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生产流程和网络远程数据传输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印刷工业开创了一个实现全数字化生产流程的崭新时代。网络化的数字化生产程不仅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印刷生产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与企业外部客户和加工等相关单位的远程联系由于印刷工业产品品种、生产方式、印刷材料和印后加工等的多样性。和印刷及相关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建立一个包含原稿创意设计,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全过程的生产流程已经是很困难的了。然而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数据传输技术为各个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实现数字化工作生产流程提供了可能。

  图1是一般传统印刷生产流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印刷品的生产过程中,客户、印前制作、印刷和印后加工部门工序间需要经常保持交流。不仅如此,就是在各工序内部的各个工作五一节中也要保持联系,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一个具有完整印前部门的印刷企业或者一个独立的专业出片公司可以有多种构成方案(见图2,其间虚线围绕的部分表示使用内部局域网连接部分)。

  



  图1


  


  图2


  在整个印刷品的生产过程中,客户、印前制作、印刷和印后加工根据部门工序间需要经常保持交流。

  
然而并非所有的印刷产品都是由专业印刷企业或专业印前制版公司设计制作的。由于桌面出版系统的普及,许多专业或业余的设计师、中小型印刷、排版、名片制作等企业作坊并不具备全套印前制作设备。他们只是运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电脑和打印机就可以组成最基本的平面设计工作室。而借助专业印前制版公司或具有印前制版能力的印刷公司完成出片打样等工作。而且由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数印刷客户也都具备电脑、打印机及上网能力,这样就为发展网络印刷提供了可能性。印刷客户,专业制版公司和个人设计室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提供远程看样、校样,分色出片、数字打样直至数字印刷等服务,可以大大减少客户与设计、设计与制版、制版与印刷的直接交往,缩短作业交货时间。

  


  图3


  图3表示运用互联网进行远程看样、发排的一般方式。其中虚线表示网络传递;实线表示实物传递。这里实际上显示了两种网络传递的方式:一种是客户直接与专业制版公司出片打样;另一种则是委托设计公司,由设计公司完成设计后交制版公司出片打样。客户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审校制版公司或设计公司的设计样。待设计样获得认可后再由专业公司制作传统的分色加网片和油墨打样,或是采用数字式打样设备直接打出样张,供客户签样认可。
尽管目前对于客户而言,它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屏幕上审阅设计样,但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客户与设计公司或制版公司相互配合:

  
由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数印刷客户也都有电脑、打印机及上网能力。这样就为发展网络印刷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是图形图像的颜色问题。我们知道要想在不同的电脑显示屏上看到完全一致的颜色,特别是与印刷品基本一致的颜色是很困难的。

  其次是传递的文件样式以及文字的字体如何保证与设计样完全一致,因为客户一般不会安装专用设计软件。
再次是客户是否能使用自己的彩色打印机直接打印出颜色和设计版面基本一致的样张。
如果在几年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也不能作出肯定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能够基本实现上述要求的法宝――是色彩管理系统。

  国际色彩协会ICC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开发出了一个帮助软、硬件制造商共同维护色彩统一的标准,所有与输入、输出、显示相并的设备和色彩管理系统都应具备自己的ICC特性文件。这个文件描述了与硬件无关的色彩空间。而色彩管理软件则根据ICC标准在扫描、显示和打印等设备方面进行色彩的传递和转换。ICC标准保证了各种不相同的设备可以实现比较精确的图像显示和输出,真正做到了“所见即所得”。

  而Adobe公司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而且完全免费的工具,那就是Adobe Acrobat。它可以打开PDF格式的文件,PDF即可移植文件格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完全真实地保存任何源文档的所有字体、格式、颜色和图形,而不管创建该文档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平台。而且PDF文件是一种压缩文件,相对于我们常常用来出片的PS文件来说要小得多,因此现在也成为印前输出分色加网软片的一种标准格式,同时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压缩格式,如用于网上传阅用的格式,其数据量非常小,可以彩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除了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观看外,PDF文件还可以用任何打印机打印出来,是我们用来传递设计样的法宝。
现代印刷工业生产从原稿设计起,直至印刷成成品,其全过程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从信息管理系统的观点看,它非常符合集成制造系统的管理模式。

  印刷原稿设计是整个印刷生产流程的起始,它的设计制作是否符合印刷工艺要求将影响最终印刷成品的质量。因此一个合格的印刷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同时还要了解不同印刷方式、不同印刷产品的特点及其对设计的要求。而图形图像原稿的质量及其扫描处理是否符合实际印刷生产工艺要求和印刷原稿设计意图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的控制关键。

  现在由于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普及、印刷设计和印前制作都在使用相同的软硬件,做着相同的工作。尽管许多对印刷生产过程非常了解,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在印刷厂工作的设计师,对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解有时比我们专业搞印前处理的还要深刻,但是由于印刷生产流程的可变因素多,各个生产企业之间的情况如设备状况,原辅材料、产品要求等又不尽相同,使得印刷产品的生产过程处于难以预料和控制的状态。前面已经途述过印刷的一般生产流程,但是在印刷企业,尤其是大型印刷企业中,实际的生产流程要比这些复杂得多。

  


  图4


  图4是由两组晒版系统和四台印刷机组组成的生产系统。每组晒版系统可以对应四台印刷机组,那么实际上就存在8个组合方案。而且,印刷企业的设备一般是按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添置的,因此各台设备的情况一般是不同的,比如新旧程度不同,套印精度不同,采用的包衬不同等。此外,采用不同的纸张、不同的油墨等印刷,都会使不同的组合处于不同的状态下。而这些不同组合的生产流程最终反映在印刷的图像阶调复制范围,网点扩大值及色彩类平衡等的变化上。我们一般把分色图像从分色片到印版,再到印刷品上称之为图像的转移,实际上就是网点的转移。而网点转移的趋势就是扩大。图像复制范围的变化及类平衡的改变,其基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点在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地变化。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简单地说就是在印前阶段根据网点扩大的实际情况将网点做相应收小,也就是将图像的复制范围按不同的要求压缩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在印刷过程中所做的任何修正,其结果都是以牺牲层次阶调和灰平衡失调为代价的。

  其次,图像扫描和处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要面对不同的图像原稿。原稿的种类又有照相像片、负片和翻转整片、印刷品和绘制稿等;照相原稿中又有风景、人物、静物、特技等区别。不同的原稿又要求采用不同的扫描和处理方法。图像原稿质量差,是目前印前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据说,真正符合印刷要求的原稿大约只有20%左右。原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密度偏薄、偏厚、偏色等。其中各自的情况又有不同。多数原稿如果采用正确的扫描和处理措施,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校正。

  再次,图像的扫描处理还表现要能正确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显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五一节都集中在图像扫描和图像处理上,即便是十分有经验的扫描操作人员、往往也难以兼顾请复杂的情况,又何况是对实际生产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的设计师。因此对于印刷生产企业和专业制版公司来说,建立起以工艺设计为龙头的数据化、规范化生产管理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时间:2003-01-07  作者:吕 砺  来源:印刷技术]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