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业梯度转移或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印刷企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向市郊转移的消息。

  “成立于1912年、有着97年历史的上海中华印刷公司于去年从市区搬往青浦工业园区,与“当纳利”与中华商务公司为邻;北京新华印刷公司正忙碌地在地处北京市东南的亦庄建厂,也将与“华联”为伴。你再看:“浙江新华”搬了;“江苏新华”在准备建厂;“江西新华”与“九江新华”在省出版集团的撮合下积极酝酿整合、继而再作搬迁;“河南一新华”与“河南二新华”两个上规模的印刷企业已经高调宣布合并,正着手做实质性的内部整合工作;……”

  所有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印刷企业的梯度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既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企业自身的需要。

  一、何为产业梯度转移

  所谓“梯度转移”是一个区域经济学的术语,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1966年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中的某一阶段。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某地区的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了该区域所处的梯度。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该区域即为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把这些相对复杂的术语转换为比较简单易懂的话语,说的就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生产活动必定发生由高到低的阶梯式转移,去寻求劳动生产成本的低谷。

  事实也完全如此,发达国家把原本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存在污染的低层次产品向发展中国家作转移;城市则把技术含量不高、获利能力低的产品向农村作转移。拿工业重镇上海来说:改革开放前的主打工业,比如,纺织、造纸、水泥、钢铁,甚至造船,因为大都到了产品发展周期中的成熟阶段,所以纷纷转移到兄弟省市或市郊组织生产。上海正从历史上的以“二产”为主渐渐地向二、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方向前进,吸引总部经济入住,加大对创新开发的投入,努力将之打造成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印刷工业理所当然地属于成熟工业,即使从德国谷登堡发明木制印刷机开始算起,至今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按照梯度转移的理论,印刷企业从市中心区向市郊转移也就成为一种趋势。

  二、把印刷定为都市型工业和绿色工业并不确切,转移也就势在必然

  以前,印刷因为其使用设备的低下,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这,也是人们把印刷列为都市型工业的重要原因。但印刷技术的发展、设备能级的提升,完全打破了传统。除了专司制作手工产品的企业以外,印刷厂根本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代化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印刷产能,也保证了印刷产品的质量,当然也提高了加盟印刷的门槛。1984年,上海中华印刷厂有着1804名职工,彩色印刷以单色机套印为主,但到向青浦搬迁的2008年,全公司还不到300人,彩色印刷的年产量却达到200万对开色令,是以前的数倍。正因为如此,希冀把印刷企业留在市中心,在投资不多的情况下、在安排劳动力就业上发挥作用也就变得不切实际。

  以前,人们也普遍认为印刷不存在污染,对环境不构成负面影响,是绿色工业。这,也是人们认为印刷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发现并非如此,印刷厂同样成为周边居民投诉的对象,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对生产工人和周边居民都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正因为如此,在有些城市,印刷企业也成了环境监察的重点,企业中每年被医疗卫生部门列为要做身体检查的工种日益增多。

  既然印刷并非是以前我们所认识的都市型工业和绿色工业,那把工厂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的必要性也就值得考虑,迁至市郊,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规避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再者,还有助于农村走向城市化,既如此,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三、梯度转移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的一、二十年,在上述不全面认识的推动下、在政府的鼓励下,我国印刷业高速发展,印刷设备的能级大大提升,这固然解决了历史上存在的出书难、出书周期长、“北书南印”的问题,但也导致社会生产能力大大大于社会的总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承印工价的连年下滑,原辅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连年上升,这两者造成的剪刀差使得印刷企业的赢利能力急剧下跌,相当一部分企业步入了困难期。

  梯度转移是拯救印刷企业走出困境的措施之一。

  其一、印刷企业把生产基地从市中心区转向市郊,有助于企业从原本那块土地上获得级差地租。这块地租对本已处于困难中的印刷企业而言,对支撑企业克服困难、帮助企业技术改造至关重要。这样的案例在印刷与印机生产行业中都不胜枚举。

  其二、企业转至市郊生产以后,因为市郊土地成本相对于市中心区域大大降低,也就有效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其三、如若把工厂设在市郊的、得到上级政府审定批准的工业园区,更可以从政府获得从所得税、增值税,甚至包括营业税在内的种种补贴。尽管园区所在地政府设置各种名目的补贴有争取吸引资金流入本地、打国家政策擦边球之嫌,但对企业来说,增加了企业的留利、减少了企业的开支,得到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对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

  其四、场地的变更必定伴随着部分生产人员的更迭,更多的外来员工加盟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他们的工资成本相比于老职工要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更高,当然,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准同样是当务之急。

  转移,理所当然地也会带来运输成本的上升,但综合以上因素,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基调是肯定的。

[next]

  四、梯度转移是企业发展上规模的需要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要么凭规模,要么凭特色。

  规模大的企业,相对而言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优于中小企业。而且,因为企业上规模,各方面的管理做得比较规范,内部制衡机制到位,发生问题容易得到暴露与纠正。

  2008年上海市印刷业统计数也表明:1334家(占参加统计的4437家企业数30%)年销售在1000万以上的印刷企业,其销售总额(392亿)要占到全市印刷销售总额(468亿)的83.76%。其中,只占印刷企业总数2.1%的92家年销售上亿的大型企业,他们占有的总资产(218.08亿)是全市所有印刷企业资产总额的41.4%、销售(222.79亿)是总销售额的47.7%、利润(19.48亿)更是占到全市印刷总利润的67.4%。这些步步递进的数据,充分说明了规模企业在市场中的突出作用和远高于一般企业的盈利能力。

  特色企业,是因为它满足了市场上的特殊需求,竞争烈度显得相对较低,因此,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分,人们越发感到企业上规模的优势。它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完成别人想承接但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企业完成的任务;它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采用压价的方式硬性挤掉竞争对手,确保任务到手;它可以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上下功夫,以高效来获得高于其它企业的投资回报……。上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上还有着比别人要多的话语权,引领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整合、兼并也就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大策略。

  在中心城区地块价格高不可攀的情况下,选择在地价相对便宜的市郊或周边城市建设规模化工厂当然是一种明智之举。它的前期投资可以因此大大降低,遭遇外界的干扰相对要少,得到政府的关照也会比在中心城区多很多。

  正是城市内这些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或者联营,也因此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北京市郊的顺义,河北的香河、廊坊,上海的市郊,以及上海周边的苏州、昆山,这些地区正在快速地成长为印刷及与印刷相关联行业的生产重镇,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五、梯度转移是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需要

  吸取了改革开放前期的沉痛教训,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内、特别是在城市受到了广泛重视,居民与工厂之间的磨擦也在日渐增多。

  几年前,在上海就发生过一次一家较大规模的台资印刷厂,因为商轮印刷机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遭到周边居民投诉而不得不停产整顿。结果,为了整治所化费的资金与工厂停产造成的损失令投资者扼腕叫疼,难以承受。梯度转移有助于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

  早期建于城市中心区的印刷厂大多没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系统,印前制作与晒版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随同生活污水一起排放对环境确有污染,但苦于场地狭小,即使有改造之心也缺乏相应的地方。工厂转移至市郊或周边城市,生产场地得到极大改善,在厂房建设的同时完全应该并且有可能把有关的治污设施同步到位。

  治理噪声与废气的状况也大致如此。工厂在中心区,建筑大都与居民聚居区犬牙交错,加之这几年见缝插针式的商品房开发,加剧了工厂与周边居民的矛盾。生产过程中一旦产生噪声或出现其它异常情况很容易遭遇居民投诉,而一当出现居民投诉,企业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管排废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法定标准,为了过关,也非得拿出些姿态着手做整改。企业搬至郊区,因为规划中已经把生产园区与居民聚居区分开,加之,企业在设计时也已经考虑三废治理,再产生纠纷的机率大为降低,有助于企业一心一意发展生产。

  六、按企业运营规律办事是保证梯度转移工作成功的关键

  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梯度转移工作,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原有中心区地块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巨额资金的投资与回报,自然免不了方方面面领导的关心与爱护,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十分重要的是,企业的工作必须按照企业的运营规律办事,最大的着眼点应该是:恰当的投资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回报。

  有些领导希望乘势把企业做到最强最大,最好是某个范围的第一。但,对企业而言,要做形象第一并非难事,有钱就行!但首先得考虑的是:企业的市场在哪里?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在哪里?企业只有做到赢利能力第一才是最为根本的!

  有些领导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企业的全部历史遗留问题,以最新的面貌示人。但,对企业而言,长期来形成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何况,长期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好的做法与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陈旧观念并存,既存糟粕更有精华,千万别出现倒脏水连同把小孩一起倒掉的荒唐现象。

  有些领导希望通过引进外力来改变现状,这本无可非议,而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对企业而言,吸引外来人才固然重要,用好自有人才才是根本。因为他们熟悉企业的现状,这些同志又对企业充满感情。再则,从管理学的角度说:管理就是借力,借全体员工之力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如若不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仅靠外来人员的打拼同样难以搞好工作。他们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何况,他们熟悉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也需要时间。

  有些领导希望梯度转移工作能够快速到位,长痛不如短通,这也可以理解。但,对企业而言,必须得考虑转移不能或至少应该少影响生产,必须得考虑在转移过程中保留住企业的技术骨干。如果搬迁到位了,企业的生产任务也随之付诸东流了、技术骨干也大多外流了,那今后的生产又依靠谁去完成呢?梯度转移的初衷又究竟是什么呢?

  应该承认,领导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同企业的出发点与着眼点会有所不同,两者应该尽最大可能地予以靠拢,领导要相信处于一线的企业,企业要尊重上级的有关要求。但梯度转移毕竟是企业的一项着眼长远的实打实的工作,在领导明确了工作方向以后,更多的工作应该放手由企业领导从实际出发预以安排。

  总之,印刷业的梯度转移工作正在行业内展开,我们应该借鉴工作做得好的企业的经验,抓住行业与企业梯度转移的机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

[时间:2009-09-01  来源:印刷杂志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