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后,书业发行界人士普遍认为,文件中关于“发展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方面的论述,对当今书业企业的“物流建设热”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它纠正了书业物流建设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有效地防止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的发生。
物流不能停留在仓储概念上
物流是连锁经营的保障,在现代流通业不可或缺,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伟如是认为。2009年,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14万平方米下沙物流基地正式运行,这标志着浙江新华多年追求的融教材物流、出版物流、中盘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目标终于实现。让周立伟感到欣慰的是,下沙物流基地的建设完全符合《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打造“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新闻出版流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路。周立伟称,《指导意见》下发的非常准确、及时。
作为中国书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周立伟认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物流的核心是节约、高效、低成本,其前提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的两个概念分别是:总的物流通量和支持复杂业务的程度。但是在周立伟看来,现在书业的物流建设大多还停留在不讲通量而只讲土地多少、建筑面积多少上,还停留在仓储的概念上。周立伟认为,没有在连锁经营情况下建设的物流,仍是一种传统的农耕物流。现代物流必须是业务连接系统(ERP)、仓储管理系统(WMS)、仓储控制系统(WCS)三者之间非常顺畅地连接和运转。具备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3大特征的流通,才能叫现代流通。
书业物流须走市场化之路
事实上,周立伟的担忧不是多余。在书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搞不清楚仓储和现代物流之间区别而盲目投资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主任王晓光说,“物流建设热”在各省(区、市)展开没有错,关键是要搞清楚是建企业物流还是建物流企业?
王晓光认为,《指导意见》中关于“发展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的表述,指明了书业物流建设必须走市场化之路的方向。他告诉记者,经过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安徽出版集团将于今年启动物流基地建设,其设想是建物流企业。因为物流企业属独立法人实体,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而企业物流则是依附于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做什么就吃什么,依赖性太强,受企业束缚肯定发展不快。“实际上,市场经济形势发展也要求企业必须这么做。”王晓光强调。
那么如何化解企业建了物流怕亏损、不建物流又怕丧失发展机遇的矛盾心理?王晓光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供业界参考。其一,整合集团资源。集团物流的最大优势是:集团书业物流可以和下属其他业态物流资源整合,或者和其他相关的新兴业态结合。这样的益处是充分发挥物流的作用,支撑出版物物流因季节性特征而任务不饱和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其二,走物流社会化道路,大家共同把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王晓光认为,从理论上来讲,第三方物流的成本远远低于自建物流的投资额。而且从社会化分工的角度来看,专业物流企业做得更专业、更到位。
“中盘物流”是实现书业大流通保障
与浙江新华下沙物流基地一样,即将于2010年6月竣工的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第一期建设面积48268平方米、使用面积71500平方米的物流基地也是以“大物流”的角度来规划和定位的。
据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徐曙初介绍,届时,湖北省店的物流基地将实现日处理收货6000个品次、日分拣1.2万种、日加工4.2万件、经营品种22.4万种(图书现货),日处理退货约8000件的生产能力。将彻底改变以往集团内部各个出版单位均建有或租有图书仓库、各有一套从事图书物流的人马、基本是人拉肩扛的农耕物流运作方式。
徐曙初说,《指导意见》中关于“建设一批辐射全国的区域新闻出版物流中心,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跨地区、跨国连锁经营”的内容,实际上是提出了“中盘物流”的概念。“中盘物流”是实现书业流通的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中盘物流”支持,很难使图书连锁实现快速、准确、高效,更谈不上跨地区、跨国连锁经营的拓展。
对此,周立伟深表赞同。他说,实现“中盘物流”的关键是实现业务整合。最好是将教材物流、出版物流、“中盘物流”集合于一座建筑物、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内。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节约、高效、低成本。但是在中国书业,这样的物流并不多。如果这样的物流多起来,会减少书业物流普遍存在的任务不饱和、重复建设的浪费现象发生。
根据浙江新华下沙物流基地建设的经验,周立伟建议,企业在建设物流时,应先有企业概念后有物流概念。因为物流毕竟是个成本系统,不直接产生效益。物流在运行中,如果没有大量的业务做保障,成本肯定会加大。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任务饱和、发挥物流辐射力的最佳解决途径应是将企业物流最终定位在“中盘物流”上。“没有强大的‘中盘物流’支撑,中国书业实现现代流通是困难的。”周立伟说。
[时间:2010-02-0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