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刷企业“十五”后指导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迅速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从1995年以来,印刷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不能满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低水平印刷能力相对过剩,高水平印刷能力相对不足,大型骨干印刷企业数量少,小型印刷企业数量多。从现实情况看,印刷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因此,对印刷企业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在总量、结构、布局上达到科学、合理、供需基本平衡,竞争有序,是彻底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

印刷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推动印刷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的原则,通过促进印刷业的发展,实现大中小型印刷企业的合理布局,切实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发挥市场在印刷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分类指导、加强监管的要求,坚持整顿与规范、扶优与治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一手抓监督管理,一手促繁荣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印刷企业“十五”后三年宏观调控指导意见的总目标是:到2005年底,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规范经营”,初步形成一个竟争有序、调控有力、规划科学、增效明显的印刷业新格局。

(一)宏观调控印刷企业数量,重点发展先进印刷生产力。

1.在宏观调控印刷企业数量的前提下,发展出版物印刷。目前,出版物印刷企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因此,出版物印刷企业应重点发展先进印刷生产力,例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资金成立大型合资企业,大力支持印刷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预计全国出版物印刷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每年不高于3%,到2005年底,出版物印刷企业预计为6000家左右。

2.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十五”后三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商品包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包装装潢印刷的发展速度应略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厂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的发展应与市场需求发展相适应,鼓励发展与新产品相配套的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保证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发展的结构合理。预计全国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每年10%左右,到2005年底,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预计为39000家左右。

3.面向市场,发展其他印刷品印刷。其他印刷品中的票据印刷、证件印刷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因此,预计全国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每年不突破3%,到2005年底,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预计为57000家左右。到2005年底,全国印刷企业均应达到《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要求,全国印刷企业(不含复印打印企业)预计为106000家左右(见附件)。目前,印刷企业年工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预计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7.7%,到2005年底,印刷企业年工业总产值预计为2500亿元。

(二)进一步调整印刷企业结构。

结构不合理一直阻碍着我国印刷企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开办的企业数量过多、生产规模过小,产品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下,许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差;高水平精美印刷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因此,要积极扶持具有先进技术的大中型印刷企业建设,严格掌握新设立的印刷企业的资格条件,逐步改造和淘汰生产规模过小、技术落后的印刷企业,促进印刷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推动印刷业的产业升级。

2005年底,使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印刷产品结构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基本实现企业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目标,特别要抓好出版物印刷的质量管理,出版物印刷品印刷产成品的合格率要达到100%,一等品率要达到30%以上。

(三)要进一步调整印刷企业的地域布局。

印刷企业的布局规划要防止盲目建厂和随意发展,从全国和地区整体布局上通盘考虑。出版物印刷企业围绕出版中心进行布局,保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一定数量的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的设立应综合考虑当地人口、经济总量、印刷业监管力量等情况,围绕经济中心进行布局。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到西部地区投资兴建印刷企业,积极支持西部建设;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全国初步建成若干个融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开发印刷基地。到2005年,各种规模、档次、特色的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初步形成层次分明、档次拉开、特色相间、优势互补的印刷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印刷企业准人门槛。

要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要求,对印刷企业的审批设立严格把关,不符合资格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对整顿和规范印刷市场秩序工作中产生的限期整改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发现违法违规的一律予以取缔,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资格条件的,要通过深人细致的工作,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业。沿海开放地区要在《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印刷企业准入的门槛。审批设立印刷企业时,将企业印刷设备情况作为重点审查项目。

(二)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日常监管。

省、地(市)、县(市)级出版行政部门要依照国务院颁布的《印刷业管理条例》,履行属地印刷业日常监管的职能,健全分级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要继续坚持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印刷经营许可制度、《图书、期刊印刷委托书》制度、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制度、承印验证制度、承印登记制度、印刷品保管制度、印刷品交付制度、印刷活动残次品销毁制度、印刷产品质量检测认定制度、年检制度等。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和规范印刷市场秩序,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印刷经营行为,对印制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盗印辞书、工具书、教学用书及其他畅销书;印制假票证、侵权假冒商标和产品标识的,一律予以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要配合有关部门,坚决取缔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非法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地下厂、点,坚决淘汰落后的印刷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加快印刷结构调整步伐。

(三)积极推进印刷业结构调整。

要积极推进印刷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吸引外资、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资产重组,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大型印刷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印刷企业的发展,推进中小型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努力形成大中小印刷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大力调整印刷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企业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目标,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005年底,净资产、销售收人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数应占印刷企业总数的10%以上,净资产、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数应占印刷企业总数的20%以上。(四)完善印刷企业统计制度。加强对印刷行业的统计工作,完善印刷企业统计制度,不断采用先进的统计手段,提高印刷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反映印刷企业的各种指标,逐步扩大印刷企业统计范围,印刷企业应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为制订印刷企业宏观规划服务。

(五)积极推进印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技术进步。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印刷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印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印刷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积极争取高档印刷设备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印刷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六)鼓励外商投资,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按照《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要求,做好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审批设立工作,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印刷业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印刷产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引导印刷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争取国外印刷业务。

(七)全面提高印刷从业人员素质。

所有印刷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均应定期参加培训。审批设立印刷企业时,要求印刷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参加岗位培训且成绩达到合格以上。要创造条件,培养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印刷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懂政策、善管理的印刷业经营管理专家。加强技术交流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印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八)积极发挥印刷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

  各级出版行政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调控,逐步实现印刷行业管理的社会化。要支持各级印刷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使行业协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成为印刷行业自律的重要力量。发挥各级印刷相关行业协会在企业审批设立、人员培训、职业道德建设、行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作用。

[时间:2003-11-21  作者:中国印刷  来源:中国印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