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四大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一:中国元素

    10月16日下午,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主题馆,走进来两名留着披肩长发的盲人女孩,她们拄着导盲杖、背着双肩包,走到活字方阵前蹲了下来,用手轻轻触摸陌生的中国汉字,久久不停。曾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摄影家解海龙,此时忙按下了快门。主题馆的“纸山”、“书墙”、“墨滴”、“活字阵”及甲骨文等展品,构成了一个与欧洲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空间。

    法兰克福展览馆中心广场上,用京剧脸谱装饰的舞台和广场帐篷里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着众多参观者。1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表演着剪纸、皮影、唐卡的制作。开幕第一天,京剧大家于魁智就在此唱响了“国粹”京剧。此后,轮番上场的是中国“功夫”、“舞狮”。

    这个欧洲城市,从未如此“中国”。从踏上法兰克福的那一刻开始,在机场国际出口处,介绍主宾国中国的广告牌就印入了记者的眼帘。那样的广告牌,在法兰克福的大学、文学馆、博物馆、街道随处可见,主题词“经典与创新”已为法兰克福市民所熟知。

    ■关键词二:对话

    13日开幕当天,中外“对话”便已开始。

    当地时间13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与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法兰克福市政厅会面。罗特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活字印刷的印模。而“中国印刷史奠基人、已故史家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英文版,也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

    开幕式上,法兰克福市市长罗特在给中国客人的欢迎辞中说,“法兰克福书展,是一个充满着讨论与争论的地方,但所有讨论和争论都不能成为长期的对抗。友好待客不但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德国的态度。”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上,1999年诺奖得主、德国文学泰斗君特·格拉斯,2002年诺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携新书《洪灾之年》而去的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2009年诺奖“新女王”赫塔·米勒,2009年“德国书业和平奖”得主、意大利作家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等世界文坛的“明星”,与莫言、余华等中国文坛代表人物,共同为书展贴上了这场“文学盛宴”的标签。中国作家与国际汉学界的“对话”,也规模空前,铁凝、刘震云、余华、苏童、王蒙、李洱、东西等100多位中国内地作家,张大春、龙应台等港台作家都参与其中。[next]

    ■关键词三:合作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中德总理会面中,默克尔送给温总理一件特别的礼物——河南作家李洱的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可见,版权合作,对两国交流共同的意义,尤其在法兰克福这场全球版权成交率最高的书展上。

    10月15日下午,凤凰集团与阿歇特集团在法兰克福对外宣布,中法两大出版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次日下午,译林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展区签署了极具开拓性的战略合作项目协议——《人类文明史》合作出版项目与《世界遗产》杂志的中文版出版项目。四川出版集团的《大地震后:四川依然美丽》,也已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大力推介给世界各地出版商。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17日公布,中国展团在书展版权贸易上已签订合同2193项,其中输出版权1310项,引进版权883项。而由歌德学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的中德文学翻译奖,也在本届书展期间启动。 

    ■关键词四:数字化

    中国主题馆的“E时代”展区,由汉王展出的60台电纸书组成的区域,因互动体验式的布局,惹得不少参观者体会汉语世界“电纸书”的便利。汉王推出了全新的海外版电纸书系列产品,系统语言分为英文、德文、葡萄牙文等多个版本,且内置3000本正版英文图书。这与中国展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带来的电子阅读器“辞海”交相辉映。

    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业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堪称出版业“风向标”。此次展会,全球出版业巨头们无一不谈的话题就是数字化出版。以法兰克福书展为例,如果只是看印在纸上的书,的确展位面积在下降,但另一方面,电子媒体、数字化产品在法兰克福图书展中的参展比例却逐年上升,意义日益重大。它们已经成为书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法兰克福书展与权威调查机构对全球出版业的调查,80%的出版社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是一个机会而不是危机。但绝大多数人则认为,现在还没有一家出版机构找到一个成熟的方向。仅有12%的出版人认为现在是大量投资的时候。作为德国出版业的领头人物,德国书商与出版商协会主席贺内菲尔称,数字化出版的“全球性困惑”,就在于盈利模式。这就难怪本届书展,来自中国“盛大文学”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会引发国际出版界的强烈兴致。

[时间:2009-10-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