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印刷时代印记"从"铅与火"到"0和1"

  1980年全国各类印刷厂仅1万多家,2007年全国有各类印刷打字企业18万多家。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图书品种由12886种增长到24.8万余种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字化的“0和1”,我国印刷业的革命性变革源于一种技术——王选院士

  领导的科研集体发明并完善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从落后的铅字排版一步跨进了最先进的行列。

  □70年代:铸字耗用铅合金20万吨

  20世纪70年代,我国仍在沿用近百年的铅字印刷,光铸字耗用的铅合金达20万吨、铜模200万副,当时价值人民币60亿元,不但能源消耗大,而且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55岁的王师傅在印刷厂工作了30多年,他回忆:每天早晨,铸字工人开始将铅、锡等材料熔解铸字,通常一天需要的字数在4万左右;白天,编辑对稿件的字号进行标记后发往排字车间;晚上,拣字工人再根据编好的稿子从上午准备好的铸字中拣出码好,交由拼版员拼版。

  落后的排版和印刷技术,严重制约着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那时差不多一本书的出版周期要超过500天。

  □80年代:激光照排推广应用

  1974年,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即“748工程”,以改变印刷行业落后面貌。1975年,王选投身于“748工程”。

  王选研究出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这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核心。这项突破,打开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大门。

  1979年,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华光I诞生了。自1987年开始,华光激光排版系统走向市场,并迅速推广应用。到1993年,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欧美和日本著名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采用了以王选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

  □90年代:自主创新走向海外

  从远程传版技术、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到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以及直接制版系统,王选不断让方正诞生新的技术成果,并在全面占领中国市场之余开始向海外进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和北美的华文报纸,纷纷开始采用王选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选主持策划研发的方正新型日文出版系统于1997年打入日本市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目前,日本已有300多家报社使用该系统。1999年以来,方正西文出版系统和栅格图像处理器也先后进入欧美市场。

[时间:2009-09-30  来源:人民日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