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出版业成就综述

   一、新闻出版产品丰富多彩

  1.出版物品种日益丰富,出版物市场发生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变化。

  2008年,全国出版图书27.57万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33.5倍;全国出版期刊9549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37倍;全国出版报纸1943种,与1949年相比,种数增长6倍。全国出版录音制品11721种,出版数量2.54亿盒(张),发行数量2.49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21亿元;全国出版录像制品11772种,出版数量1.79亿盒(张),发行数量1.61亿盒(张),发行总金额7.23亿元;全国出版电子出版物9668种、15770.64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1.74%,数量增长了16.10%。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具有重大文化传承价值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版物出版成就显著。

  一是新闻出版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经典著作、研究性著作以及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经典理论读物、重点出版物由单一向丰富多样转变,并通过坚持“三贴近”增强了吸引力。二是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性工具书,深受读者欢迎。三是主题出版年年出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批弘扬主旋律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出版翔实记录60年来我国的科技进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由我国四代学者、300多位植物学家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完成。袁隆平主编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是全面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的学术论著,反映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取得水稻超高产育种突破的两项原始创新。该书所展示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亿万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4.少儿出版物丰富多彩,新闻出版事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儿图书出版在出版规模、图书质量、版权贸易、出版工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与上世纪70年代末相比,当代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阵容显著扩大。专业出版社已发展到35家,国内579家出版社中有523家争相出版儿童读物,并有130家出版社设有儿童读物编辑室;少儿期刊140多种,报纸110多种。年产近万种(套)的出版规模,印行2.4亿册的出版市场,3.67亿未成年的读者群体,4000多名优秀人才组成的作家队伍和画家队伍,都充分凸显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少儿图书的出版大国。

  5. 迎“国庆”重点出版工作

  在重点图书出版方面,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宣传部决定组织出版《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和评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目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出版工作进展顺利。

  在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方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充分反映60年来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署于2009年3月组织制定并下发了100种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目录。截至目前,100种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已正式出版23种,国庆前将出版30种,年底之前陆续出齐。

  目前,已经出版的部分选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共和国的足迹》把共和国开创者、国家领导人的声音、照片、墨迹用串词与歌曲自然衔接,展现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投放市场后取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团购、礼品公司订购踊跃;有些出版物瞄准海外市场,达成合作,如上海新会娱乐集团公司的《侗》《苗》原生态系列产品与北美最大独立品牌公司签约,以实体、网络等方式发行,并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大力宣传,体现了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其他值得重点关注的出版物有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和金报电子音像出版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出版物《魅力中国》,解放军音像出版社与阅兵总指挥部合作制作的《新中国大阅兵》等。

  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成就显著

  1.农家书屋工程把出版物送进村,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读书不再难。

  政府组织实施了把书屋建到村上、让农民有书读的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9.2万多家,社区书屋6万多家,惠及2亿多城乡人口。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使农家书屋覆盖到70多万个行政村和社区,彻底解决村民、居民看书难、读报难等问题。例如,北京、甘肃、江苏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2. 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全社会读书活动蔚然成风,为提高公民素质作出贡献。

  我国政府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运用图书、报刊、音像、网络等载体,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帮助他们读好书、看好报、上好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省市区领导带头倡导读书,2009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全国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活动。温家宝总理亲自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号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个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3.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为传承民族文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办实事。

  6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出版、印制、发行功能完备,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出版体系。全国民族出版社已从改革开放前的17家发展到38家,分布在14个省区,基本保证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拥有出版自己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已由改革开放前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26种。

  2007年,全国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1种,印数达6444万册,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6.41倍和6.37倍。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期刊192种、报纸82种,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4.49倍和6.45倍。

  从省、自治区到地、市、县到乡的四级民族图书发行网络初步形成,民族地区印刷技术和设备基本完成了更新换代,印刷质量大大提高。推出了一大批宣传我国核心价值观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力作。出版了蒙、藏、维、哈、朝、彝、壮及其他民族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大藏经——丹珠尔》、《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彝族文学史》等优秀民族出版物填补了空白,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藏传历算学大全》(藏)、《彝文经籍文化辞典》(彝)、《噶当文集》、《汉蒙词典》、《汉哈大词典》和《中国朝鲜族文化史大系》等300多种图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成绩显著,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整理出版,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前所未有的盛事。1981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更为新时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了全面振兴、蓬勃发展时期。截至2008年,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图书总计两万余种。

  三、新闻出版业改革成为产业发展引擎和动力

  深化改革正在使新闻出版业发生巨大变化。富有活力的大批新型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报刊和出版、发行、印刷企业集团化建设成果显现,上市融资步伐加快,民营书业正在崛起,出版物发行网络遍布城乡,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引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潮流,取得突出成绩。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进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向纵深推进。改革正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四、60年报刊业发展

  1. 期刊业发展

  1950年,我国共有期刊247种,发行量约200万册,每期发行量在20万册以上的只有1种,有50%的期刊发行量不超过5000册。200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549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有20多种期刊期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4794种,占期刊总品种50.2%;平均期印数3319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0.69万册)。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72%,平均期印数增长0.15%,总印数增长2.18%。

  60年来,学术期刊与共和国发展事业同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华医学会有期刊上百种,汇聚我国医学研究最重要的期刊,对于推进我国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拥有我国顶级科学期刊百余种,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搭建学术平台。此外,甘肃《读者》、天津《小说月报》、湖南《红猫蓝兔》以及湖北的《知音》、《漫客》等,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报刊退出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长期以来,报刊“只生不死”,没有退出机制,是影响报刊竞争的一大痼疾。新闻出版总署在总结辽宁、河北两省报刊退出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下半年将在全国实施报刊质量评估和报刊退出机制。同时逐步建立主管主办单位、从业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报刊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传媒集团、专业性企业传媒集团和转制后有能力的经营性报刊出版企业倾斜,推动报刊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next]

  五、已建成完善的出版发行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设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出版物发行体系,初步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图书发行体系。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一主三多一少”、“三放一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市场体系等几个阶段,我国出版物流通领域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变,出版物发行网络遍及城乡,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大型出版物物流中心形成辐射力量。特别是形成了一批具有实力的发行骨干企业,像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顺应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深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六、民营书业发展成为新兴出版生产力

  民营资本进入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根据现有政策规定,在出版业编印发三个环节中,印刷业较早向民营资本放开,促进了我国印刷业的迅猛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发行业逐步向民营资本放开。现在我国有些民营发行企业规模巨大,管理规范,效益显著;网络发行中民营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先进。在出版环节,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定性为新兴出版生产力,正在研究规范引导和搭建出版平台的问题。按照中宣部关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宣传报道要求,结合当前新闻出版总署工作安排,从新闻宣传的角度看,宜侧重宣传民营发行业在丰富出版市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城市待业青年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批准开设书摊书点。80年代中后期诞生了一批有文化追求的人文书店。90年代,大量民营书业异常活跃,不乏泥沙俱下的盗版盗印活动。进入新世纪,民营书业一系列品牌机构出现,大量品牌产品涌现,大宗版权引进,中国民营书业为繁荣出版物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民营书业有10万家零售机构,数万家民营策划机构。民营书业创造的销售额占全国一般图书市场的50%,解决了书业及关联服务产业约100万人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民营书业的存在是书业流通领域变革的结果,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分销领域变革的加速,分销格局的初步成形;它还激活了中国书业的传统体制,推进了中国书业的整体改革,繁荣了国内图书市场,在国民阅读的推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民营书业不但在持续改良和创新传统书店,还在一些开放的领域领跑书业,如电子商务、俱乐部、产业服务等,增进了产业活力,扩大了产业边界。

  七、新型出版业态不断涌现,呈高速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网上书店越来越多,电子书规模稳居全球第一,33家报业集团推出了数字报纸,手机阅读已成为新时尚。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预计将超过传统出版产值。例如盛大网络集团旗下的盛大游戏、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在线等都是引领新型出版潮流、作出突出成绩的出版企业。

  八、印刷复制技术日新月异,新闻出版业运用新技术,实现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印刷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维护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同时,其自身也成长为一个较成熟的发展型产业。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印刷业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1979年,我国印刷企业只有11211家,从业人员815378人,实现印刷工业总产值479725万元。而到2007年底,我国印刷企业已达到102043家,从业人员3486652人,实现印刷工业总产值49860484万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印刷企业数量扩大了8倍多,但却创造了接近103倍的印刷工业总产值。目前,已经成为紧随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印刷大国。

  近年来,我国出版物印刷稳步发展,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异军突起,其他印刷品印刷不断升级,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印刷中心。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的要求,印刷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发展,区域内联合、区域间示范带动的良性竞争局面正在形成。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全面进入了印刷行业,大大提高了印刷业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数字印刷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印刷业作为传统加工业的产业形态,使印刷、出版、信息服务等产业链各部分间迅速融合。我国印刷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九、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带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中国主宾国活动

  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书展,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图书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今年,我国作为博览会主宾国参展。主宾国活动在时间上不局限于10月举办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在活动地点上也不局限于德国法兰克福市。自2009年3月莱比锡书展拉开中国主宾国序幕,全部主宾国活动数量约百场之多。

  2.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将于2009年9月在京举办。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本届博览会将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积极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使本届图博会的规模“逆市”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本届图博会展览面积43000平方米,比上届增长22%,展台2146个。参展的国家和地区56个,比上届增加5个;海外已有10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哈柏·柯林斯、企鹅等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皆在其列。

  3.新闻出版“走出去”工程

  利用重大国际书展已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在英国伦敦书展、俄罗斯莫斯科书展、日本东京书展等重要国际书展上,都能看到中国出版人的身影。香港书展、海峡两岸图书交易博览会成为“两岸四地”出版界交流的重要舞台。大力鼓励新媒体“走出去”,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已经与35国签订了相互翻译对方文化作品的协定,有力支持了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共资助1400余种优秀中文图书翻译成外国文字,在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图书、报刊、印刷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直接设厂等方式走出国门。200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伦敦设立分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资500万美元收购美国D.C出版公司;安徽时代出版集团公司拓展中东、中亚地区印刷复制市场,胡锦涛总书记赞扬他们“走出去”“做得很好”。[next]

  十、版权保护制度从无到有成就瞩目

  1992年,中国加入旨在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正式进入世界版权保护行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国家和公民版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不断深入,制定版权发展战略,版权创造、流通、使用、保护的能力取得长足发展。其中,金山软件公司、三辰公司等在推进民族软件产业发展,保护软件正版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文化环保工程

  “扫黄打非”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同步前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扫黄打非”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举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帜,保持对各种非法出版、文化活动的高压态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创新精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树立我国政府形象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2008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7.8亿余件,其中侵权盗版出版物12.9亿余件,淫秽色情出版物9442万件;取缔、关闭非法印刷厂4.5万余家,关闭清理非法网站近7万家,查缴非法光盘生产线239条,查办各类案件近30万起。

  20多年来,“扫黄打非”战线的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

[时间:2009-09-14  来源:中国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