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的基础
进行色彩管理,最基本需要进行3个「规则」,我们常称为“3C”。第一个C是指设备校准(Calibration)。设备校准是指调校仪器的色彩数值,以致该仪器能符合预设的状态,这通常涉及到把仪器的色彩值调校线性化(Linearization)。在色彩管理上,也有“重新校准”和“重新调整”的过程,意思是把测试仪器偏离了的色彩数值重新设定在预设状态上;第二个C是指特性化(Characterization)。特性化是指记录一部仪器色彩行为的过程。若然使用者使用量度仪器来记录色彩资料,有关的软件便能以数学方式将该仪器的色彩行为呈现出来,这过程称为“规格化(Profiling)”,其产生的资料档则称为“色彩特性档”(color profile);最后的C是色彩转换(Conversion)。色彩转换是把色彩值由A色彩标准转换至B色彩标准的过程。无论你如何进行色彩管理,3C都是最基本需要进行的三个步骤。
虽然3C的界定清楚,有些用家仍然对调整仪器和记录色彩值的工序感到混淆,故此未能获取理想的色彩管理结果。在此,就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每一个色彩管理步骤吧。
设备校准的四个程序
正如我们上述所提及的,校准的是使系统能获取一致性结果的必要步骤,它同时确保了仪器是处于最理想的状态。话虽如此,在色彩管理市场上,由于校准和特性化这两个步骤使用的是同一套软件,这往往导致用家分不清两者的分别。例如屏幕校准和数码打稿的软件是同一时间进行校准和规格化,没有人知道当中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设备校准的方法有很多种,当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错误的方法将导致整个色彩管理流程产生不准确的结果,所以,设备校准真的是进行色彩管理最关键的第一步。以数码打稿为例,仪器的校准程序主要分为4个:寻找油墨限制(Ink limiting)、线性化(Linearization)、记录数值(Target Value Recording)和重新校准(Re-calibration)。
油墨限制
对喷墨打印机来说,油墨限制是一个极常见的问题。
原色的色泽度将改变成在高数值的色域。这便是广为人所熟悉,出现于喷墨印刷机众原色上的钩状效应(hookingeffect)。
在于图中,我们可以看见洋红色在曲线的末端呈钩状,这代表该区域的洋红油墨量使用较重。
未经校准的喷墨仪器。
正确的油墨限制能避免色泽的色域呈现钩状。[next]
设备线性化
第二个步骤是把设备线性化。这是一个调整仪器,调整色调值曲线成一直线的过程。在下列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一部仪器在适当的线性化后,应是如何运作的。
一个经适当线性化的仪器确保了没有逆向的色调存在于色彩规格表的LUT值里。
假如仪器没有线性化,色域可能偏歪向其他区域,也可能挤压于一些令使色彩规格表和色彩转换产生错误结果的区域。
另一方面,一部经适当线性化的仪器应能描述较大的色域,也能令色彩管理变得更容易实施。线性化VS校准
虽然如此,“线性化”只是整个设备校准过程的开始。线性化的第二部份过程是记录仪器的目标数值,以令使用者能够在仪器偏离的时候,重新校准仪器至预设的状态。在一个好的色彩管理方案里,重新校准过程是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但设备的校准方法有很多,所以在购买系统之前,应对校准的质量作实际的检测才是最重要的。
线性化和校准的混淆是令人关注的。参考I C C规格,ICC Profile并不包含机械校准的资料,它只是「假设」仪器被适当地校准而已。某程度上,设备校准确实属于色彩管理流程“之外”,因为它在我们开始利用仪器实施色彩管理之前已进行了。
[时间:2009-03-05 来源:香港印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