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印后加工的设备与技术发展趋势

  鸿建兄、政雄兄:

  久未通函,新年好!这里除对鸿建兄来函所谈关于印后加工高见也谈一些感想外,主要还想趁香港印艺学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履新之机,提出些在三地书柬基础上加强两岸三地交流合作的设想,如蒙赞同,本人拟与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领导、印刷杂志社社长及主编等共同探讨,提出些具体建议,请两位与港台有关方面进一步商洽。

  一、鸿建兄在谈印后加工设备与技术的来函中,虽未见谈什么具体的设备、技术或工艺,但本人领会余兄的主旨是在提出要为印后(事实上也并不限于印后)加工设备与技术提倡改造及创新的理念,此点本人深表赞同。

  正如余兄指出:香港印刷业……这数十年来,借着优秀的技术劳工、勇于试验改革创新的管理阶层,将许多原本只是客户的一个意念,成功落实为精美的印刷制品,……

  接着,余兄又提到20多年前在大日本印刷公司参观时,在陈列室看到一些产品,左看右看也不明白是如何印制出来的,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些产品原来仅是客户提出的一些意念,要求大日本印刷公司替他们设计出来,探明市场价值后,才正式投产的。包括对生产设备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印刷企业如大日本、凸版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创意、设计等服务能力。

  余兄又谈到在IGAS展览会上可看到不少日本大学机械或电子工程系推介他们研制成果的小摊位,然后又转到十年前曾建议港府拨款建立一个“印刷业生产技术中心”而未获批准的遗憾等……可见余兄对印刷有关设备、技术的改造、创新问题,早抱热情和远见,值得钦佩。

  二、除了对余兄倡导的改革、创新理念深表赞同外,本人在此想补充一点看法,就是:印刷业还当设法由被动加工业,向开创新业务(或配合其它行业共同开拓新业务)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今后印刷业仍然兴旺发达的根本(不能消极等待出版业或包装业委托加工)。本人有此种看法或想法,已有相当时间,以后有机会时再专题探讨,这里只简要举些粗浅的实例。

  如数字化印刷设备出现以来,在品种、规格、技术等方面已大有发展,但是数字化印刷的应用市场还尚未广泛兴起,而从已开拓的情况来看,大多也是靠印刷业主动开创的,如个性化相片、纪念册、贺卡、出租车发票、税票、数字化打样、CTP、喷印广告、建筑设计标书等等;这正如余兄上面所谈到的,不少印刷产品,开始时只不过是客户的一些意念,经过印刷企业如大日本公司的设计创造,才转化成现实。

  此外,从内地出版印刷业近年情况看,教辅材料的印刷已占到图书总印量的过半数。涉足教辅材料出版的出版社更占到全国出版社总数的八成。这既说明我国教育事业的兴旺,及广大学生与家长舍得为学习掏钱,但另一方面也掩盖着一些出版社“吝付出,追效益”的弱点,因为教辅材料的出版很多都是大同小异(且不说“改头换面”),的确是付出精力少,而售价不低且又畅销。其实,印刷业倒也并非不欢迎教辅材料的业务,只是从社会效益与贡献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出版界除了应多出一些有高质量、高价值的“内容产品”外,还有以往已出版过的不少很有价值的出版物,却被埋没或遗弃在旁,如果能组织些力量(包括吸收些IT技术人才),加以整理、充实、提炼,进行数据库建设,无疑可形成一种伟大的“出版资源发掘”,岂不同时也可为印刷业提供不小的业务来源吗?

  在包装印刷行业,也同样存在创意、设计,这也是印刷业主动为自己开拓业务来源的灵丹妙药。

  三、自从“三地书柬”开通以来,起了一定的信息交流作用,但似感有所不足。一来,篇幅有限,一些问题交流不透;二来,有些问题如有当面交流的机会,就可能在交流中引出新问题。故能否在三地书柬的基础上,再组建一个两岸三地印刷业交流促进讲坛,暂定每年一次,每次2~3天,其中2天为论坛,1天安排参观访问沪地印刷业有关工厂。交流内容及参观访问由上海提出计划,港台同意后约定。交流讲演人员三方各自推选,会场由上海方提供,港台来宾除往返旅费与宾馆膳宿费自理外,其它原则上均由上海方负责。如有厂商欲参与讲坛,原则上控制在8小时之内,且应以技术为主,按时间收取一定的赞助费用,以补贴会议活动开支。

  此项建议如蒙赞同,我们将与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领导及印刷杂志社社长及主编等共同商议,提出方案,请你们与港台印刷界商讨,修订后,即需对今年第一次的活动提出建议计划。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时间:2007-07-03  来源:印艺280期]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