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锋:印刷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文化产业历经10年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起点和历史机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过正逢其时。作为建国60年来首部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它的通过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7月22日,《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好评,并对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寄予厚望。尽管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其内容框架与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无疑。7月23日,《传媒》专访曾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对《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规划》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必然

  记者:《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7月22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建国60年来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份规划的出台?

  齐勇锋: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突出地提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约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以来我们就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实行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举世罕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节能减耗任务艰巨。而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而且与旅游、体育、电信和制造业日益融合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四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严重下滑,但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小,电影、演出、动漫游戏、互联网(主要是电子商务)等领域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五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创意经济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占GDP的2.45%,2005、2006年分别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6?8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总量较小、市场主体弱小,条块分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和起草这一规划,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适时推出,以借助金融危机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记者:《规划》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立刻引发了媒体热议,业内外人士纷纷对给予好评,认为《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您如何看待《规划》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齐勇锋:《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开始真正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这是《规划》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也真正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

  以《规划》发布为起点,我相信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回溯一下,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期间出台《“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可以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计,未来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从长远看可以占到10%以上。[next]

  解读:《规划》引发产业发展新态势

  记者:正如您所言,《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新亮点、新态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思路?

  齐勇锋: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并把“文化创意”作为发展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将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靠创新提高文化资源转化能力,靠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中还特别提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新靠什么?靠人才,必须加快改革,释放人的发展活力。

  二是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放,但就社会资本的期望值而言,市场开放度仍然不够,尤其是传媒业,在社会资本已经事实上广泛进入的出版、报刊、广播电视领域,政策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规划》称,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一改过去主要靠国有资本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去发展文化产业,让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允许进入文化产业的部分)几方力量的充分融合发展。所以规划实施后,文化市场将会进一步有序开放。我预计今后在这方面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科技类、财经类、时尚类、教辅类等非新闻类的报纸、网络媒体、广电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三是今后几年将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高潮,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航母。从而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弱小,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文化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拥有量、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有足够的消费空间支撑新兴业态跨跃式发展。因此,以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将出现新的高潮。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的确不断吸引着民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眼球。随着投资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一个新的文化投融资高潮必将来临,并且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

  六是文化娱乐消费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规划》特别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这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内需外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内需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人的精神消费,有其审美偏好的特点,需要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以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年春节前后,电影市场的火暴已初步显现文化消费热点的曙光。

  七是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产业将形成亮点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我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不必再遵循过去经济发展的梯度模式,即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最后发展西部。现在各方面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制度创新,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实行“东中西多点并举”的发展方针,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湖南娱乐业、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八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收购兼并美国好莱坞等有关电影、动漫资产和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next]

  落实:亟待具体配套政策

   记者:国内文化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前夜,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规划》虽然还只是原则性的框架,但已经让业界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也更加期待之后的细则在文化产业的开放尺度、投资空间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安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齐勇锋: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我认为第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议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和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建议配套政策中从国家拉动内需的总投资4万亿元中拿出1%的份额,即不少于400亿元给予重点扶持,在3年内重点投向以下文化产业领域:有利于拉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文化贸易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要把国家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市场准入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活力;要把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要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灵活多样的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品种和服务;支持和推动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活动。对于拉动内需作用明显的大型会展、文化节庆,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和奖励。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规划和实施“影剧院倍增计划”,3年内使我国电影院、剧场的数量增加一倍,电影银幕数量从4000个增加到8000个,规划和实施“小剧场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市建设10000个小剧场;通过兼并、合资、合作、加盟、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演出院线,面向市场配置演出资源,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和演出。

  第四,加强文化内容建设,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建议整合文化系统相关资源,组建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规划和实施“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计划”,将有关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分散的数字内容项目加以整合,统一规格,推广使用,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第五,调整、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促其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规划设立20—30个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整顿并提升原有文化产业集聚园、创意产业园、传媒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具有制度创新、示范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国家建设高科技园区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入园企业给予同等政策优惠,形成文化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试验和市场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六,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娱乐业消费税(20%)偏高的问题,建议减按5%征收。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业、拉动就业,建议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门槛。

  第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出版产业园区,开展民营出版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和集中发放书号的试点,推动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融合发展。

  第八,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创业板已经设立的机会,在3年内规划和推动100家左右具备条件的的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框架内容

  指导思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时间:2009-09-01  来源:《传媒》杂志]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