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流行“停刊风” 国内外多家报刊停刊

  美国道琼斯公司表示,由于广告收益和读者人数持续流失,该公司拟于今年12月停止出版《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并将资源转移至亚洲其他新闻机构,该杂志余下的6位编辑将调往其他部门任职,意味这本63年来报道和分析亚洲政经情势的刊物,将正式走入历史。

  总部设于香港的《远东经济评论》,内容包括政治、学术以及商业领域专家的评论和分析。道琼斯公司5年前改组该杂志,从周刊转为月刊,并削减约80个职位,该杂志所有工作人员几乎全部被裁。

  随着全球新闻媒体公司不断涌现及读者投向网络怀抱,《远东经济评论》一直努力应对亏损局面。但道琼斯公司前日发表声明,指当前杂志的状况已无法维持,将于12月停刊。

  道琼斯公司表示,随着《远东经济评论》停刊,公司将把重点放在其他亚洲出版物上,包括《亚洲华尔街日报》及其中文网站,以及拟推出的日文网站和新型移动服务。新闻集团行政总裁梅鐸早前曾表示,印度和其他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为该公司娱乐和新闻业务创造了增长机遇。

  1986年之前,道琼斯与香港英文报章出版商《南华早报》共同持有《远东经济评论》。在新闻集团2007年收购道琼斯多数股权后,道琼斯接管了《远东经济评论》全部所有权。《远东经济评论》成为亚洲最新停刊的英文杂志。2001年,时代华纳公司旗下的Time Inc.停止出版《亚洲周刊》(Asiaweek),该杂志是《远东经济评论》的竞争对手。-

  法国中文报纸《欧洲日报》宣布永久性停刊

  拥有二十七年历史的法国中文报纸《欧洲日报》二十六日发表公告,宣布自今年八月三十一日起停刊,惜别华人读者。

  该报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停刊是永久性的。

  《欧洲日报》在公告中透露了停刊的原因:“因外在环境变化迅速,网络新闻媒体普及,影响纸质媒体的发行;而金融危机的冲击,更造成广告流失。”一位法国华文媒体广告从业人员表示,由于受金融危机及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法国华文媒体的广告收入同比下降至少有二至三成。

  据介绍,《欧洲日报》创办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属台湾《联合报》的子报。该报以中文繁体字在每周一至五出版,每天二十多个版面除刊载当地华社及法国、欧洲新闻外,侧重报道台湾及中国大陆、港澳消息,读者为法国及周遍国家的华人。

  《欧洲日报》停刊后,以法国为总部的中文大报惟有《欧洲时报》。另外,以英国伦敦为总部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欧洲版)也在法国发行。而由旅法华人创办的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目前正在筹备,计划在二0一0年春节前正式开播,其覆盖地区主要为大巴黎地区。

  美国读者文摘要申请破产保护 总负债22亿美元

  美国最受欢迎的综合性刊物读者文摘,将申请破产保护,出让部分经营权,来减轻负债,进行企业重整。

  台湾中广新闻引述外电报道,经营权在2007年转手的读者文摘,目前隶属纽约一家司人控股公司,它在星期一宣布,已经和多数债权人达成协议,将以部分经营权,来交换16亿美元的优先担保债权。

  读者文摘是在1922年创刊,一开始,它是撷取其它报章和杂志上的文章,加以浓缩后转载,它曾经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杂志,网络兴起之后,出版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冲击,读者文摘的发行量与广告持续萎缩。

  去年下半年,美国版的读者文摘,发行量还有820万本,比它对广告商提出的保证发行量,高了百分之二,不过相较于前一年度,衰退了百分之12,监于市场萎缩的趋势,难以扭转,今年六月,读者文摘宣布把保证发行量,从八百万本,缩减到550万本,同时把每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十期,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这家历史悠久的杂志走上破产。

  读者文摘目前总负债22亿美元,它希望透过破产保护,争取时间重整,它将在和债权人以及其它股东,取得进一步协议后,一个月内正式提出破产申请,除了执行长以外,董事将全部请辞。

  首家中央级媒体《中华新闻报》停办始末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29号旭捷大厦8层,中华新闻报社原来的办公地点已经被清空。

  2009年8月28日,一则“关于《中华新闻报》社清算公告”出现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此前一天,这则公告张贴在中华新闻报社的一面玻璃墙上。

  这份创办了16年之久,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的《中华新闻报》走到了终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中华新闻报》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年检,按规定尚有一段运行时间,但其主办单位没有等到限期,提前主动申请停办清算,停办的原因是:“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

  “报社怎么就这么没了”

  “报纸倒掉了真的”2009年8月27日中午,原《中华新闻报》法制版编辑孙立(应其要求用化名)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还以为朋友在和她开玩笑。当她确认报纸停刊是真的时,感到非常震惊,“报社怎么就这么没了!”

  她的朋友是从当天上午召开的会议上获悉报纸停刊这一消息的。

  那是中华新闻报社的最后一次会议。《中华新闻报》的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两位负责人和北京市法度律师事务所两位律师来到中华新闻报社,召开职工大会。会上宣读了由中国记协申请、经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09】319号文件批文,正式停办《中华新闻报》。

  会上同时宣布成立《中华新闻报》清算小组,处理报社债权、债务清算及人员安置解散等善后工作,并办理报社注销登记手续。

  据悉,当天在报社的员工基本上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听到停刊的消息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震惊。

  “这间原先是我的办公间,现在什么都没了,这么多年的一张报纸,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9月15日下午,在中华新闻报工作多年的王名(应其要求用化名)推开一扇门,指着灰尘满地的办公室说。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29号旭捷大厦8层,是原《中华新闻报》的办公地。整个8层的大平面被玻璃门隔断成数间办公室,大多数房间中已无任何办公物品,只有几处房间的玻璃门上还贴着“视点观察部”、“专刊专题部”等字样。“以往这个时间,是报社最热闹的时候,现在人去楼空。”9月15日中午,孙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一位知情人向记者透露,《中华新闻报》的停刊“与年检没有通过有关”。几位受访的原《中华新闻报》职工也向记者证实该报在2008年度的报刊年检中没有通过。

  “其实近几年报纸年检都非常靠后,但通过努力都还通过了,这一次,是真的不行了。”原中华新闻报社行政部门职工王美(应其要求用化名)说。

  自称知情的王美透露,年检没有通过主要是卡在经营方面。“这一年来,报社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中华新闻报》安全版编辑郭国荣也证实说。

  “很多员工都是四五个月没有领一分钱工资,有的员工甚至一年都没有领过工资了。”“困难的时候,采访等日常的开支都是我们部门的员工自行垫付的。”一些原《中华新闻报》员工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

  “作为‘自筹自支、事业编制’的媒体单位,很多报纸的生存状况都不是很好,大都硬撑着,但没想到这一次我们却走在前头了。”王美说。

  她认为,没有找到适当的盈利模式是报纸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报纸”

  “我们一线采编人员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报纸,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为了报纸能够顺利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郭国荣说。

据该报一些员工介绍,近些年来中华新闻报社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理想。报社上下也都在努力改变这种不利的境况,“去年的总收入比以往还略微多一点。”

  但2009年的经营情况却急转直下,与2008年同期相比,收入出现大幅度的下滑。“(从)大的方面说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的原因就是报社2006年创办的专刊被砍掉了。”郭国荣说。

  专题专刊是中国行业报独有的报道模式,它常常是为一些需要宣传的企业或单位进行集中报道,同时这些企业单位以各种形式支付一定费用。由于许多报纸运行经费不足,这种模式被广泛使用。《中华新闻报》曾创办有12个专刊。王美透露,专刊部人员都有不等的盈利任务,因此存在违反新闻职业规范的巨大风险,“主管单位果断停掉专题专刊是对的。”

  就在《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的前几天,《山西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社会的关注:8月16日,两名假记者涉嫌敲诈被山西省繁峙县警方刑事拘留。经查,这两名自称中华新闻报社记者当中,一人叫张文辉,持中华新闻报社的工作证,自称为报社行风编辑部副主任;另一人叫张海峰,无任何新闻媒体证件,自称为报社行风编辑部编辑。

  王美承认,专题专刊的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专题专刊没了,收入就受到了很大影响。”

  面对困境,报社一直都没有放弃自救的努力。

  最近的一次改革是在2009年5月,《中华新闻报》来了新总编,进行了新一轮改版,对报纸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改版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向上,想以全新的面貌大干一场扭转报社的颓势。”王美说。

  改版的同时,报社实施“竞聘上岗”,一个栏目(版面)只保留3名员工,10多人下岗分流。中华新闻报社试图通过竞聘的方式,分流一批员工,以减轻沉重的经济压力。

  经营部门停办专刊后也还在与企业开展合作,试图以更正规的方式争取收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中华新闻报”,便可以发现很多该报经营部门发布的合作广告。最近的一条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报社将举行一系列大型活动,诚邀广告公司和文化公司的加盟与合作。”

[时间:2009-09-27  来源:我要印]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