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国企变革:调心态应先于调结构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印刷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的话,那么,当前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技术升级,则将引发对传统印刷产业大浪淘沙式的洗牌与调整。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已经不是调不调整的问题,而是如何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问题。

  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

  近年来,国有书刊企业面临的行业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行业内部而言,三资、民营印刷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三资企业一开始就主攻高端印刷领域,近年在高端书刊印刷方面进一步加大投资;民营印刷企业如果说初期在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与国企尚有明显差距,那么,近年来这方面的差距已经不明显,甚至一部分民营印刷企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管理等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于国有印刷企业,如有的地区民营印刷企业在数字印刷、ctp引进等方面成为先导者,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某省已引进近20台ctp、100余台数字印刷机,但该省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尚无一家引进ctp和数字印刷机。这和前些年国有书刊厂在国家支持下大量进口先进印刷设备,而起步不久的民营印刷企业的佼佼者也只能买二手进口机的情形已完全不同。高端书刊前些年曾出现北书南印的现象,但随着三资企业大举北进,更多的高端书刊进入三资企业,外资对我国高端书刊市场充满信心,这一点从利丰雅高投资10亿元在北京建设兴建书刊和包装印刷基地可以看得很清楚。这说明,我国书刊印刷市场非常具有潜力,所谓书刊印刷生产能力过剩,其实只是结构性过剩,并非哪一类产品生产能力都过剩。我们许多国有书刊厂也一直在朝着高精印刷方向努力,为什么效果就不明显呢?为什么自己已有的市场还是一再流失呢?根子还在自己,有那点教材在垫底,有那点本版图书在垫底,始终拿不出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始终没有铁下心去改革、去创新,始终没有从以往经营的影子里走出来。

  再从行业外部的经营环境来看,变化就更多了。只是这些变化是一点点在推进,这与其他领域面临的形势有所不同。如纺织行业在前些年之所以能够痛下决心含泪砸锭,大刀阔斧砸“三铁”,就是因为当时纺织领域一下子完全面对市场,犹如一只青蛙一下子被抛入热水中,生死攸关,自然不跳不行。但通过这含血含泪的一跳,却赢得了纺织行业的重生。几乎同时期,石油行业也通过“砸钻机”,激活石油钻井市场。这些行业都获得了重生和飞跃式发展。而国有印刷企业面临的形势变化犹如冷水中的青蛙,水温在一点一点被加热,等到真正有所觉醒,要往出奋力一跳时,形势已非常严峻,但这时还有没有一种救亡图存的爆发力,已经令人担忧。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目前已经面临这种严峻形势的边缘线,内外部经营形势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赖以生存、维持温饱的“基本口粮田”也面临全面招标、网络阅读等威胁。以招标形式进行教材的生产,国家已经持续数年进行推进,之所以步伐还不是太大,因素比较多,但出版社自身积极性不大是重要因素之一。出版社从事业转变为企业,并将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这样一来,出版社的经营结果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招标既能降低印刷费用,又能降低发行费用,还符合国家教材改革的总方向,其步伐必然会在今后加速。前些年人们还在设想有一天学生的书包里不再有纸质教材,而是一张张光盘,现在看来,光盘也不再需要,只需在网络上订购,然后得到一个密码,那么,在学校、在家里,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对出版社来说,只要专心做好教材的编写和网络发行就行了,不会再有其他的费用,对我们书刊印刷厂来说,那就等于失去“口粮田”。因此,笔者认为,网络阅读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宽带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普及率已经非常高,网络教材已经开始试水,在部分地区、部分科目用网络教材取代的日子也许不远了。面对这一未来的变化,我们应尽早有所打算,未雨绸缪。先进的东西普及开了谁也挡不住,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而且其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难以想象,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救自己,市场不相信任何幻想,市场没有桃花源,我们可以对自己说“不会有这样快吧”,但社会发展的脚步却不会有片刻的停歇,而我们可能已经在发出这个疑问中已经坐失良机。

  相对于这些生死攸关的大变化,产品结构的变化,印刷服务的新需求、新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经营变化、管理变化等等,仅仅是大考验中的小插曲了。但说句实在话,即便这些小插曲,已经令不少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手足无措,乱了章法。[next]

  令人担忧的经营现状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国有企业改革有很成功的领域,如家电业、纺织业等。要说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改革的起步,其实也不能算晚,但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书刊印刷业服务于出版业,被划入文化产业,由此,其改革进程与出版业改革息息相关。近两年,出版业“事转企”步伐加速,将于2010年底完成所有改革任务。同时,出版业退出机制也将日益健全,除个别领域外,市场化是其必然发展趋势。出版单位今后的合作伙伴选择,一是余地将更大,二是选择的原则必然优先考虑出版利益最大化。

  面对经营环境的诸多变化,面对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所属系统内部的新格局,除部分企业外,多数国有书刊印刷企业,即所谓各省(市、自治区)新华厂,在改革路上一直踟蹰不前、举步维艰,诸多方面难以适应竞争形势的要求。

  沉疴痼疾,透支运作。主要表现有:国有印刷企业运营机制不灵活,不能有效、及时的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为此失去很多竞争机会,僵化的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方式陈旧落后,缺乏竞争活力;发展历史较长,有素质较高的员工班底和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但近年来由于效益差、收入低、提前内退等,许多优秀员工谋求第二职业或到龄离开企业,新员工补充较少,优秀文化的传承断档,而主要技术管理骨干年龄偏大,又多数属于在计划经济下成长和成熟起来,书刊印刷企业是计划经济持续最长的行业之一,这些职工对计划经济的制度与习惯根深蒂固,对市场竞争、服务意识、成本控制、效率效益等在思想深处比较淡漠;近年来,印刷工价一路走低,书刊印刷厂承印的主要产品——教材也在招标中一再降低价格,受教育减负、政府招标采购教材影响,一些教材彩色改黑白,教辅大量减少,而同期,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各种社会保险等却在不断增加,离、退休职工越来越多,历史包袱沉重,又要承担大量提前内退职工的各种费用,致使入不敷出,长期微利艰难运行,甚至亏损运行。

  士气低落,经营不精。国有书刊印刷企业长期走不出经营困境,职工收入低,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都会自觉低人一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影响,对于成本控制、设备维护、材料消耗等操心不够,甚至漠不关心。而经营者目前仍多维持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方式,因为印刷企业效益差,一般来说,系统内其他成员单位的管理精英不愿来,多在印刷企业之间,或者在本企业内部产生,思维模式、经营理念长期“近亲繁殖”,创新不足,思想深处自觉不自觉的带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识,经营无战略,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粗放,跑冒滴漏随处可见,但熟视无睹,许多中层管理人员没有整体意识,互相之间沟通、配合不足,特别是一些车间管理人员利用“自主权”,克扣职工、粗暴管理,俨然一方诸侯。 

  后劲不足,欲振乏力。近几年,各地纷纷成立出版集团,国有书刊印刷厂多数划入出版集团,或成立印刷集团,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技术改造自身资金不足,又难以像以往那样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改步伐放慢甚至停步不前,而这几年正是继上世纪90年代印刷业向“光与电”飞跃之后,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又一轮革命性技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争先恐后引进数字印刷、ctp等先进技术,许多国有书刊印刷厂却仍然只能把前些年引进、已经接近报废期的进口机当宝贝。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工艺,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先进的服务理念,靠什么在市场上去竞争?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我们一些国有印刷厂却在为难以吸引大学生而发愁,长此下去,将会发生技术人才断档问题。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新进人员少,形不成人才永续培养和使用的自然梯次,同时许多企业实行“一刀切”的提前内退办法,技术管理骨干大批离岗,员工中30岁以下青工很少,也没有男55岁、女甚至没有45岁以上的老职工,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成为员工主要构成部分,这一现象如再持续下去,后果将非常严重。 

  面对危机的避“危”就“机”

  抱定最后一搏的决心和信心。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出版社“事转企”、退出机制等,对于过有书刊印刷企业来说,并不是挑战的开始,而是一系列挑战的继续。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目前经营上的困境,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拼死一争的信心。如果再不痛下决心,将会失去咸鱼翻身的最后机会。任何观望、等待、守株待兔的想法和做法,任何侥幸心理,任何幻想,都会动摇军心,贻误战机。

  减负强体,搭上改革车。长期以来,对书刊印刷业的投资,都有国有控股的要求。但就国有印刷企业来说,如果以目前的状态,想以全部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基本没有什么吸引力。必须首先对自己进行减负强体,治痼疾,疗沉疴,寻求和战略投资者合作的契合点,用好自身资源。比如,这类国有书刊印刷企业的现在经营场所,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商业价值极高,如能通过土地置换,在用好国家的改革优惠政策基础上,解决人员负担、职工分流、技术改造、股份制改造等,将是一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利好选项。已经有一些企业这样做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应对其他企业有示范作用。

  花细功夫培元固基。这其实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但恰恰是国有印刷企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许多国有书刊企业只知道买最好的设备,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但买回来、引进来之后,怎样发挥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优势,怎样用好这些设备和技术,怎样与其它设备技术进行匹配或配套引进,却做很不到位。以前,国有书刊厂的印刷设备是最先进的,但印出的产品却不是第一流的,三资企业那时的设备不是第一流的,产品却是第一流的。同样一台设备,设备方培训、指导期间,可以印出好产品,“师傅”一走,就不成了。再比如材料消耗标准,与三资、民营企业相比,目前国有书刊厂的消耗标准本身就宽松,但还常常超耗,虽然超耗有处罚,但个人负担小头,企业仍然需要负担大头。出了责任质量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声誉影响,在三资、民营企业,除了严格的赔偿制度,通常要予以辞退或辞职。但国有厂处理起来却很难,损失数额小,全赔也许可以做到,但数额巨大时,就下不了手,只能象征性地处罚,对人的处理本身在国有厂就难,要辞退、辞职就难上加难了。这一个个问题如果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不用等别人来打,自己就会把自己拖垮、打败。现在我国有许多国有企业做得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基础管理上做得很细、很扎实,并持之以恒。国际上一些百年品牌、跨国巨头,他们的基础管理之细、之严,落实之到位,令人敬服。而我们却常常说得多,做得少;制度订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字面严格,遇到具体事、具体人,常常就会由于各种因素打折扣。励志格言中有一句很有名:“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打败自己,谁也打不败我们。”对于目前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调正经营心态、走出困境而言,同样适用。

[时间:2010-06-11  来源:互联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