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少儿图书的出版大国,小读者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大。回顾60年来我国童书出版的道路,真是一路坎坷一路歌,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少儿图书阅读需求和出版出现了许多变化。
从功能型从众型阅读到知识型个性化阅读
1950年全国少儿读物仅466种,总印数573万余册。几年后,《十万个为什么》、《小兵张嘎》等读物的出版,标志着新中国少儿出版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1956年底,少儿出版物达到2315种,印数1亿册。革命传统教育读物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儿读物的主脉。但不久后爆发的“文革”使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少儿出版遭受极大损害,再次出现严重的“书荒”,1977年,全国只出版192种少儿图书。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教育、文化环境的变化,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非功利性阅读观念逐渐形成。而且,由于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少年儿童从简单的功能型阅读、从众型阅读逐渐转向知识型阅读、愉悦型阅读、个性化阅读。幼儿启蒙、科普读物、卡通动漫图书、儿童文学、经典名著、儿童哲学等种类繁多、可供选择的图书品种多了,促进了阅读选择的多元化。到了新世纪,“哈利·波特”引进中国,“鸡皮疙瘩”出版,“淘气包马小跳”热销,“冒险小虎队”大受欢迎,以及近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走红,这些都反映出少儿阅读选择多样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孩子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数字出版成为图书出版的新趋势,少年儿童花3元钱就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本畅销电子动漫书;买个巴掌大的汉王阅读器就能浏览自己订阅的图书。点读笔和有声图书的出现,也改变了少儿读者传统阅读习惯。未来,中国少儿出版一方面将充分考虑多媒体的广泛接触和使用对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影响,同时需要更积极地搭建传统出版与多媒体互动的平台,探索少儿读者的参与性。
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儿出版业规模和品种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有较大提升,极大满足了少年读者的阅读渴求。上海少儿出版社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1960年出版后三年内发行580多万册,中国少儿出版社1957年翻译出版的《木偶奇遇记》发行114万册,1962年出版的学习型指导读物《作文知识讲话》发行达965万册,1963年出版的《算得快》发行468万册。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5年的17年间,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19671种,其中新版10723种,总印数6.71亿册,平均每年出版少儿图书3947万册。
到上世纪90年代,图书市场供给的过剩与读者购买力需求不足同时出现,童书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仅2007年,全国出版少儿读物就达10460种,其中新版6122种,总印数24445万册。如今,全国超过500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出版,专业少儿出版社、非专业少儿出版社、民营少儿图书出版机构三足鼎立,形成了少儿图书出版新格局。少儿出版成为市场参与度最高的出版领域之一,形成了真正的买方市场。也从这时开始,捕捉和满足少儿市场的阅读需求成为中国少儿书业市场化的普遍法则。
从“童心说”移向“以儿童为本位”
60年来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发展思潮与理论观念的演变、更新,是围绕着“儿童观”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十七年”由于方方面面对儿童和少儿出版的重视,强调“有益”和“有味”两个标准,“童心说”成为那一时期少儿出版的主体理念。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少儿出版被迫突出成人中心主义,教育儿童的工具论是当时的出版理念,而忽视了少年儿童的特殊心理和阅读需求。现在,少年儿童图书出版则更重视“以儿童读者为本位”,重视培养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世界和情感世界。在这个理念下,出版方特别关注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价值需求,阅读需求,从品种、包装、传播渠道等各个路径上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创造了很多富庶的精神食粮,使少儿图书出版工作真正参与了中国儿童精神生命的建设。
我国的童书出版,引进与原创互为补充、借鉴,这有效促进了中国原创少儿图书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译介儿童文学主要以前苏联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少儿图书的引进品种主要是世界童书名著;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儿的阅读生活更受关注,除了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原创图书、经典名著外,也提供来自世界各国流行的少儿图书,卡通、童话、漫画、科普、科幻、探险、名人传记……种类相当齐全,这让我国少年儿童和世界少年儿童站在了同一条阅读跑道上,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少儿的全球化阅读视野。
[时间:2010-06-01 作者:白冰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