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兴趣到书店逛逛,你会发现,如今卖书几乎和中秋节卖月饼一样:卖的就是包装。十几年前,流行的是大32开带勒口的样式,摆在书架上也颇有气势;后来,图书开本越来越大,渐至以16开为主,除了带勒口,还动不动系上了“腰带”,让人买下书后对这根鸡肋般的书腰不知是弃是留;而到了现在,一些普通休闲类图书也像词典之类的工具书那样用上了精装封面,尤其令我不解的是,精装封面之外,除了系着书腰,还加上了一件“外衣”——一次性塑料袋,意味着你拆开塑料袋就得乖乖把书买下。不仅封面越做越奢侈,书的内页也在不断提档升级,翻开某些书,常常可见精美的铜版纸印着稀稀拉拉几行字,好像印刷不要本钱似的。
我见到包装这么隆重的图书,难免心情紧张,手足无措。欲知该书内容,得小心翼翼地拆开塑料包装(这塑料袋从此再无用途),取下书腰,这才得以像平常阅读一样随意翻开书页,这个过程本身便令人不爽。更重要的是,对很多书来说,看其内容,我觉得用普通封面、寻常纸张便完全对得起它了,因为它还远称不上“经典”,不大可能被读者反复翻阅——读者能看上一两次就不错了。
豪华书为什么流行?当然和市场有关。出版商都是精明的,一方面他们知道哪些人具有追求豪华的潜质,一方面他们不遗余力地“引导消费”。在“策划”风行的今天,消费者总是被动的,市场就这样被经营者开拓出来了。我倒觉得,对书籍过分追求豪华包装的人,绝大多数是并不怎么读书的,他们弄点书放在办公室或家里,只不过为了装点门面,显摆一二。更有甚者,据说有些做老板的为了省事,书橱里摆的都是只有外壳没有内容的特制假书(听说而已,尚待考证),如此,就显得太幽默太有才了。商人总是青睐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出版商当然也不例外。豪华书的利润与平装书相比,一本抵得上好几本,再加上有上述大好市场,书籍的包装能不越来越豪华吗?
图书做得这么豪华,由此而产生的浪费(塑料袋、书腰带)是明显的,算起来也不是小数。如果这种模式成了通行标准,则书业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岂非“罪过”?这样发展下去,书籍的制作不仅造成更大的浪费,同时给真正爱书的人带来了现实的麻烦:羊毛出在羊身上,书的包装越豪华,直接成本越高,价格自然跟着上去,读书人的购买力则随之降低。“读书的买不起书,买书的不读书”这种怪现象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时间:2010-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