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刷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

  印刷职业教育在我国印刷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刷市场。但当前,我国印刷行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与印刷行业的发展需要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印刷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对该问题予以剖析并提出建议。

  现状: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自1953年上海印刷学校诞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的前身),到1958年中央文化学院设置印刷工艺系(北京印刷学院的前身),再到1963年天津印刷半工半读学校的建成,我国印刷专业的系统教育已走过了55载印刷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印刷专业教育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本科院校有100多所,已经形成了由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直至学位教育的全面而系统的教学体系,招收从博士到高职生的各层次学生,每年大约可为我国培养5000名的专业毕业生。由于印刷传媒类专业人才短缺,印刷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高于一般院校。但是,这个数字从印刷行业350万的从业人数来看仍显不足;与我国印刷工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现状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的印刷专业教育相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问题:教育实践与行业不相匹配

  我国印刷行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与印刷行业的发展需要不相匹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专业教材滞后于生产实际。目前,我国印刷专业高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20世纪编写的,进入21世纪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基本上没有及时在教材中充分反映。与印刷行业的实际生产水平、与时俱进的管理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是教师缺乏生产实际经验。年轻教师正在成长,已经成为高校的主力军,有些教师已经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但就行业管理和实际技能方面他们普遍缺乏生产实际经验,给专业教学工作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带来困难。

  三是学生实践环境尚不能满足生产实训要求。实训基地尚不能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体,学生的实践时间与条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致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产生较大差距。出现了印刷行业急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才,而高校却不能输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这种现象应在改革中得到重视,加以解决。

  还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工作,甚至出现了“就业难”。而一旦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尚不能胜任工作,还需要企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等进行培养。

  建议改变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是各国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作为适应每个具体的国家以及世界技术发展需要的一种终身学习制度的一部分……技术与职业教育不是消耗,而是一种投资,有很大的回报,包括工人的福利、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我国印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周期短,毕业生走上岗位适应期短,大力发展其是印刷行业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社会观念,学生往往不愿意从事生产技术工人的职业印刷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中72%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城市中有超过60%的父母希望子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改变观念最重要。从当前我国国情分析,行业、企事业单位急需的技术操作型、务实对口的专业人员才是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培养教师

  在师资方面,承担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如果自身的专业技能不到位,又如何培养技能合格的学员?因为行业工作、发展、服务的需求,一些单位制造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及原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应对青、中年教师做好继续培养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师进修培训,使他们堪当培养合格基层急需人才的任务。

  开设实训基地

  印刷职业教育技能实习基地不能适应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特别大的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传统印刷行业的改造,印刷实习基地需要相应的更新改造。而当前职业教育投资渠道不畅,不少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学生实践环境不能满足生产实训要求,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训条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学校的实验室应配备当前行业使用的基础仪器和设备,提高学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印刷工程是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光学、机械、设计、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复杂性可想而知。例如印刷机械学科中胶印机的复杂性要求涵盖多种学科,而且对每一学科要求很高。胶印机必须达到的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对其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油墨层厚度的最大允差为0.00005毫米,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但是不能把这当成无所作为的理由,有难度才有挑战印刷市场。掌握高难度要求的技术才能承担推动技术进步的重担。

  对如何培养高难度技能的人才,很多印刷院校的教育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要根据现代印刷的发展,将传统的印刷教育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也提出了多元化的目标,即打造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种有所侧重的人才。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校企、产学研共同合作培养印刷专业人才,是为行业、企业定向培养急需专业人才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大对印刷专业教育的投入,优秀的印刷行业专家和企业主管可参加教学的改革,为高校的印刷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院校不断前进、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向国外从事印刷职业专门培养的学校取经,再结合我国印刷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印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要完善“产、学、研”运行机制,增强印刷实践技能培养,探索发展新途径。建议高校同一些印刷及设备器材企业、印刷科研机构搞好专业对口的合作,印刷企业也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建立多层次的印刷教育体系,针对行业需要,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测评及认证体系,改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

 

[时间:2009-12-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