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新闻出版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好重点文化出版工程,不断推进出版繁荣。二是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以整顿和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为重点,加强出版管理,加大出版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加大了查处买卖书刊版号、整顿小报小刊、整顿印刷市场、“扫黄”“打非”和治散治滥的工作力度,并取得积极进展。三是根据中央对出版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强化管理,深化改革都是为了出版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繁荣和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一定要讲质量效益,要坚持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中心促进繁荣。
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质量工作局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我国的印刷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印刷企业的发展规模、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版、印制、发行、物资供应各环节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使我国书报刊产品印制质量整体水平逐年有所提高,部分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良好的质量工作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图书印装精品逐年增多。1991-1993年度有1826种书报刊产品达到新闻出版署书刊印刷优质品条件,优质品率为6.6%;1994-1995年度署优产品达4512种,优质品率为21.99%;1996-1997年度署优产品达12994种,1998-2000年度署优产品达到53597种,《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英藏敦煌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等一大批精美画册、地图册、普及本图书博得了中外读者的好评。
二是产品质量普遍有所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政府对产品质量实施宏观监控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监督抽查加大了突击性,扩大了覆盖面,抽检结果能较客观反映产品质量的实际情况。1994年,署质检中心对173批(种)教材抽检,品种合格率为80%;1995年署质检中心对234批(种)书刊抽检,品种合格率为82.2%;1996年对238批(种)产品抽检的品种合格率为84.3%;1997年、1998年及1999年被抽检产品的品种合格率分别达83.58%、87.6%、90.87%。
三是宏观调控有所加强。政府强化对质量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是近年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颁布与修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的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活动中有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初步实现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法制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和原新闻出版署非常重视出版物印制质量工作,特别是1994年提出新闻出版业从以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后,当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书刊产品印制质量管理的意见》,1995年颁布了《全国书刊印刷质量监督检测网工作会议纪要》,1997年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2001年颁布了《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有了这些法规、规章,使出版物印制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可依,宏观调控更加有力,监督管理更加有效。
此外,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逐步建立健全了监督抽查制度。自1994年以来,新闻出版署强化晷抽查的针对性和突击性,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力度,逐步完善了质量监督反馈制度、公布制度和处理制度。署监督检测中心和各地检测站统一协调,统一质量标准,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了全国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新闻出版总署加强对书报刊印刷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了书报刊印制度质量的提高。在整顿印刷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进一步提高书刊印刷质量和效益。坚持了书报刊印刷许可证制度、准印证制度、承印验证登记备案制度、年检制度和稽查举报制度,继续实行书刊印刷定点管理办法。新闻出版署规定“年检”时,要对书刊印制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出版物印制比例、质量损失率、重点出版物印制完成率、安全事故降低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达不到要求的,吊销定点企业证书。
新闻出版总署加强对书报刊印刷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了书报刊印制质量的提高。在整顿印刷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进一步提高书刊印刷质量和效益。坚持了书报刊印刷许可证制度、准印证制度、承印验证登记备案制度、年检制度和稽查举报制度,继续实行书刊印刷定点管理办法。新闻出版署规定“年检”时,要对书刊印制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出版物印制比例、质量损失率、重点出版印制完成率、安全事故降低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达不到要求的,品销定点企业证书。
新闻出版总署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优质产品的出版、印制。为督促企业通过优质品的生产带动一般产品的提高,我署《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定点企业的优质品质指标及对未完成优质品指标的处罚措施。我署还规定了出版社的图书印刷质量自查结果,要经有关印刷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认定并附相应检测报告才能上报,凡不按规定进行质量自查及结果核定工作的,不得参加该年度优良出版社评选,也不得受到有关表彰。凡参加国家和国际图书评奖的图书,印制质量必须是署优产品并应附有署质检中心的检测认定报告。我署连续四次表彰了质量管理先进地区、出版社、印制企业及教材租型单位,这次还表彰了质量负责人等一批先进个人。
各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强化质量管理工作,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及办法。如山东的“三查一落实”制度和“教科书印制工作规范化管理规定”,江苏在出版局内建立省政府领导的“江苏省课本出版办公室”,河南的“逐本检查制度”,湖南的“十佳书刊印刷企业”表彰制度,四川的印制质量行政处罚办法,江西的“入库许可证”制度,陕西的“质量责任书”制度,广西的“印刷物资质量检测鉴定办法”,吉林的“全面抓、全员抓、全力抓”质量工作方针,河北的“质量抽检测评方法”等等,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量监管力度加强,出现了质量提高、效益增进的良好局面。
当前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墨色不均、套印不准仍是单色及多色产品印刷的主要缺陷,个别产品还存在糊字、缺字、坏字等严重质量问题。装订质量除存在倒装、废页、缺页、白页、混装、错帖、散页等严重质量问题外,常见的质量问题还有:胶订书芯不牢,严重时脱页;侧胶不均,粘口侧胶过少导致封皮不牢甚至脱落,侧胶过多时造成粘连图文;平装书背不平,背胶过少形成空背,背胶过多形成圆背;书脊字歪斜不齐;封皮不一服;书本或精装书芯不平;铁丝钉订位不正;覆膜起泡、起皱;页码位置及裁切尺寸误差较大;精装书外观及内在质量特性指标常不符要求等。究其原因,既有管理上的问题,也有技术上的问题。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松懈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虽然我署不断强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但部分企业未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部分企业领导对质量重视不够。一些出版单位放松了对书刊印制质量的要求,甚至将书刊委托给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印制。一些印制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状况较差,工艺纪律涣散,现场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这些都影响了产品质量。
[时间:2001-12-27 作者:石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