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迈向出版强国需夯实四个基础

  抓改革: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制
  壮实力:报刊业要打造“四个一批”
  扩市场:用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市场
  强能力:依法行政是有效管理前提

    2009年,新闻出版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我国保增长、保民生、

保稳定“三保”的大背景下逆势上扬,总产值成功跨过万亿大关。2010年伊始,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今天,站在新一年和新一个10年的起点,新闻出版业将采取哪些措施努力达到这一目标?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需要夯实抓改革、壮实力、扩市场、强能力4个基础。

  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制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改革攻坚年,今年则是改革决胜年,从攻坚到决胜,可以看出行政管理部门对改革的决心。今年,新闻出版改革的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什么?

  李东东:简单地说,今年是出版改革的决胜年,报刊改革的启动年。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基本完成转制,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2010年,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决定性进展。

  在出版改革方面,今年要全面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任务,特别要重点推动独立的经营性电子音像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同时继续做好完成转制任务的新闻出版单位的出版资源调整和配置工作。

  深化报刊分类改革是今年报刊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报刊约1.2万种,数量巨大,情况复杂。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传统媒体破茧转型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报刊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计划于2010年年底前,力争完成中央和中央各部门首批经营性报刊的转制工作,2011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

  《中国新闻出版报》:业内广泛认为,去年起试点实施的报刊评估退出机制是报刊改革的“先声”,将在业内引起深远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李东东:“生不易、死也难”,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经营不善报刊出版单位的一大难题。为了让整个报刊市场“活”起来,按市场规则运作,有必要在全面推行报刊改革之前,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报刊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对报刊出版质量、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出版综合评估体系,为优化报刊结构、实施报刊退出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实现报刊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鼓励优秀报刊做大做强,对不合格的报刊实施退出。退出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出版能力不足、出版质量长期低下,报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二是末位淘汰中排名靠后。各省(区、市)退出的报刊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本区域报刊总数的3%。报刊退出有三种形式:一是调整定位,二是由有实力的传媒集团或报刊企业兼并、重组或托管,三是停办。

  去年,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制定了《报刊退出评估实施办法》,并选定河北、辽宁作为退出机制试点地区,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截至2009年11月,全国有188种报刊以兼并、重组、停办等方式退出。

  报刊业发展目标是 打造“四个一批”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在多个场合强调过,我国是出版大国,但还不是出版强国。我们要建设的出版强国有哪些具体指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李东东:综合判断未来10年世界新闻出版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及新闻出版业的基础条件,今后10年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占当年GDP5%,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本实现全国年人均消费图书6册、期刊3.2册、报纸每千人日130份以上;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产业结构、生产机制、创新体系、管理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要使新闻出版业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必须着眼长远、着力当前。增强“软实力”,还要“硬功夫”,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创造出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创造、中国思想、中国精神;要加强传播载体、传播技术和传播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体制改革成就了一批出版传媒集团和上市公司,新闻出版业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即将全面实施的报刊改革中,是否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李东东:壮大实力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大时代呼唤大传媒集团。只有迅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传媒集团,我国的“声音”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地、不断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出版业,我们确定了“三个一批”的发展目标。我认为,要深入谋划报刊业发展的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报刊发展工作,特别是着力打造“四个一批”:即建立大型龙头学术期刊集团,建立一批以报业集团、期刊集团为基础、整合多种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专业性强的精品报刊集群,建立一批以中央主流媒体为核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构筑中国报刊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格局。

  用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市场

  《中国新闻出版报》:要实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关键是要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多因此市场很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您认为扩大市场的关键是什么?

  李东东: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我特别认同这一点。我国有9亿农民,超过总人口的6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已经具备相当的购买力,但还没有形成阅读习惯。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推出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等,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成果、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我相信,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出版市场也会不断“扩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扩大市场的关键,就是进一步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打牢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群众基础。

  《中国新闻出版报》:与3次写进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农家书屋工程相比,报刊业推进全民阅读的“城乡阅报栏”工程的知名度似乎没那么高,您能否介绍一下“城乡阅报栏”的进展情况?

  李东东:我认为,强化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是要探索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以阅报栏计划为例,2007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在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启动了由新闻出版总署发起,政府、企业和报业联手建设的“农家书屋阅报栏”计划。实际推广中,该计划有一些调整,更名为“城乡阅报栏”,但从总体上看,进展良好,党报、都市类报纸和涉农类报纸积极参与,一些地区探索了很好的建设模式,发挥了便民、服务的作用,初步具备了长效机制。目前,全国已建设1000多个城乡阅报栏,浙江、江苏、黑龙江等省份总结出了各自的赢利模式。在浙江嘉兴等地,一个个多功能阅报栏悄然亮相在主要社区和乡村。由当地嘉报发行公司等制作的这些阅报栏,除了橱窗摆放传统报纸,还有滚动广告,又有不间断的天气预报,实实在在地方便了老百姓。这些阅报栏的广告非常实用,即有种子农药销售信息,也有××家在××地摆设婚宴等资讯,费用不高但足够维持阅报栏的维护和管理。

  依法行政是有效管理的大前提

  《中国新闻出版报》:虚假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收费论文、买卖刊号等时有出现,新形势向新闻报刊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哪些措施切实应对,您对此怎么看?

  李东东:从新闻报刊管理工作来看,要创新思路,探索开放条件下的报刊有效管理工作的规律,建立符合意识形态管理要求、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符合行业实际的报刊管理新机制。2009年,我们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办法,比如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新闻报道追踪和新闻业务舆情监测分析,加大查处报刊虚假新闻力度,初步建立了案件查处快速处置机制、新闻业务日常管理制度等。全年查办519件新闻报刊违法案,虚假新闻、买卖刊号、一号多版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华新闻报》、《网络报》被停办,《华人世界》、《缤纷》等一大批报刊违规行为被纠正。

  2010年,要在探索建立健全新闻报刊舆情审读监测新体系,建立健全新闻采编队伍准入退出制度、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大力度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报刊买卖刊号、少数学术期刊质量低劣、收费发表论文和报刊违规广告等问题上取得成效。

  《中国新闻出版报》:去年,新闻出版总署及时制定立法计划并修订相关法规,颁布实施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8件规章,获得业界好评。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在法规建设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李东东:依法行政是有效管理的大前提。从法规工作方面来看,要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加强新闻出版和版权法律工作的连续性、协调性和系统性。2010年,一是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缓急结合、分类指导,提出今后3年的立法规划,明确立法宗旨和指导思想,强化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切实强化法律体系建设。二是要围绕改革经验总结、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和法律实务制度等新课题进一步开展立法调研,夯实立法基础。三是要根据中央决策,配合适时执行WTO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争端案件的裁决,抓紧推动对两部行政法规和6部规章的修改。这几项工作涉及全局,全行业高度关注,我们将认真谋划,抓好落实。

[时间:2010-03-05  作者:王玉梅  来源: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