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图片处理人员,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基本的印刷常识、基本的色彩学和色彩管理的知识、本单位或下游基本的印刷工艺流程、PHOTOSHOP关于“颜色设置”方面的基本了解,常用工具的特点的了解,类型图片的数据结构特点,与具体处理内容相结合的合理的处理步骤及相应的正确的数据控制。
可以说,所有关于平版胶印的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都是建立在网点和网点传递的基础上的,如果对网点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至少是无法了解PHOTOSHOP里信息面板上的数据变化的意义的。如果没有色彩学和色彩管理的基本知识,也就无法准确控制分色过程;同时,尽量准确的屏幕显示也需要通过色彩管理来实现。“颜色设置”与印刷工艺是紧密结合的,不知道后端印刷工艺,颜色设置的正确性也就无法保证,正确分色就更是无从谈起了。所谓常用工具,并不只是“亮度/对比度”、“色阶”和“曲线”,如果只用这三个,恐怕在视觉效果和工作效率上也无法令人满意,同时在关键内容的数据控制上也会失控(我个人也并不提倡使用“亮度/对比度”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对于数据控制的精确性无法做到有效把握)。至于每个工具的特点,我认为应该是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以上所说我认为应该是做好图片处理工作的基础。其实图片处理的过程既是视觉美化的过程,更是数据控制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合理的数据结构基础上的视觉美化,才具有可实现性,通俗地说,屏幕上看着好印出来并不一定也好。毕竟前期的所有努力都是为后端的印刷再现服务的,如果印刷再现不可控,你的所有努力都将事倍功半。
相关知识、屏幕校正、分色设置等内容还会有专门的文章向大家介绍,本篇所述仅限于图片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同样是图片处理,商业和报业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先说说商业领域。
在商业应用中,高质量的原稿和较差的原稿在处理过程中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处理人员拿到的高质量原稿都是已经通过电分等工艺分好色的,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凡是电分的稿件一定是好的,因为这样的稿件往往在视觉效果上都不错,但要强调的是,这是个误区,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检查来确定图片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因为屏幕显示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图片数据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灰轴上。一个图片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色彩和层次,灰平衡数据和黑版结构的错误往往会在印刷过程中才会给您致命的一击,真到了那个时候,材料的损耗暂且不说,时间上恐怕就经无可挽回了,所以事前的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图片的整体反差取决于总墨量,黑版的长短和薄厚要由图片的内容特点来决定,灰平衡数据要由后端印刷来决定,如果数据偏差较大,就不要奢望能在PHOTOSHOP中进行修正,必要时应重新电分。一个好的原稿其实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无非就是细节的优化,倒是质量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原稿,处理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定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不经过定标的稿件往往无法保证整体反差和色彩再现。有人习惯在CMYK模式下定标,我以为是不合适的,应该在RBG模式下定标,并且在对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进行适当调整后再分色,因为在CMYK模式下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会对灰平衡数据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一个好的原稿,对于商业来说是如何忠实地再现,而对于报业来说,任何稿件都需要进行再优化,无非就是步骤的多少和难易的差别。
实事求是地讲,报业生产的特点是时效性非常强,对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要求较高,而且从调整的范围和变化的幅度来说,报纸图片都要远远大于商业图片,在这种情况下,调图的思路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对图片进行分析,哪有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先调什么,后调什么,用什么工具调等等,都要事先想好。报业图片的原稿,不论是本报摄影记者的稿件,还是新华社通稿或网上图片,基本上都是RGB的,而新闻纸印刷网点扩大远大于铜版纸,同时为保证暗调层次还要在4色中使用大幅度的底色去除,这就又决定了图片调整过程中基本上都需要提高亮度,同时还要控制好分色。如何在调整过程中保持亮度和对比度的协调性,如何保证局部的调整不会影响图片的整体数据结构,如何保证色彩的饱和度和中性灰的协调和统一,这都是在真正动手前就要考虑清楚的,因为从根本上讲,图片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损失的过程,比如对中亮调的亮度提高,表面上中亮调层次更分明,反差更大了,其实是以牺牲暗调层次为代价的,只不过您认为这个牺牲是可以接受的罢了,而当您已经调整了若干步以后如果发现之前的某个调整是不合适的,往往因为时间关系不愿意后退到原来那一步重新调整,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做修补。其实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不仅原来不合适的地方不一定能修补好,甚至可能对本来不用动的地方也造成了不应有的影响,所以说动手前对图片的分析非常重要。
关于定标,我想简单说两句。对于高质量的原稿,一般在电分时都要借黑白场,从还原的角度讲这是必须的,但对于一般质量的原稿,特别是用于报纸印刷的原稿(从新闻角度来说,报业用图绝大部分都是社会人文类稿件),此类稿件与高质量艺术类稿件相比,无所谓还原,倒是更在意如何加强视觉冲击,这必然导致在调整思路和方法上与商业相比截然不同。首先就体现在定标上,由于此类原稿的质量参差不齐,黑白场都是直接选择于图片内容中,定标首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整体偏色和反差不够的问题。个别稿件的白场在自动定标时会出现偏差,需要手动校正,但总体上说,定标会给下面的进一步调整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大家都习惯于用曲线调整图片层次,如果不先定标,这种调整往往会造成暗调反差不够。常用工具并不仅限于曲线和色阶,熟练使用色彩平衡,色相/饱和度,匹配颜色,替换颜色,可选颜色等工具,会极大地提高图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与色彩调整有关的工具,使用者至少要知道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之间的关系,不同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控制超色域等,同时对工具中各项参数的意义及调整过程中对图片数据的影响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盲目使用反倒会事倍功半。
最后,想与您交流一下对USM锐化工具的使用体会,我认为USM锐化实际上是对细微层次的破坏,只不过从视觉上起到边缘更加锐利的效果,所以锐化步骤应该放在最后,即对图片所有内容都处理完毕后再做锐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屏幕显示的误差。我们使用的屏幕都是以像素形式显示内容的,做为位图格式的TIFF和JEPG等也是以像素形式体现的,所以当屏幕分辨率与图片分辨率不是一一对应或整倍数对应时,就会产生显示误差,此时做锐化,我们所看到的预览效果也是不准确的。另外,图片在屏幕上的显示大小与实际尺寸如果比较接近,对锐化效果的可参考性也是有帮助的。当然,对此工具中“数量”“半径”和“阈值”的概念和锐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清楚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时间:2010-06-30 作者:陈文浩 来源:必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