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一号提案,这无疑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预示着“低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然而,谁是发展低碳经济这场大戏的主角呢?客观地说,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但成败的关键在企业。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当然,企业首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为了全社会(当然也包括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其中,企业的生态责任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除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还负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具体讲,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努力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
企业要承担起生态责任,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与企业的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还能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不难想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生态形象也将越来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如果能主动把节能减排作为自己的生态责任,自觉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就必然会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尊重和信任。
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一个企业如果获得了“低碳企业”的美誉,无疑会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等于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票,这对企业获得政府、银行、甚至股民的支持都会有帮助,同时还会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因此也就等于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企业是个庞大的群体,企业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低碳经济对不同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不同的。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领域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他们来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钢铁、化工、建材以及火力发电等领域的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碳标签的压力也在增大(所谓碳标签是指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节能减排压力大的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会封杀它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只要它们的产品还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上还没有技术含量更高的替代产品,那么就应该有信心走出困境。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提高质量和技术层次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一般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换代和功能升级三个方面,企业只要立足眼前,瞄准前沿,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质量更好、碳排放更少的新产品,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承担生态责任,说起来是企业的事,但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而且企业投入各种要素研发新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有可能获得高额利润,但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当为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和保障”。还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行动”,明确产品的升级目标,制订技术演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培育技术品牌。只要政府的支持到位,公众的理解到位,相信那些有志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时间:2010-03-25 作者:于刃刚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