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阅读状况调查:纸媒体地位依旧

  近期,新华书店读者调查中心对首都图书馆、王府井书店和北京国际图书城等北京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本次共发出调查表600份,回收400份,有效调查表为380份,有效率达95%。参与此次调查的380份有效样本中,男性读者为174人,占45.8%,女性读者为206人,占54.2%。

  从年龄结构来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主要集中在19岁到45岁之间,共305人,占所有参与读者的80.3%,其中25岁到30岁的读者最多,占到读者总数的38.9%。

  从学历构成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中,大学本科人数达到51%,其次是大专人数占24.7%,参与调查的读者学历普遍较高,这与抽样调查选择的场所不无关系。

  从职业构成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38.4%;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7.1%;科研人员、文职人员、执法人员、学生、私营个体、文化传媒、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均在5%左右。

  由于有的题目为多选题,因此统计人数之和有可能超过380、比例之和超过100%。

  纸质媒体地位难以撼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读者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网络以及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并迅速抢占阅读市场,这些新兴媒体具有纸质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新快、费用低、方便携带。报纸行业是受到新媒体冲击最大的纸质媒介,国内外许多报纸濒临倒闭,一些报纸正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那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呢?

  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主要通过纸质媒体进行阅读。在380名读者中,通过图书阅读的有324位,占85.3%;通过杂志阅读的有254位,占66.8%;通过报纸阅读的有234位,占61.6%;通过网络阅读的读者只有147位,占38.7%;通过掌上设备阅读的读者22位,所占比例不到6%,可见纸质媒体的地位相当稳固,新媒体阅读目前还只是传统纸质阅读的一种辅助和延伸。

  纸质阅读对于深层次知识研读和深度学术交流仍然是适合老少的一种载体,最能够表现和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代表着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虽然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纸质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阅读、数字媒体这样的新兴媒介具有不可阻挡的发展前景。

  多数读者阅读状况良好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在每周阅读时间的选项中,有125人达到2小时至7小时,占32.9%;有160人达到7小时至15小时,占42.1%;每周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下的有62人,占16.3%。可见,有近84%的人每周阅读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从每月阅读图书本数来看,不看书的仅7人,占1.8%;看1本至3本的有161人,占42.4%;看3本至5本的有180人,占47.4%;有32人看5本以上的图书,占总数的8.4%。

  可见无论是从阅读时间还是从阅读图书本数来看,多数人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样本空间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有近四成的比例,他们中每周阅读时间达2小时至7小时的占19.2%,每周阅读时间达7小时至15小时的占66.4%,而他们中每月阅读图书本数有3本至5本的比例高达78%。不可否认,这一部分职业人群具有学历较高、热爱读书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调查总体的阅读水平。由此我们也可以欣喜地看到,作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这部分人群,已经基本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

  从阅读目的来看,有61%的读者为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阅读,54%的读者为了工作需要而阅读,49%的读者读书则是为了提高修养、增长见识,43%的读者把阅读当做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读者阅读的目的最主要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其次才是为了胜任工作。同时,提高修养、增长见识和休闲娱乐的比例也很高,体现出阅读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组调查数字向社会上普遍诟病的所谓“功利阅读”提出了有力的反驳。的确,倡导全民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学习型社会,营造全社会的书香氛围,仅为功利目的而读书,从一定程度上讲,违背了倡导全民阅读的初衷。
[next]
  小说散文类图书最受欢迎

  调查的读者中,阅读图书的种类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小说散文类、学术文化类、生活健康类和人物传记类,分别占65.3%、43.8%、36.8%和23.8%的比重,而经济管理类图书只列第五名,占17.8%的比例。少儿类所占比例最低,不足2%。政治军事类、计算机类、科普类、英语类都各占10%左右的比例。

  小说散文类图书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销售排行一直名列前茅,从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探险类小说《藏地密码》系列,再到职场类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系列,体现出小说类图书的趋势正向大众化、娱乐化、实用化发展。健康类图书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人们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中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求医不如求己》和《从头到脚说健康》是最成功的两个范例。在经过2007年井喷式增长后,经济类图书随着金融危机的来袭持续走低,投资类图书中理财炒股方面的图书已经淡出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经济类图书的热点转向了有关金融危机的思考和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分析。

  宣传和价格影响阅读

  新书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给读者,还得依靠广告的力量。调查显示,有55.8%的读者是通过广告宣传了解新书的。据此数据分析,出版社应该跳出只负责出版图书的局限性,加强与书店合作,加大宣传图书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将新书信息更快地传递给读者。如今,新书宣传多采取作者签售、发布会活动等形式,活泼有余但内涵不足。调查中,有读者反映,如今的新书发布活动像是作秀,更希望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挖掘书香内涵,真正培养民众阅读兴趣。

  另外,一本新书口碑的好坏对该书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52.5%的读者是通过亲友介绍了解新书的,而通过逛书店了解新书的读者占46%,关注网络排行榜的读者占23.3%。

  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是“书价过高”,持这种态度的读者比例为67.5%;其次,是“没有时间读书”,占41.3%。“缺少读书氛围”和“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的各占10.8%和9.5%的比例。选择“不爱看书”的比例非常少,只有1%。对于书价的看法,读者认为是偏高的,再加上去年纸价的上涨,导致图书价格普涨2元至5元,无疑更加深了读者对书价过高的认定。“没有时间读书”的读者占了这么高的比例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说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导致人们“没时间读书”,那么为什么生活节奏比中国快得多的日本的国民阅读率比中国高得多呢?专家指出,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是影响阅读率的真正原因。

  图书馆借阅率不高

  调查数据表明,读者主要是通过书店购买的途径来阅读图书,比例高达67.5%,在书店阅读也占了50.8%的比例,而到图书馆借阅的比例仅有22.3%,甚至比上网购买的27.3%的比例和网上浏览的24%的比例还低。

  在调查样本中,有一部分就是首都图书馆的读者,但是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书店阅读的比例仍然远远高于图书馆阅读比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书店与图书馆进行对比。首先,在图书质量和更新方面。书店以市场为导向,以售书为目的,而书店面积有限,要紧跟形势,抓住读者的需求,书店必须保持很高的图书更新率,因此在书店可以找到最新出版的各个领域的图书。而图书馆以公共服务为目的,没有市场驱动,受财政拨款制约,新书更新慢,很多馆藏图书都是旧书、老书,书中的知识和观念已经不能符合读者的需求。其次,遍地开花的大大小小的书店,使读者可以很随意地到附近的书店看书,而图书馆数量跟书店相比实在太少,读者专门去图书馆借阅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图书馆开、闭馆时间和读者工作时间有很大的重叠,再加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除了节假日和周末,读者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借阅。虽然图书馆在借阅条件和阅读环境方面均优于书店,但是这些并不能满足读者主要的阅读需求。

[时间:2010-04-0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