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从"最美的书"看书籍设计现状

     专家介绍:周晨:书装设计家(现供职于江苏教育出版社);廖洁连:香港书籍设计家(“2007世界最美的书”评委、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周晨: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过六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了,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五批107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德国莱比锡,其中六种图书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中国最美的书”已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平台和桥梁。如第一届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在题材、设计、印制工艺上都很有说服力,代表了当今中国图书设计制作的高水准,该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文化。“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因冠以“最美”字样而备受关注,您到德国担任过这一评选的国际评委,能谈一下评选活动的情况吗?这一活动的评判标准是否代表了当今国际图书设计界比较公认的最新理念和潮流?

     廖洁连:我曾受邀参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书籍装帧设计评选工作,如德国、日本,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和台湾。而对在德国担任评委的感受尤为深刻。评选团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组成的,虽然文化有差异,但对书籍设计的审美标准都非常接近,当然欣赏的角度会有不同。在德国评选时,第一轮投票后,评选团的每位评委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专业意见,互相交流,这可以让大家全面理解每一件从不同国家入选的作品,然后进行第二轮投票。到目前为止,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过这种经验。我个人认为这可以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能产生什么新理念或潮流,因为很多引领设计风尚,并开创设计理念的书籍并没有参加比赛,所以这种活动可以说不能完全代表国际标准,但可以反映书籍设计的一些现象,拉近彼此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书籍设计的认识与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书籍设计向某种方向发展。

     周晨:中国曾有过一个阶段,获奖图书多是体量较大、包装精美豪华的大画册,而这类书在“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却很少受评委青睐,如《锦绣文章》这样的大画册,在中国大众传统审美中,还是会比较接受这样装帧精美、制作精良的书。总体上看,一些获奖图书在读者中还有争议,我想这种争议源自读者对该奖项的审美标准、评判标准不够了解,或者说这些标准同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认知之间存有差异,您认为呢?

     廖洁连:无论什么原因,我认为中国读者的争议很明显与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认知差异有关。中国书籍美的追求是建立在材料的特质上,这在回顾中国的历史时就能理解。而“概念”与书籍设计理论的结合才刚刚起步,还处在设计者和读者磨合的时期。

     周晨:这么多届“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图书设计水平的提高,在设计观念和印装工艺两方面都有进步。中国是一个书籍历史相当漫长、书籍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但在这样一个国际评审的背景下,本民族的图书形态和文化意韵该如何展示和表达呢?本民族的审美追求应该如何得到弘扬和交流呢?

     廖洁连:“如何展示和表达”和“如何得到弘扬和交流”这都不用担心。整体性(世界性)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磨合,每个民族都正在反思自己的定位和确立另一新现象。所以持“开放的态度”较为重要,这会指引着这两个“如何”。

     周晨:在书籍设计的表现手法中,字体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香港的平面设计中,中文字体再设计的手法运用得很突出。

  您多年专注于中文字体的设计,积累了很多经验,能谈一下您的感受吗?

     廖洁连:这方面我有点不知道怎样与大家分享。中文字体设计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设计界的情况。概括地说,香港文字的审美趣味或许是受英文字体的影响;其次是用图像的方法去处理,这可以得到特别的效果。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懂汉字和书法,不懂中文字体设计,更谈不上中文字体设计理论,这方面设计者和老师们需要加把劲。

     周晨:香港一直是华人平面设计非常活跃的地区,中西方文化交融,比较早地进入了国际化环境,目前香港书籍设计的现状如何呢?是否有一些可供内地借鉴的经验?

     廖洁连: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香港书籍设计应和内地书籍设计互相借鉴才是。如世界各地除香港外,很多设计者专注于书籍设计就能生存,而在香港,是没有设计者可以只依靠书籍设计就能生存的。我总是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拥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不用强求怎样,前进是必然的。最后,非常感谢你给我机会,谈了一点皮毛的看法。

     周晨:哪里的话,您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示,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书籍设计现状的新视角。

[时间:2009-09-1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