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行业的三十年巨变

  摘自《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改革开放30年文集》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人们在理念上发生了许多更新,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理念更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重要的理念更新。 在这些新的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如此同时,在印刷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出了“大印刷观” ,这是理念的更新;在大印刷观的指引下,我们调动了多方面的技术力量,使印刷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告别了“铅与火” ,迎来了“光与电” ,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大印刷观的指引下,我们把印刷、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联结到一起,形成了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完整的产业链, 工业产值增长百倍。 30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下面从理念更新、技术革命、工业巨变三个方面予以简单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印刷的未来。

  印刷理念更新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印刷,公元7世纪初唐代中国就有了雕版印刷,11世纪初宋代毕 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Gutenberg)发明了铅活字和压印机。中国唐代的雕版、宋代毕 的活字、德国谷登堡的铅活字和压印机,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称为古代印刷。随着欧洲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谷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压印机发展成为由电力拖动的完善的印刷机械装备, 印刷由手工作坊进入了机械化生产, 形成了一种工业,实现了印刷工业化革命,称为近代印刷。中国的近代印刷是从19世纪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比西方晚了40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步入现代印刷的时候,范慕韩先生提出了“大印刷观” 。所谓“大印刷观” ,就是把印刷、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看作是一个整体。他把印刷及设备器材比作一架飞机,说: “印刷是飞机的主体,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是飞机的两个翅膀,没有两个翅膀,主体就不能起飞,没有主体,两个翅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大印刷观为印刷工业勾划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界定了一个广阔有效的活动空间。用大印刷观审视印刷科学技术,就会清楚地看出印刷工艺技术、印刷设备技术及印刷器材技术是一个整体,后两者是前者的基础,这就是“大印刷技术观” 。台湾文化大学著名教授李兴才先生提出了“大印刷史观” ,即用大印刷观去分析印刷历史、研究印刷历史。实践证明大印刷观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大印刷观”对印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印刷观”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印刷,对中国来说,即近30年发展起来的印刷。在技术上,现代印刷利用了物理、化学、光学、电子、计算机、机械、轻工、化工及数字与网络等多方面的科技成果, 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印刷专用的应用技术系统;在印刷装备制造及原材料生产上,现代印刷与机械、电子、计算机、轻工、化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印刷的应用上,现代印刷扩大到了商业、包装、票证、标签、广告、标牌、请柬、名片、文件、电子线路、织品、塑料、陶瓷、金属、文化艺术品复制等各个领域,印刷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业产品。 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一定要发生变化,当印刷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开始进入现代印刷时代,当利用原有的印刷理念不能正确地解释现实的印刷情况的时候, “大印刷观”的提出就是必然的了。在古代印刷和近代印刷的年代,因其历史发展的条件所限,是不可能提出“大印刷观”的。 “大印刷观”的出现完成了人们对印刷的认识的历史性飞跃。[next]

  印刷技术革命

  古代印刷是能工巧匠的手工活儿,近代印刷主要是铅字、铅版的铸造和能完成输纸、压印、收纸等动作的机械技术。现代印刷则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集中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 并与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到一起。 现代印刷技术可分为印刷工艺技术和印刷基础技术两大部分。

  印刷的核心是油墨转移, 按油墨转移方法的不同, 人们把印刷分为平版印刷 (胶印) 、 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漏版)印刷、喷墨印刷、静电印刷等不同的印刷方式。 不同的印刷方式用的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是有区别的, 我们把利用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完成印刷过程的技术通称为印刷工艺技术。

  要实现某种印刷工艺,即完成某种印刷过程,需要相应的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这些设备和器材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光学、电子、计算机、机械、材料等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我们称印刷用到的各有关学科的技术为印刷基础技术。印刷基础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即印刷设备技术和印刷器材技术。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先生是学计算数学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为首的一批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光学、机械等方面的专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系统,推动中国印刷告别了“铅与火” ,迎来了“光与电” ,进入了印刷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为什么一位本来并不懂印刷的计算机教授和一批并不懂印刷的科技人员却能为印刷的发展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其实, 这并不奇怪, 这是现代印刷技术的性质决定的。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 需要机、 光、 电技术结合,王选他们正是发挥了他们的专长, 成功地把有关方面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印刷中, 从而引导我国印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印刷史的发展,使我们完成了由近代印刷向现代印刷的历史性转变。这段成功的历史就发生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成果。这段历史的成功告诉人们:现代印刷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需要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介入;要用“大印刷观”全面系统地观察印刷技术;要与有关科技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要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适时沟通交流, 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情况;要吸引并容纳更多的科技单位和技术专家进入印刷技术领域,不断壮大印刷科学技术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刷技术不断发展,长盛不衰。[next]

  印刷工业巨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印刷产品主要是出版物。大的出版社建有自己的印刷厂,印刷形成了“谁用谁建,谁建谁管”的格局。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政策以来,我们把印刷、印刷设备、印刷器材组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构成了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30年里,我国印刷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大问题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即“出书太慢,300天” ,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张劲夫先生(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由范慕韩(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先生主持,在大印刷观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1983年开始把印刷技术改造项目正式列入了国家五年计划, 同时成立了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 1985年又建立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的工作, 体现了国家对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统一的科学的工业化管理,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方针引导下,我国印刷工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商品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商品都需要引人注目的包装,都要求大张旗鼓的广告宣传和广泛深入的商业推介,于是大批民营的包装印刷企业、广告印制企业、商业印刷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打破了国营企业的一统天下;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印刷,如塑料印刷、织品印刷、金属印刷、陶瓷印刷、标牌印刷、磁卡印刷、证券印刷、票据印刷、名片印刷、贺卡印刷、请柬印刷、快件印刷、电子线路板印刷等等,也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同时,报纸增版,期刊增页,图书也刊登商品广告,广告收入成了出版物印刷的重要经济支柱。原来附属于出版社的印刷厂变成了独立的印刷企业, 直接面向社会;出版社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印刷厂,而到社会上择优选择印刷加工。出版社与印刷厂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发化,出版社变成了印刷厂的客户,两者之间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与此同时,印刷企业与印刷设备制造企业、 印刷材料生产企业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的物质统配变为市场经济的买卖关系。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印刷工业有了巨大发展。30年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百倍增长。印刷设备厂商从几十家到700多家,2007年销售额 175 亿元人民币,增长百倍。印刷器材厂商现有4300多家,2007年销售额(含印刷用纸和纸板)3400亿元人民币,百倍增长。印刷企业由1万多家发展到9万多家;现有从业人员360万;2007年产值达4400 亿元人民币,是改革开放初期的90倍。印刷工业已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社会各行各业,面向社会每个角落,面向社会每个个人的一种加工工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论在什么时候,任何人都离不开印刷工业的产品。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 我国印刷工业与海外印刷世界工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代表中国以发起国的身份加入了全球印刷联盟(Global Print) ,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组织建立了联系,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界发生了关系。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China Print)和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Print China)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北京)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Forum-PI)和(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论坛(Forum-PT)已成为两个顶级的定期召开的国际印刷交流大会。 我国印刷设备器材已出口到126 个国家和地区, 印刷设备出口从零到2007年6.14亿美元;印刷器材出口从零到2007年26.4亿美元。同时,我们大量地引进了海外的印刷设备器材,当前主要是高档次的大型的印刷设备,2007年用了16.3亿美元。我们也曾到海外大批量地加工印刷制品,但情况很快发生了扭转,到2007年我国印刷外贸加工收入已达59亿美元。一个国际性的印刷基地正在中国逐步形成。[next]

  印刷未来——数字化与网络化

  上世纪末,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提出了关于印刷技术发展的28字方针,头7个字就是“印前数字、网络化” 。现在看来,不仅印前,而是印刷工艺全过程在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与网络技术已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印前,实现了图文影像处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CTP技术的发展正在使印前工艺全面实现数字、 网络化, 正在使制版系统成为印刷机的一部分。数字与网络技术正在与各种印刷工艺深入结合,各种印刷工艺都在向全过程数字、网络化发展。静电印刷工艺(静电隐形版与带电油墨)实现了印刷全过程数字化,很好地满足了按需印刷的要求,被称为“数字(码)印刷” ;喷墨印刷工艺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成为一种典型的“数字(码)印刷” ,能很好地满足可变数据的要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打印,在大型广告制作领域大显神通,在文化艺术品复制中也显示出了很强的优势。这两种“数字(码)印刷” 的共同特点是:输入数字化信息,无需人的干预,自动完成印刷。其他各种印刷也在向这一方向迈进。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数字(码)印刷” :一套印刷系统,给它输入关于印品的数字化信息,在数字与网络系统的控制下,无需人的干预,自动完成印刷,这样的印刷系统就是“数字(码)印刷系统” ,这样的印刷就是“数字(码)印刷” 。

  应该注意的是:数字与网络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它没有能量输出,不能做功,不能直接实现油墨的转移,不能直接传递纸张,它只能控制而永远也不能取代能完成各种印刷动作的机电装备, 它相当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而机电装备则相当于人的肌体和四肢。所谓“数字(码)印刷”并非意味着数字与网络系统取代了传统机电印刷系统,而是数字网络技术与传统机电印刷系统的有机结合。

  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印刷数字化与网络化的革命,正在进入无人操作的数字(码)印刷时代。

[时间:2009-09-16  作者:王德茂  来源:必胜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