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不太新的新闻,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8月28日,关于《中华新闻报》清算的公告刊登在另一家同类报纸的头版,宣告了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媒体的倒闭。在当时,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随着《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的刊出,很多人却隐约意识到,中国媒体的改革很可能就此走向深入。
放在纸媒体面临困局的大背景下,《中华新闻报》的倒闭并不是特别令人吃惊的事。据了解,《中华新闻报》倒闭的原因是“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也就是说,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关门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在过去,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很少发生,是因为报纸很少被当作企业对待,它自身也很少承担企业的责任。因此,首家中央级报纸的倒闭,恰恰反映了媒体经营观念的深刻转变,主办单位不再无条件为报社“输血”了,有关机构也不再不计成本地养着媒体了。媒体向市场寻找自身价值和定位,正在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方向。
类似《中华新闻报》这种处境的媒体,也经常会做一些市场化的努力。据了解,《中华新闻报》一度办过很多专题专刊,其模式就是密集报道一些企业或单位,同时这些企业单位以各种方式支付一定费用。但是,让新闻报道人员承担盈利任务,这其中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把新闻版面以变相的方式卖给企业单位,实际上也意味着自身价值的丧失。有的报纸经营人员利用社会上少数人害怕曝光的心理,到处寻找负面题材,以此为要挟索取钱财,也败坏了新闻从业者的名声,导致新闻媒体美誉度的下降。对这样的媒体,如果仅仅以职业道德去规范,而不以市场的力量去淘汰,最终只会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更加恶化。
《中华新闻报》的倒闭,是因为它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新闻报》的关门和西方某些纸媒的“停止印刷”还不是一回事。因此,也不能就此推断说,《中华新闻报》推倒了中国纸媒的多米诺骨牌。在我们看来,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少数缺乏品牌价值和经营能力的报纸退出市场,有可能实现行业的净化,另一些实力较强、经营规范、更具媒体价值和社会公信力的报纸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只要这些报纸通过深入的体制改革,以较快的速度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完全有可能做大做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等传统媒体也面临着网络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如何推出更加快捷的新闻产品,如何寻找新的传播媒介和赢利模式,将是优胜劣汰的关键。但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意味着自身的消亡,那可能只是一个华丽的转身而已。
[时间:2009-09-22 作者:蔡方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