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

  介绍:徐祖哲,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编辑高科技、电信行业动态、著述近1000余万字,近年关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人与信息化问题;重点涉及:电信增值服务、城市交通信息化、信息资源、应急信息系统与减灾。专著《信息跨越》,2001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即将来临,“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评选活动投票评选已经开始(见18、19日光明日报),主办者说:“我们深切地缅怀他们,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借此让大家知道60年来的先辈和当代人物的贡献。但是,对于评选人物的介绍却不够准确。我以为评选仅仅是一时,而且许多优秀人物的功绩已经定格在历史之中。对他们的介绍不准确,却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新一代的技术创新方向。这一点要请评选委员会重视,所以我列举我所知道的事实。

  111.王选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曾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科技顾问。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留校任教。1975年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王选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后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获首届毕昇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

  (点评:王选作为科学家和产业的推进者,其重大贡献是发明了汉字点阵的压缩和快速无失真的恢复的数学方法(上图),从而使得“照排”成为可能,而不是仅仅的“主持研制”。全国“主持研究”的人士成千上万,要说位列世界前列的科学成果,却寥寥无几。要用真实成果来评价科技才能真实和公正。另一方面,我调查众多硕士、博士只知道王选伟大,而不知道他的科学贡献,也与我们的宣传失误有关。在王选文集中都有论述,而一些行业管理者,可能没有阅读。) [next]

  123.柳溥庆 

  柳溥庆(1900—1974)江苏武进人,原任中共人民银行总工程师兼印刷技术研究所所长。1920年任商务印书馆印刷厂影印部副部长。1924年经毛泽东介绍赴法勤工俭学,先后毕业于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巴黎印刷学院。1927年奉调至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应聘在苏联《消息报》、《工人日报》印刷厂和莫斯科中央美术制版厂任技师。1932年发明“红墨水”修版法。1933年在上海与友人发起成立中国印刷学会,创办《中国印刷》杂志,建立华东美术照相制版印刷传习所。1935年发明汉字手动照相排字机。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秘密印制苏北解放区通用钞票,并在苏北筹建印钞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总工程师兼印刷技术研究所所长。1953年在民主德国发明“凹版印钞多色接纹逆转擦版法”,提高了印钞质量。著作有《近代平版印刷术之理论与实践》、《照相凹版术》、《蛋白版的原理和方法》,译著有《欧美印刷名著摘要》等。

  (点评:柳溥庆先生的重大贡献很多,此处的“凹版印刷”,也并非仅仅“提高印钞质量”。

  他是在引进设备中,发现问题,专程赴莱比锡找到了东德权威,经过多次探讨才终于使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创纪录地实现了一次印成多色接纹的凹版印样,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使我国率先解决了困扰世界500年的凹印技术不能一次印成多色钞票的难题。

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

 740)this.width=740"> 

  中行印制局局长王文焕兴奋地向行长报告:这种方法所印票券在印刷业上系新创造。因其与英镑、美元、卢布及马克的印刷方法不同,绝非哪一类凹版机所能照样仿冒印刷。1965年2月,聂荣臻签发107号“发明证书”赠予柳溥庆(现存印刷博物馆)。新中国在1949——1978年间仅有200多人得此荣誉。

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

(印刷博物馆不让照相,是我违规偷拍的,特此致歉!)

  柳先生的材料在印刷博物馆里一大墙、一大柜,大家要是看到才会有准确评价。新四军的钞票用的纸,都是他们冒生命危险从日本鬼子的眼皮下偷运过去的。

  而要是用“提高印刷质量”来评价,在行业中做到的人士也是成百上千吧?评委们都搞不清楚,何来准确评价?)[next]

  124.夏天俊 

用阅兵演练精神评价印刷出版优秀人物

  夏天俊(1928—)山东益都人,原任《经济日报》印刷厂厂长(上图右一)。1980年调入《中国财贸报》(现《经济日报》)经理部任副经理,后任印刷厂厂长,主持报社的技术改造工作。他是现代新闻出版技术应用的探索者。1985年上半年,《经济日报》成为照排技术应用试验的平台,他主持了《经济日报》的试验工作,购买机器,建设机房,招收和培训操作员,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不断提出改进意见。当系统问题太多,欲停止试验时,是他的坚持使报社领导改变了主意。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华光计算机排版系统最终通过国家经委主持的验收。《经济日报》从1988年7月起全部采用照排技术,并因此在1991年获得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在采用照排技术的同时,他又用感光树脂版作为由铅印向胶印的过渡方法,解决了照排后凸印机已无法使用而国内又不能生产大型胶印机的难题。他还组织试验用计算机扫描新闻照片、刊头及广告的技术,合作开发了新闻资料检索系统、卫星传版系统……2007年荣获我国印刷界最高奖——毕昇奖的印刷技术成就奖。

  (点评:不仅仅是“改变主意”,而是面对“激光照排”下马的决定,5位副主编书面要求“下马”,他作为印刷厂厂长,立下“军令状”,二周时间基本解决问题,王选夫妇和研究生等也一并住在车间日夜奋战,终于幸免“下马”。要是他也不想冒风险,何来照排起步?对比邮电部的“计算机转报”项目,在电报大楼试验三天,遇到问题。领导果断决定,停止试验,立即引进日本设备。)

  英模,评多评少是次要的。不要用以前不完整的科技人员的评价材料(有时还是有意压低的评价)来传承历史,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讲述他们的真实贡献。

  我们在阅兵时,一个抬腿,一秒钟,一个眼神都要调整。应当不应当用这种“演练精神”来校正对历史和英模的评价呢?

  我知道的印刷人不多(不是这行业的),但是其他人的评价也不会完全准确吧?但愿我们花费极大的精力和经费,推行的“60大庆”能够回归历史的真实,让创业者的贡献更加清晰当是我们的任务。

[时间:2009-09-21  作者:徐祖哲  来源:必胜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