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表明,在管理过程中,下属“认人”现象会使同样的措施,因不同的人实施而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种现象是中国独特的国情,也充分证明一点,在中国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比企业制度更重要,它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执行力的高低。广西欧博管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曾伟,被称之为“企业人心再造论”创始人。他虽然是佛教徒,他的管理理念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但对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变革,对老板如何革命等领域,他做过不少开创的研究。“相信人,热爱人,帮助人”正是曾伟教授的事业能走到今天的 3 条信条。下面,我们可以从曾伟教授的切身体会中悟出,在变革时代的企业应如何实施企业管理的道理。尊重员工,欣赏员工,或许能够使管理制度更容易贯彻下去。
——乐悠子
不要低估下属的能力
很多老板认为,自己是老板,员工是下属,所以觉得员工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如自己,这是不可取的。许多人犯错误,都是从低估别人开始,不低估就意味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尊重下属的人格,而且包括他们的能力和智慧。
人之初,性本善,员工为了养家糊口来到你的公司,并不是闲着没事干,专门来找你麻烦。曾教授感悟到:相信人,热爱人,帮助人,是人生很重要的 3 个原则。世间的人并没有善恶、好坏、对错之分,只有糊涂人和明白人之分。即使有善恶,大家不仅可以以善为师,还可以把恶人当做自己的戒师,引以为戒,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说到对善恶的态度,曾伟教授还举了个例子:康熙皇帝在63岁生辰之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一生的成就是离不开鳌拜这些反对派,正因为有这些人,他才激发斗志,变得骁勇善战,成为一代枭雄。
真诚、坦率地对待下属
作为欧博公司的董事长,曾教授切身体会到:老板作为一个自然人,不可避免会犯错误,但只有真诚面对员工,坦率对待错误,才能得到下属的认可。“无谋即道,人心即道”。不搞阴谋,不耍权术,这才能走上“正道”,他还进一步指出:千万不要搞办公室政治,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有好处。如:在新劳动法颁布实施后,曾伟教授的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130多个培训老师人手一本《劳动合同草案》,老师们对不同意的条款就打×,符合他们权益同意的条款就打√,通过协商来确定每一个条款,在这种坦诚而又确实维护了员工合法利益的做法前,130多个老师全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曾教授是这样想的:合同是双方协商的结果,只有坦诚直率地与员工相互协商,做明白事,才会得到员工的认同,但是与一个个员工逐一协商不仅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员工间产生误会。一群人协商虽然风险很大,但让人感觉公司是大家的,这样更能增强员工的集体认同感。
还有一些曾与老板一起打拼的公司元老,在功成名就、成为副总之后,就居功自傲,产生懈怠情绪。这时,曾伟教授就采取“点牌”的方法,让这些副总的下属在需要帮忙时,才“点牌”让副总过来指导,多劳多得,但许多元老级人物一个星期内一次也没被点到名,一个星期没钱进账还算小事,但得不到自己属下的认可,则让元老如坐针毡,纷纷“悔过自新”。 让这些元老看到自己的价值与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认识到即使少了自己,公司照样运转的现实,才能让元老们老骥伏枥,使公司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曾教授的管理之道。
对待下属要不离不弃
曾教授认为,老板和员工应该有不离不弃的意识。首先老板要把下属当成自己的兄弟来看待。没有一帮铁杆哥们不离不弃跟着老板打拼,企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更谈不上做强做大。只有老板先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让下属安心,跟着老板干。幽默的曾伟教授把这比喻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猴子,牵着满山走,只有大家都抱着不离不弃的念头,企业才能固若金汤,蒸蒸日上。一个企业老板曾经跟曾老师诉苦:“以前跟自己打拼闯荡的兄弟已经满足于目前的安逸,失去了奋斗的干劲,不思进取,而这时却有比该下属更适合的人选,我该选择改造的形式还是换人的方式?”曾伟教授支招:换人不意味着问题就解决了,即使今天换了人,把这个问题绕过去了,明天这个问题还会缠着你,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而且频频炒亲信员工,不仅得不到其他员工的认可,对公司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让该下属直接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和风险,从中觉悟过来,继续做公司的中流砥柱。
曾教授曾有过“不辞退一个员工”的豪言壮语,但有“不辞退”的承诺又怎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是否会助长员工的懈怠心理?他说,不辞退员工并不意味着放纵员工,豪言壮语安定员工的心之后,相关的管理手段也要紧跟上来,放任员工不理,让员工没有任何约束,这不仅不利于员工自身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也影响极大。譬如:做父母的真心疼爱孩子,并不是通过娇宠和放纵来表达自己的爱,孩子不争气,父母生气打了他一巴掌,然后自己别过脸掉泪,这才是真爱,更利于孩子发展。对员工的管理,要坚持人性至上,以人为本。还要在制度和爱之间找到平衡点,不然会产生“顺而不从”的心理。
要学会欣赏下属
曾伟教授认为,不要从学历上直接判定员工的能力,以文凭取人,而是要对所有的人都保持“等距离”观念,对员工一视同仁,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他一再强调:管理的基础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他把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比作是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只仅仅注意员工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会及时鼓励员工,肯定他们的价值,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员工,欣赏他们的能力与才干,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今许多家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率,认为熟人不好管理,盲目地炒掉家族成员,这也是不可取的。你完全可以把亲戚当成一个普通的员工,不要突出强调他们,对每一个员工都施予以公正为基础的爱,大爱无疆,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
曾伟教授曾经带中大的MBA班去海尔公司参观,那些平时精打细算的老板,看到海尔的管理制度方面的书纷纷掏钱去买,但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曾教授的做法,是让那些老板明白海尔员工对张瑞敏的认同,胜过任何的规章制度,而且,规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公司只有拥有了适合自己的管理规则,才能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如果本身凝聚力不强,员工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如果同一盘散沙一样,那么 即使如来佛来临, 恐怕也难以起死回生。
好管理来自好心情
曾伟教授是一个佛教徒,在他皈依佛教之前,他一直以为事业越成功,越有钱越有地位,人就一定越幸福。然而,有钱有地位之后,幸福指数却并没有随之提高。禅悟之后,他恍然发觉:一个人的幸福是跟外界无关的,只有你的心能真切感受到幸福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假装幸福,你就能天天有个好心情,好心情能带动管理,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温馨氛围,这样,公司想不发达都难。对于信奉佛教与他事业的成功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有什么相互的关系,曾教授是这样认为的:事业的确跟信教有很大的关系,在信奉佛教之前,他的个性是比较叛逆和张扬的,其公司名字“欧博”的“博”就代表着“博弈”与“对抗”,皈依之后,内心的平静取代了浮躁,更有利于思索。而且佛法强调的是“一分法”,用在管理上,就是老板与员工的一体化与统一化,没有离开老板的员工,也没有离开员工的老板,老板与员工是密切相关的。这种老板与员工一体化的意识,使得他从另一角度看员工,没有把他们看成是赚钱的工具,而是把他们当做亲人看待,也就更容易得到下属的认可。
[时间:2008-12-02 来源:印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