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从广义来看,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创人类创新史。“创新,包据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而“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把这两种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把这两方面都搞好,我国的经济就会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深刻揭示了创新的含义、本质以及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生存、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执行这种“新的组合”,具体包括: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③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即: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企业的创新是在我党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在我国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简称“企业三大创新”。制层创新是指引入新的体制和机制而实现的创新;技术创新星引入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应用于生产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而实现的创新;管理创新是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1999年8月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还谈到了知识创新的问题。知识创新是指企业新思想、新知识的产生、演化、交流并应用于产品(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实现的创新。知识创新是九十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提出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经济的增长依赖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及使用。同时,知识破企业视为第一资源和企业创新的核心,因为,知识是惟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持续发展、可无限扩张的资源,知识的创新可以避免企业因生命周期导致的衰退,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
知识有数据、信息、文本、语言、图像等形态,在我们传统型企业里常见的有生产经营数据、工作报告、外部信息、提案、生产和服务指南、计算机程序、生产方式和专利等,称为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通常被概念化和文字化,在企业内部易于沟通、共享。同时,由于人的知识是主客体二分的,同在一个班级里听课的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反思是不同的,他们进入企业后,在生产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智慧和创造性也不一样,这种为更好、更快、更省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迸发的创造性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员工的直觉、灵感、创意和生产技巧等,被称为隐性知识,通常植根于员工头脑和行为之中,是一时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意会而不易沟通和共享的知识。这是一种通过信息与员工的认知、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知识,是能够超越企业现在的生产工作水准的新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潜能和财富。如果能把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企业内部加以内化和共享,应用于生产、经营和服务之中,必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但是,知识创新必须通过员工的“身心合一”去悟出来,通过“人我合一”的交流、切磋去表达出来,通过“天(企业环境条件)人合一”贵通企业战路的整合加工,才能实现企业隐性知识的显化、内化和共享,这一知识创新的过程和成果是否理想,完全依赖于全业的知识管理水平。
没有知识管理的水平,企业的新知识就难以产生、内化和共享。同理,没有技术管理水平的企业,也必定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其实,企业所有的创新归根到底都是管理创新,从广义看,企业的制度创新,也是包含在管理创新之内的。尽管企业创新随着形势发展又产生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研究领域,但也都是走业“三大创新”的深化和派生、我们说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又都是要通过管理创新去实现的。
二、企业创新的时代课题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两股强大的推动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我国入世在即,加入WTO的过渡期预定5年,入世后我们将与世贸组织的规则全面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经济体制将进入规模更大、层次更深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将伴随入世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五”《建议》明确了我国来来5~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要使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等历史性任务。形势提出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和“跨跃式发展”的任务,正是我们企业创新的时代课题,国有企业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加快发展。
首先,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能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最有效结合,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但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当然国有印刷企业也不例外,其制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在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这个问题上。国企改革就是冲破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的企业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认识,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接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针,联系企业实际,认真检查总结,毫不动摇地坚持推进深层改革,依靠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强化科学管理,尽快使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二,从生产力方面来看,如何才能顺应当今世界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关键在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尽管我国仍处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全部工业的90%属于传统产业,起点比较低。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新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新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产业之上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中观上看,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微观上看,信息化是国有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支撑,是企业加快信息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展望21世纪,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印刷业,更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加深对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认识,看准目标,认清差距,切实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能力,按照《纲要》规定的“三个通过”,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NextPage]
三、印刷企业的创新问题
印刷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改革开放的20年,印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印前从铅字排版、照相分色发展到激光照排、电子分色、电脑制版;印刷从平、凸单色发展到平、凸、凹、柔等多色高速印刷;印后从手工发展到半自动、自动化、联动化。现在正起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拥有各类印刷企业 15方家,从业人员300万人,年工业总产值1000多亿元,已步入世界印刷大国的行列。但是,我国印刷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就总体来看,与印刷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印刷技术和装备水平上,还是在经营机制、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上,都有很大差距,对照入世和跨跃式发展的要求,我们印刷企业特别是国有印刷企业的管理工作者,都应狠下功夫,大力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实现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而奋斗。
1.企业的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印刷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迄今为止,全国有1/3以上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由此导致的无序竞争,使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相对而言,国有印刷企业装备较好,管理制度也成本成套,但实用性、约束性不强,质量、交期、服务仍然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资源配置的优化任务仍然艰巨,比如多色机大多采用四人一机,中型企业的管理部门少不了7个、8个;企业经营机制书刊企业不如包装企业活,包装企业又跟不上市场和用户要求的不断变化;从经营看“吃不饱、俄不死”的企业居多;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的平均值仅占香港同业水平的 1/5,差的仅占1/10,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难点当然还是转换经营机制问题,这是当前国企改革、制度创新的一个瓶颈。推进企业深层改革的外部障碍,主要是政企职责分不开;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改革法规不配套和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等,所以,企业创新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这要从宏观上努力去加以解决和完善。
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是产权改革滞后、劳动关系改革滞后和改革中管理创新的滞后。因此,企业的制度创新,首先,要根据形势和任务,提出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订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并精心组织实施。然而战略管理是印刷企业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第二,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的变革,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把企业兴衰与经营者、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体制应充分体现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少拘泥于“老三会”如何进入“新三会”的问题,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的企业领导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组织制度,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彻底消除计划经济在国企的惯性影响。第三,要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严治企,形成优胜劣汰,职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彻底根治国企的顽症、固疾。其中,领导集团学好、用好、活学、活用《劳动法》、《劳动合同制规定》以及转制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政策,则是推进企业劳动关系改革、实现劳动就业市场化、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过程中,应予稳妥把握的重要问题。第四,要着力抓好成本、资金、质量等管理薄弱环节,积极应用现代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应首先在控制生产过程中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内部管理要优先在财务、营销、采购、劳资等方面应用,在内部完善联网基础上,开通电子信箱,编制网页;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选择有资信、志同道合的伙伴,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使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内外部达到适合各方面需要的水平,为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保证。第五,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形态在过去完成生产型向生产经营过渡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完成生产经营型问资本经营型的转变,资本经营型向知识经济型的转变,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企业的技术创新
国际印刷技术水平的最佳透视窗当数五年一届的德鲁巴博展会,就近三届博展会所展示的重点来看,Druua90推出的是彩色桌面系统,Drupa95是数字化印刷和计算机直接制版(CTP),Drupa2000是数字化工作流程和交叉媒体,反映了十年来国际印刷技术进步的历程。新世纪元年之春,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际印刷界顶尖人物的演讲,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技术的诞生,实现了印刷技术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结合,标志着印刷业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印刷产业正在向着具有“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软硬双重属性的产业转变。
我国印刷业在Drupa90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了彩色电子出版系统,但对数字化印刷和CTP,还仅是初步有所认识,实际应用的企业还是屈指可数,称之为刚刚起步,与世界印刷业的发展水平已相去甚远。为了适应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积极推进印刷业的技术创新,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支撑的跨跃式发展新路子。由此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是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改造同发展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二是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市场好、信誉好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一批;三是要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大力压缩低水平生产能力,破产关闭一批。这是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的课题。
对于印刷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方向,按照未来5~10年的行业规划要求,是要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等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但从新形势的要求来看,数字化、网络化不能局限于印前,应该包括企业的市场-印前-印刷-印后-用户的整个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不断加快印刷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步伐,这是国有企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同时,根据国情和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实际,应走自主开发,逐步改造,“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的路子。我们认为印刷企业,特别是包装印刷定业的技术创新,当前应在现有装备、技术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加强电脑创意设计的开发应用,把用户对产品包装的构思,在最短时间内“立等可取”地变成样品,使之成为开拓业务、推动电子商务的手段;②应用数字化技术取代打样工序,在实践上打通对CTP向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推进;③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有选择地实施CTP和数字化印刷的技术改造,致力于消化吸收、发挥功能、简化工序、缩短周期,促进产品质量的升级,并适应按需印刷、短版印刷和个性化印刷的要求,真诚服务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④印后加工应在烫箔技术、表面处理工艺、压鼓凸凹版雕刻,以及包装的折叠盒形、特种印刷材料使用等方面提高包装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⑤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多媒体制作,“一次信息处理,多次多种输出、利用”,逐步向多业务的综合信息生产工厂发展。
印刷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有二,一是缺乏人才,这要依靠企业切实履行“第一要务”,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自己的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和知识管理,形成企业发展必需的人才队伍;要完善分配制度,留住人才。二是缺乏资金,这要依靠国家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靠企业提高效益,深化产权改革和资本经营,去拓宽融资渠道。
3.经营者的职能就是创新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但造就了企业的利润和发展,也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发达国家企业家不是官衔,而是一种职业,是一个阶层。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高,国家正在通过“政企分开”、“取消行政级别”、“工商管理培训”和“年薪制”、“人才库”等措施,促进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根据经营者及其经营者群体对企业发展肩负的重任,经营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成切地实现企业创新,经营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推动事业的发展为己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及投资、理财知识,思想境界始终处于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沿;有创新所必需的辩证思维,勤于思考,敢于否定,善于决策;有对广大员工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深切感知,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创新的源泉;有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把握,求知、求真、求是,勇于突破、精于管理,这是经营者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联通”的王总裁在欧洲一天跑了四个国家,开了八个“路演”会议,其事业心可见一斑;“长虹”的倪总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电视科技的发展,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人称“倪疯子”。这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创新意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包括批判精神、创造性思维、风险意识和系统观念,而对风险偏好的程度则是经营者创新意识强弱的重要表现。创新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要遇到传统习惯势力的阻力,而且,由于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又必然有成败得失的风险。经营者敢试、敢冒的勇气,来自强烈的事业心、紧迫感,来自敏锐的洞察力,驾驭全局的能力,来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创新技巧以及应对和化解风险的策略。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坚定以创新促发展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湖州印刷厂严厂长,1986年起带领职工“穷则思变”,看准“烟标”,调整产品结构,更新设备,得快就从一家小厂发展成为中型包印企业。1995年,他抓住产权改革的机遇,在老厂搞股份台作制;抓住烟标市场,与香港合资引进澳洲6色凹印机,他仅从老厂带2名中层干部,创办了一个全新的“天外烟草印刷有限公司”,使企业跃上了全国包印企业规模效益第22位。去年,又看准国际环保趋势,利用民营资本,引进了亚洲第一条6色柔、凹印多功能生产线,创办了“绿色包装印刷公司”。2000年该厂职工总数不足500人的三家企业,取得了利税总额5000万元的优异成绩,现有资产4亿元,是1995年前的20倍。目前,该厂已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上市”培养期。湖州印刷厂的发展是经营者的胆识、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的体现。
第三,造就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氛围。推动企业创新,除了经营者自身必备的创新能力之外,经营者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领导艺术和经营者群体的影响力,在企业内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实践,形成一个全体管理工作者和员工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智慧和潜能的创新氛围和机制。“海尔”张总裁18年来推行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是他带领全体员工树立“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强化企业经营理念,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用户永远是对的”、“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真诚到永远”等等,精心培育“海尔价值观”;以“挑战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为核心,辛勤创建“海尔文化”的硕果。用他的话来说:企业成功的经验“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
(本文作者系外贸无锡印刷厂前厂长、现任党委书记)
[时间:2007-10-08 来源:中国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