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茱顿: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共同机遇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很高兴回到北京,并有幸在此次峰会上发言。上次我造访中国正值你们筹备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时。这一盛事的辉煌成功见证了你们给予其的无穷能量和卓识远见,这场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盛赞。你们为2010年的英国确立了新的标准,伦敦深受你们成就的感召与鼓舞。

  没有比此次活动的主题更为切题或重要的主题了,此次讨论之及时也无他能及。中国、美国和英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年产新书目超过100,000的三个国家,因此,我们三个国家的代表今天共享这一论坛再恰当不过了。

  我认为英国与中国在出版业开展合作的机会从未如今天这般广阔。我们能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还可探索和利用彼此国内市场的商机。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当前危机的阴霾,我们都将准备好通过分享经验和开展合作从中受益。

  在英国,我们正经历着1990年以来的首次衰退。我们的经济产出急剧缩水,消费品物价膨胀持续下降。失业率上升,政府债务急剧增加。很多高级商界人士都称这场经济衰退是他们经历过的最深重的一次。

  在过去几周,美联储称美国经济衰退的最差时期事实上已经结束,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近期逆转态势、实现0.3%的增长率使分析家们颇感意外。而与之相对的是英国预测2009年的负增长率为3.5%。尽管政府经济学家们预测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25%和3.5%,独立预测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要悲观得多。即便根据英国政府比较乐观的预测,国内生产总值也要到2011年才能恢复至衰退前的水平,以往经验表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有可能在增长率回升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通常,人们总是将书籍看作是不受经济衰退影响的。但此次衰退无法幸免,尽管书籍给予的价值很大,我们行业的几乎每个部门还是面临了相同的问题。消费者支出减少迫使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开支,这就使很多出版社都不可避免地实施裁员。

  Woolworths(英国有1/5至1/4的图书经其各分支机构分销)这条主要零售链的崩坍使去年年底困难重重、处境异常艰难,因此,今年整个上半年,英国图书供应链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实施重组。风险分析仍是众多出版社债务记录中的关键要素,政府也准备介入信用保险公司不敢涉足的领域。付给作者的预付款也降至两年前预期数额的1/4。

  零售市场对这场衰退的感受尤为明显,较小的书商被迫经营多种商品,最常见的有礼品和文具,以此分散不确定的消费者支出带来的风险。公共部门支出的减少意味着大学图书馆经费很可能将会面临巨大压力。明年,人们也很快就能感受到这种影响。

  值得欣喜的一面是在英国——同在中国一样,图书业的表现赛过了整个大经济。在英国,书籍比数字影碟、激光唱片、电脑游戏或者戏剧或足球赛门票花费小得多,但通常却能提供更长时间的享受,它也因此维持了比其他娱乐形式更高的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它们仍是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图书更是学术和专业市场的必需品。

  诚然,也许近几个月来表现最好的行业当属学术市场。最富学术盛名的出版社都实现了销售额增长,因为有更多人将高等教育视为出路——他们或者接受再培训,或者认为获得相关资质最能帮助其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今年,英国的大学申请人数增长了9.7%,即新增50,000人。由此创造的对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源增加的需求水平很快就显现出来。

  一直以来,英国经济都以制造业为核心。服务业次之——特别是金融服务。而在今天,以及展望未来十年,能够帮助我们国家走出经济衰退的是知识经济,出版业连同其他版权行业在这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版权业占英国经济的8%,创造了数百万的工作岗位。整个出版业形成了最大的媒体部门;比电影、电视、音乐或时装业都要大,将报纸、杂志和商业媒体全部包含在内的出版业是一宗涉及220亿英镑(人民币247,000,000,000元)的产业。

  技术驱使商业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一些人预测前途终将是一片黯淡,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同意德国经济学家Riepl的观点——他在1931年说道媒体革新永远都只是添加剂——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电视曾想消灭无线电广播——结果没能得偿所愿。录像机又欲灭掉电影院——同样没有成功。互联网想取代出版业——但这是不可能的。对我们来说,互联网代表了广阔的机会,这些机会不仅在于其在采用新方法对内容进行包装和传播方面的潜能,还包括将这些产品出售给现有受众及新客户群方面的潜力。

  我记得在2007年北京书展上听到的中国出版社如何开发出专门针对移动设备的产品的非常精彩的事例。这点在教育背景下尤其能够帮助解决在这样一个广阔区域进行分销时遇到的一些关键挑战。

  在消费品贸易方面,中国电子市场远远领先于我们。去年中国有7900万人阅读了在该国可以获取的800,000个电子书目中的一册或更多,而英国消费品贸易中的电子图书仅占大型出版社收入的1%,可供选择的数目也仅能以数万、而非数十万计。

  但是,我们希望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能随着新设备——如新的索尼阅读器和Kindle2的面世继续快速增长,我们肩负如下使命,即与技术伙伴及平台供应商开展合作确保交互性以及易于操作、恰当的电子权利管理技术的正确水平得以发展,以促进、而非抑制英国新生的合法电子内容市场。

  作为出版社,我们在筛选内容、编辑和修订以及召集不同消费者群体阅读针对提供信息、娱乐、教育、慰藉、提升和激励等不同功用的产品时加入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互联网上更具关联性,而非相反。

  当今的互联网充斥着大量标榜为高价值内容的平庸之作。其中一些是用户自创的。还有些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身处互联网中的3.5亿中国人同英国和美国的网民一样,指望着能有一个强大的出版业,利用其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技能带给他们满足其需要和口味的高质量的在线内容。

  在我看来,我们这个行业的重要机遇——不论是在英国还是中国,在于海外投资。我认为认识到这个机会从两个角度看都可行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双向合作而非单一出售或购买相关权利,英国和中国的出版社都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英国和中国出版社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已经为这两个市场带来了显著价值。在当地树立正确的形象——品牌和人员方面,以及与正确的地方伙伴开展合作是建立这些合作关系、成立新的合资企业的关键。

  中国出版社在英国的机会日益增加。我们极为珍视中国的投资,并且认为双边贸易潜力巨大,必将为双方带来巨大收益。从另一个角度看,2008年中国的图书市场价值约为75亿英镑(人民币84,000,000,000元)——但英国同期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仅约为1500万英镑(人民币168,000,000元),所以,很明显我们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我认为毫无疑问,英国市场对中国内容抱有极大需求,特别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这远远超过今天市面上所能给予的。随着中国经济之于全球重要性的日益增大、中国大型和快速扩张的研究基础的发展、对于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国日益增长的兴趣以及中国无可匹敌的文化遗传,英国出版社获取和传播中国内容的机会从未如此广阔。

  认识到通常需要对中国内容进行改编以适应西方口味也同样很重要,这与中国从英国进口的内容也需要按照常规进行改编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方式是相同的。比如,中国和英国消费者对样式、设计和编辑理念抱有不同的期望,对其反应也不尽相同。

  英语里有句古话: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出版社需要继续冒险一搏,尽管面临经济衰退,或者说正因为经济衰退当前而更应为之;需要创新、与各政府在国内外开展合作,在他们的海外市场培育和开放新的增长机会。正如中国谚语所云: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如果我们都能继续将所有这些事付诸行动——正如我相信我们必须这样做——继续探索和利用与彼此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的机会,那么英国和中国的出版业都将延续其时至今日取得的成功,而人们也将只能在我们今后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找寻对这场金融危机影响的描述了。 

[时间:2009-09-08  来源:中国出版网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