;印刷则要为出版服务;所以确定价格水平的原则就必然是“保本微利”。但由于当时工人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干部实行的是行政级别工资制,都未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所以,虽然企业收入在社会各行业的横向比较中较低,但并未产生突出的矛盾;只是为以后改革开放年代印刷厂的经营管理埋下了不利的种子。这是第一批工价表的历史局限。
3. 对第一批工价表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前期,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价长期基本保持稳定,所以,第一批工价表就一直在使用、没有修改。
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即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实行了新的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期。政府及相关部门打破了印刷工价近30年不变的状况,对印刷工价进行了几次较为频繁、快节奏的调整。第一次调整的北京地区工价表从1978年 1 月起执行。这份工价表的价格水平比以前有所上调。第四个印刷工价表是北京市物价局1991年发布的北京地区印刷产品工价计算办法,这也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计划经济年代的最后一轮工价表。
经济转型期不完全标准化的印刷工价(1992年~1996年)
1. 印刷工价的制定权陆续放开
为顺乎潮流,必放开工价。1992年6月,上海市在全国首开先河,放开了印刷价格。时隔半年,1992年11月20日,北京市物价局发出京价收字(92)471号文件,作出将印刷工价的制定权下放给企业的决定。
放开印刷价格前后这一段时间,出版印刷市场秩序显得比较混乱,也出现了一些不合规的竞争行为,使出版社或委印单位及印刷厂在价格方面无所依从。为限制、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政府放开印刷工价的客观制度、经济环境下,行业组织担起了重任。
1994年4月,北京印刷集团总公司、北京印刷协会、北京地区国营书刊印刷厂厂际联谊会对北京地区1991年印刷工价规定进行修订,出台了新的工价表,将工价进行了不同幅度的上调。这个工价表和以前工价表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不是政府行为,所以对出版、印刷双方均无强制力,只有指导意义。出版、印刷双方具体的成交价格,由双方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谈判确定。
1996年6月,北京印刷集团总公司、北京印刷协会又出台了新的工价表,在1994年工价基础上适当上调了加工费水平,简化了装订计价公式。1996年北京地区工价最带有突破性的修改有二:一是在印刷工价表的历史上首次增加了彩色电脑系统制版的工价规定,适应了新技术在出版、印刷行业的应用;二是突破了书刊的范围,增加了包装装潢商标产品的计价。以上两项是1996年工价规定在印刷工价结构方面的历史功绩。但是1996年北京地区印刷工价的价位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
2. 对工价表的执行刚柔并济
1991年7月北京地区印刷工价规定及其以前的工价规定,均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北京地区在1994年4月与1996年6月的两个工价规定则是行业行为。但从实际的工价水平来衡量,1996年 6 月工价表的价位并没有实行,1994年 4 月的工价表也未全部到位。当前的价位水平大约在1991年和1994年工价表规定的价格之间。
应当说这一阶段的印刷工价表仍然是出版、印刷双方计价的标准,但是其含义、作用与计划经经济阶段均有了明显的区别。计划经济阶段的工价表完全是刚性、硬性的标准;而这一阶段的印刷工价已表现出弹性和柔性,同时仍然部分保持着一定的刚性。所以我们可以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年代的印刷工价表是不完全标准化的文件。
市场经济时期呼唤印刷计价标准化(1996年~至今)
1. 印刷工价由出版印刷市场调节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是一种出版、印刷市场自发、自由竞争的状态。但是经过初期无序竞争的实践,出版及印刷双方均感觉到在计价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共识和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运作有序,利于行业的发展、进步。在这方面,上海市出版、印刷双方行业组织的做法值得推广和效仿。
1998年,上海市的出版社通过自己的行业组织——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所属印刷企业的行业组织——上海市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第一个对出版、印刷双方均有约束力的价格表——《上海书刊印刷行业印刷工价表》。此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上海的工价表不但增加了电子文件输出等新的加工项目和精装辅料厂购价格,而且进行了计价方法的改进——提供按册数分档的直观、速见计价表。
2005年底,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联合上海两大出版集团及上海有代表性的书刊印刷厂制定《上海书刊印刷行业指导工价表》,并于2006年年初开始实施。这份工价表由于纳入了“装订精装代料价”、“纸张伸放率”等合理的计算元素,便于出版及印刷单位的内部管理及成本核算,因而取得了多数出版社和印刷企业的认可。
2. 统一对印刷价格标准的认识
市场经济环境下印刷计价需要标准化。那么印刷计价的标准化又从何入手呢?笔者有如下建言,供大家参考。
①劳动量决定价值,价值在本质和总体上决定价格,这是行业间比价形成之原因。
②印刷价格变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的常态。印刷价格的高低是出版印刷市场博弈的结果。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浮动,是为本行业价格以时间为纵轴的浮动之成因。供求关系大体平衡时的价格是与价值相等的,这个等值体现在某一期间动态的平均状态中。
③市场可以催熟,市场必须调控。在使印刷价格真实化、合理化方面,我们行业、企业有充分的运作空间,而不是只能被动的接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盲目性和滞后性给我们带来的苦果。
由于地区差价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如何操作地区指导价格,也需研究。
[时间:2009-03-09 作者:张立民 来源:印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