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念区别
在印刷工艺中,DI(Direct Imaging)是直接成像技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机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rees),成像制版直接在印刷机上完成。
NIP(Non-Impact Printing)翻译为“非冲击式印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印刷或数码印刷,它是一种计算机直接印刷技术(Computer to Print)。
DI和NIP工艺的本质区别是:DI工艺使用印刷底版(Master),而NIP工艺不使用印刷义版(Master)。底版是随数字印刷(NIP)出现而采用的新术语。数字印刷出现后,把印刷中转移图文信息的中间介质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中间介质称为底版(Master),也就是传统的印版(Master)在印刷过程中。底版具有永久性记录信息的能力,既对于一个印刷作业,在成像一次就可以了。底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次性成像义版(Non-Imageable Maser)和可重复成像底版(Re-Imageable Maser)两种。右重复成像底版在完成一个印刷作业后,可以重新成像制版。目前传统印刷工艺和CTP(Computer to Piate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中大多数使用 一次性成像底版。
第二类是数字印刷所使用 的中间介质,如光导鼓等,称为可成像表面(Imageable Surface),这类介质表面不具备永久性保存信息的能力,因为每生产一份印刷品(不是一个印刷作业)就需要重新成像一次,而原来的成像内容能立既擦除。
国内印刷业习惯于把NIP称为数字印刷。以NIP命名是根据印刷过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而把它称为数字印刷是根据其它工艺流程特点,在整个印刷过程中,以数字的方式描述包含图像、图形和文本的单色或多色印刷页面,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传递,以数字成像方式形成印刷品。
二、 工艺流程比较
DI采用在机制版技术,先把空白底版装在印刷机上,再把作业数据通过合适的成像系统直接成像在底版 上,其工作流程中没有明显的印前与印刷之分。一次性成像底片在完成一个印刷作业后,可以将原来记录在底版上的图像擦除,使印版恢复其初始状态,进行下一个印刷作业成像。
NIP工艺则不同。每完成一个物理页面后必须再一次成像,既使页面内容完全相同也必须这样做。图一表示采用DI工艺(一次成像底版和重复成像底版)与NIP工艺的工作流程的对比。
三,系统结构和功能部件比较
1991,海德堡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DI胶印机。采用了无水胶印工艺,沿用传统印刷机的模块化结构,去掉润湿装置,在该空间上安装直接成像制版装置。到现在。DI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系统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一些基本功能部件是必不可少,其系统结构如图二所示。
在DIP印刷系统中,主要的功能部RIP(栅格图像处理器)、直接成像装置、印刷装置。其中成像制版装置是DI印刷系统的主要训件,它控制数字化的图文信息在印版上正确成像,将数据文件转换为底版上印刷图文。
与DI印刷系统相比,NIP系统结构中没有了制版对可成像表面的成像过程已经是印刷的一部分的。其系统结构三所示。
NIP印刷系统采用的技术有多种,采用不同技术时,印刷机的功能部件有所区别,甚至完全不同,比如对成像结果的转移就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转移到承印物;二是通过某一中间载体转移,这些载体常为带有橡皮特性柔软滚筒表面,尽管如此,一些功能部大多数数字印刷系统还是需要的,包括栅格图像处理器、成像装置、输墨装置、定像装置等。如图四所示(a采用图文直接转移方式,b采用中间载体转移方式)。
成像装置:除喷墨复制工艺外,绝大多数NIP工艺需要执行成像操作的功能部件,用于建立视觉上不可见的潜影(Latent Image)。静电照相印刷系统的成像装置为成像光源和“可成像表面”光导鼓。
输墨装置:NIP技术也需要建立对“可成像表面”上的潜影输墨的部件,为了与传统印刷工艺使用的术语一致,我们称为输墨装置,对潜影输墨的操作通常称为显影,将油墨(或呈色剂)转移到“可成像表面”的潜影上,形成视觉可见的图像。
定像装置:油墨(或呈色剂)转移到“可成像表面“的潜影区还只是图文转移的中间步骤,还需要使墨粉进一步转移到承印物表面,定像装置就是实现这一操作的部件。
[时间:2006-12-28 来源:广东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