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激光照排和彩色出版系统的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广告、制版公司纷纷应运而生,各出版社也相继成立了制版公司或发排中心。操作员大多来自电脑打字员或搞美术设计的,然而由于他们对制版、印刷的工艺过程不甚了解,尤其对输出的胶片是否符合印刷质量要求知之甚少。因此,所输出的胶片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有的是规格尺寸不对,有的是原材料问题,有的是制作问题,有的是输出问题,还有的是保存、传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另外一些厂家,对手工拼版质量不够重视,拼拷出的胶片也存在众多问题。这就要求在印刷前,必须严格把好胶片质量关。尽量杜绝用不合格胶片晒版、印刷,以免造成事故和不必要的浪费。
本人从事图书出版印制管理工作多年,经常遇到因胶片质量不合格影响出书周期的情况。下面我从几方面对胶片质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一、规格尺寸不配套
由于出版社改版情况较为普遍,有的书籍规格尺寸直到该印刷时才能定下来,有的甚至几经修改,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失误。
例如,我社1999年出版的《色彩基础教程》一书,封面、二封、插页胶片已制好,成品尺寸为:210×285mm,而内文上版权所标及出版社下付印单上所写规格为787×1092mm,即16开成品尺寸应为185×260mm。如果忽略了对胶片质量及规格的检查,把封面、二封、插页先连成大版,等晒版后上机印刷才发现纸张尺寸不对,这时至少要造成几张胶片及PS版的浪费,并使机器停机,影响出书周期。所幸在检查胶片质量时,经审核付印单与胶片规格核对,发现了错误,及时重制了封面、二封、插页的小版,避免了较大的浪费。
2000年我社出版的《标准钢笔字典》一书,此书15印张,要求两种装订方式,一种简精,一种纸面精装。而纸面精装封面胶片尺寸却是平装书封面的尺寸,没有加包边的尺寸及飘口的尺寸。例如:一本书书脊为10mm,成品尺寸为:185×260mm的书,平装封面胶片尺寸为,宽:185×2+10=380mm,高:260mm。而纸面精装胶片成品尺寸应为,宽: 185×2+6(飘口)+10+20(包边)×2=426mm,高: 260+6(飘口)+20(包边)×2=306mm。如果采用平装封面尺寸就无法满定包边要求,只能全部报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制作单位不懂什么是纸面精装;或是出版单位临时把平装改为纸面精装而胶片未改,等装订按施工单施工时才发现,那就要造成严重浪费,并会延误工期。当然,如果有印前工艺把关,严格按付印单核对胶片尺寸,就会发现这种错误,并能及时纠正。
还有一种易出现的规格尺寸错误是,拼大版时,中间没加切口,致使书帖裁切尺寸不够。书刊每一页天头、地脚和前口都要加切口3mm。有的操作员不懂拼版常识,直接按成品尺寸拼大版,只在大版四周加切口,折页后没有裁切尺寸,使装订无法按质量标准裁切,造成批量书裁切小而不合格。
根据上面所说情况,要想杠绝规格尺寸不对的问题,除了出版单位选择好制作单位外,印刷厂内部必须加强印前工艺把关,认真核对出版社付印单,量胶片尺寸,发现与付印单不符的,立即退回重制。
二、制作不符合印制质量要求
由于许多公司、小厂的操作员及设计人员对印刷工艺及印制质量不甚了解,因而在制作过程中,会制作出一些不符合印制质量标准的胶片。
1.页码、书眉及版心不照。
按新闻出版署下达的出版行业标准中规定:印刷正反页码误差应小于1mm,版心歪斜不超过0.5mm。在制作过程中操作员往往忽视这一硬性质量标准,页码、书眉位置不固定,上下左右误差较大,等拼大版时发现,挖改较麻烦,晒版后描胶较多,印刷时易出皮子印,即字四周有黑线,很影响美观。像这样的问题经常遇到,特别是一些小的输出中心制作的胶片,操作不规范是主要原因。当然也存在软件及机器本身的误差问题,如用电脑直接排大版,所出大版正反页码同样不照,这是计算机计算误差,只能调整小页版的页码位置,以求拼大版后正反页码对照。
2.文字裁切出血,图、网未作出血。
文字裁切出血主要是制作时文字位置没放好,一般文字要离内切口线4mm以上。尤其是广告页,文字离切口太近,折页稍有误差,文字就会裁出血,从而造成大量成书报废,给印刷厂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种情况,在制作时按胶订尺寸加铣背3mm,而装订时改为平订或锁线,使原来不会出血的文字,由于前口要多裁掉3mm而出血。这完全是工艺安排的失误,今后工艺方式不能随意乱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与此相反,一些制作者不懂印制工艺,制作图或网底时,只作到内切口线上,而未作出血,如折页稍有误差就会漏白边,如果出现在封面就更难看,并会造成不合格品。
因此,要求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按工艺要求,文字离内切口线至少4mm,而图及网底必须作到外切口线上。如果外来胶片不合要求,印前能改动的尽量改制,并向出版社说明情况,避免较大浪费。
3.书脊字不居中。
在封面胶片制作时,经常会出现书脊字安放不居中的情况。这是由于制作者尺寸未定对,或是安放随意。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出版行业标准上规定:书背字平移误差以书背中心线为准,书背厚度在10mm及以下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1mm;书背厚度>10mm且≤20mm的成品书,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2mm,允许误差均为书背厚的1/10,最大允差不得超过3mm。而书背字歪斜的允许误差比书背字平移的允许误差每档次均小0.5mm。背字歪斜,包出的书肯定歪斜,加上其他误差,必会导致此书不合格。因此,首先第一关胶片制作时,必须保证书脊字居中。在电脑上制作相当容易,可沿书脊拉三根参考线,把文字放在中线正中央即可。
4.条码不合格。
由于出版社及一些制作单位对书刊条码认识不够,因此在条码制作、印刷时经常出现不合格现象。第一是出版社提供的条码不是原版条码,原版条码应是国家专门的条码研制机构制作的,并附有检验单。而且原版条码当放大系数为1.00时,条码每一个条(空)单元的尺寸误差为±0.010mm,每个条码字符及起始符、中间分隔符、终止符宽度尺寸的允许偏差为±0.013mm。不是原版条码就会有一定的偏差,再制作时也会产生偏差,易使条码不合格。第二是制作扫描精度低,或当图像进行扫描,条码带网或锯齿,这种条码就不合格。第三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条码条空颜色搭配不当,致使印刷后,条码检测不合格。有的书封面采用特种纸,纸本身有色,直接在纸上印条码,如纸色浅尚可,纸色深条码印后就会不合格。所以,根据《商品条码》、《条码符合印制质量的检测》国家标准,黑白的条空最安全,以深色为条,浅色为空也可;红色、金色不能作条,金色、银色不能作底。
三、输出时产生的不合格胶片
1.照排机输出精度低,输出胶片时会造成图文发虚、带锯齿,甚至图文出现马赛克及文字变形。如果曝光强度低或显影液浓度不够,所出胶片密度低,文字内会出现白线,致使晒版无法正常工作,晒出的PS版不上墨或文字缺笔断划。如果出现这样的胶片只好重新出片。实在无法重出,只有缩短曝光时间翻拷阴图,再加曝光时间拷阳图,使文字密度上升,情况严重的,所拷阴图发灰,还需进行减薄处理,再拷阳图,操作起来较麻烦。
2.脏点多。发排机直接发排的胶片脏点多,主要是输出的显影机保养不好,太脏或显、定影药不沉淀太多,或定影药液药力不足等情况,会出现脏点多现象。如果是手工拷版,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周围环境脏,拷版台不干净,阴图砂眼多等原因。因此,要减少脏点,就必须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设备保养良好。
3.糊字。输出胶片时曝光过度,胶片密度过高,一些比较繁的字或小五号黑体字,易产生糊字。出版社采用的地图及线条图的图内说明文字,往往较小,通常用纸样上的字贴在图上,然后翻拍或扫描,更容易产生糊字,使印刷品不合格。所以遇到上述情况,必须重新打字,实在无法重制的,采用修版方法把糊字修通。
4.有的照排机使用时间较长,输出胶片时轴松紧不一致,会出现版心歪斜现象。另外,照排机镜头上有脏点,挡住激光束,或某一束激光不稳定,会使一行字中间出现一条白线,把文字切断,造成不合格品。
5.套印不准。四色胶片不是一次发排,会产生套印不准。同一次发排由于电脑故障或走片不匀,也会套印不准。如手工拼版及原拷原,除拼版者技术原因外,不是一次拼出的和拷出的胶片,就会不准。所以,四色胶片必须一次出齐,改版重出最好四色一起出。
以上这些现象,在输出过程中经常遇到,因此,要严把输出胶片这一关,在胶片输出后,认真按质量要求进行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印刷。
四、原材料质量及胶片保存、传送不当产生的问题
由于胶片本身质量不好,性能不稳定,就会引起药膜脱落,出现掉字、掉网。有的胶片在生产中划伤、蹭伤,曝光显影后出现黑线。不同机号、批次的胶片感光度不同,伸缩不一样,使所出胶片文字密度不一致、有粗有细,多色胶片出现套印不准。
另外,胶片卷放或有挖改,由于胶片自身张力的不同,加之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产生套印不准。
在胶片传送中最易产生胶片打折、划伤,严重者不能使用。因此,胶片要轻拿轻改,不要来回摩擦,最好不卷放,上面不要压东西。
综上所述,胶片是晒版印刷的母版,确保胶片的质量,是保证印制质量的首要前提。作为制版公司、输出中心、印刷厂要严把胶片质量关,特别是印刷厂,印前更要严格检查胶片,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及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大家都以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胶片质量,层层把关,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及印刷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河南美术出版社)
[时间:2007-10-11 来源:中国印刷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