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建设作为2010年八项主要工作之一,提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这引起了新闻出版界委员的极大关注,并成为连日来小组讨论中热议的话题。
培育龙头企业 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备受市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振兴规划,除指出了近两三年内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还明确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认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特别是要培育代表国家水准的“巨无霸”式的骨干文化企业。聂震宁说,他这次参会,有个提案就是建议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的。他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呈现“小”“弱”“散”的形态,缺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大型的出版传媒企业,能够提高集约化水平,减少低水平重复和竞争,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聂震宁建议有关部门集中力量编制规划,定出详细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措施和办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尽快打造大型的出版传媒企业集团。
民营文化企业的作用不可小视2009年我国印刷复制业创造了5700亿的总产值,其中80%来自民营企业,可见民营文化企业的作用不可小视。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委员来自中国最古老的行业——印刷业,因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万捷委员说,目前印刷加工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加工行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加工辛苦地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还要在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探索和投入,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负担很重。
着眼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万捷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让作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享受与出版业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即13%增值税率。要像当年扶持IT企业一样,为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家的对外交流创造条件,把传统行业与IT技术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创造最优秀的产品的文化产业。同时,还应开放市场、放宽准入,通过试点让一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专业出版业务,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将眼光瞄向“做大做强”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579家出版社,一年的产值仅为600亿元左右。而相比之下,德国贝塔斯曼出版公司2006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93亿欧元。
“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之低可见一斑。”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委员表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眼光瞄向“做大做强”。就新闻出版集团而言,做大做强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确认“大”和“强”的标准。所谓“大”,一是看他的主业做的规模如何;二是要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如果没有这个效果,不能称为大。所谓“强”,一是出版集团要促进它的子公司、出版社强大;二是要看它的文化影响力是否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单纯从经济上去考量,是不够的。
赵昌平指出,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大型出版集团形成,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没有大的出版集团很难适应国际竞争。但有几点需要注意:最难最要紧的是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要让干部有新思维;出版集团对下属出版社的个性要有支持作用;要防止大型出版集团中的官僚化与行政化倾向。除了行政式的促进发展,也要允许多种形式,有特色的专业出版体、专业性的出版联合、自身裂变式的集团都应大力扶持。“当然,支持创建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一定要避免表面化的大而无当。”赵昌平最后强调。
[时间:2010-07-01 来源:北京文化创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