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1年11月1-4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期刊展”,是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第一次最大规模地展示中国期刊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次最系统全面展示中国期刊的整体风貌,第一次最集中展示中国优秀精品期刊方阵的“政治性”展览;是中国期刊界的空前盛会。在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以及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举办此次展览,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国内外、业内外媒体、机构与读者的热情关注。此次展览是如何缘起?有什么重要意义?此次展览与以前的期刊展示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新特点?对于中国期刊走向世界有何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以上话题,本刊近日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李宝中。
一、此次期刊的背景与意义。
今年四月份,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决定举办“中国期刊展”,这个想法是逐渐形成的,可以追溯到2000年的8月份。新闻出版署在广西北海召开了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新闻出版署针对即将进入新的世纪,又面临着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根据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建设强劲的中国期刊方阵的构想。希望以中国期刊方阵这样一个组织形式,从全国8千多种期刊中拿出一部分确实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水平、代表地区的水平、甚至有部分期刊能够接近国际水平的期刊,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方阵,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调动中央和地方和两个积极性,来加快这部分期刊质量的提高,以此发挥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全国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次会议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开端。当时业内人士称,这次会议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开端。当时业内人士称,这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会议结束后,署里给中央领导写了个专门报告,关根同志很多就作了重要批示:“尽最大努力,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创出10-20个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需要给予哪些支持,请提出。”这个批示为建设中国期刊方阵指出了具体的方向、目标、源则,含金量非常高,使我们深受鼓舞。随即我们就着手广泛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多次向中宣部请示、汇报,形成一个初步方案上报,很快得到了批准。之后便紧锣密鼓地进入筹备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工作。新闻出版总署成立,新署长石宗源同志到任,这一工作又得到了新的署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0年12月在合肥召开了全国报刊处长工作会议,石宗源署长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把建设期刊方阵作为重要议题之一。会议之后,署领导就提出能不能借世纪初年,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期刊取得的巨大成就做一集中的展示,以此来切实体现中央制定的一手抓管理的新闻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当时,中央已决定开展治理整顿小报小刊的工作。因此,举办中国期刊展,既可以起振奋、示范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推动中国期刊业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中宣部的批准。“中国期刊展”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台的。
举办此次展览,一是为了展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期刊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向世人展示我国期刊的规模,也向世界展示我国期刊的阵容;三是通过展览促进期刊界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提高。展览期间由中国期刊协会负责将组织几场学术报告会,介绍国内外期刊发展的趋势,从理论上为办刊人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此次展览得到了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为主任委员的组委会。各地区、各部门也认真负责,积极组织、筹备,有的省局和部委还拨出专款用于展览使得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此次展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过去只举办过部分期刊展览,搞过几次报刊在一起的展览。与以往展览相比,此次展览有这么几个特点:
1.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期刊展览。全国现有期刊8725种,这次参展期刊近8千种,分四大展区:一个中央单位展区,两个地方展区,一个中国期刊方阵展区。
2.首次集中、突出地展示了“中国期刊方阵”。我们寄希望于先把这部分蛋糕由中央或地方做大,来层层带动其它期刊品位、质量的提升;同时,要求把中国期刊方阵的期刊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通过品牌影响,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期刊方阵分四个展面:“双高”(高学术水平和高知名度)层面的期刊共62种,都是获国家期刊奖以上的期刊。社科期刊有22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进入了世界期刊联盟数据统计表明的世界各类期刊前50名。由于社科期刊舆论导向比较敏感,这次,尽管也有一些期刊发行超百万,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暂时没有纳入。科技期刊评出40种,主要以影响因子来确定是否进入期舒畅 方阵,如高学术水平,主要考虑它对发达国家大型图书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新型的专业学科或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专业的影响,在世界上有一定名望等因素。
“双奖”(获国家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主要依据2000年年初公布的“双奖”期刊名单确定。“双百”(全国百种优秀社科期刊、重点科技期刊)期刊也是从已经评过两届的“双百”期刊中产生的。“双效”期刊则是由中央和地主方有关主管部门推荐评选出的,数额严格限定在地方和部门现有期刊总数的15%以内。
可以说,整个中国期刊方阵入选的期刊是非常严格的,也是非常慎重的。初步入选期刊方阵的期刊达1496种,都是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制定的条件,经层层筛选、严格评定后入选的。为了慎重起见,从11月1日-11月30日,我们将向社会公布入选期刊方阵的期刊,接受读者监督,一旦发现有严重违纪违规的现象,将取消其人选资格。12月初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总署再行正式公布。
3.通过展览,为“入世”做一个基础的准备。让业界既看到我们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准的差距,以此提供一次相互借鉴、思考的良机。
4.此次展览,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社会效应,突出政治导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这条主线。通过这次展览,使大家强化一个意识-不管什么类别的期刊,只要是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不渝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全国大局服务,这样的期刊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让办刊人明确,在我国,必须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期刊出版事业,不要以为一“入世”,什么都可以干;个人是不能办报办刊的,期刊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刊号是国家的资源,不是某个人、某地区、某单位的私有财产,只有把办刊放到我们国家大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中,并为其忠实地服务,才有前途和发展。
三、通过此次展览,如何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中国期刊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围绕中国期刊方阵的建设,我们提出了几个政策方面的设想,有的正在逐步地实践和深入调研。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期刊境外版权合作管理的意见;关于严格规范期刊融资问题的意见;关于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关于名刊大刊跨地区、跨部门兼并、划转、重组的意见;关于成立我国期刊认证机构的意见等等。从世界期刊发展看,一个期刊要赢得世界品牌影响,要有国际权威的认证机构来认定它,这样方能有利于发挥品牌效应。要创出10到20个有国际影响的名牌期刊,要推进我国期刊方阵,尽快把蛋糕做大,没有认证机构是不行的。
上述设想和文件,我们都进行了深入调研,有的已形成了初稿。
可以说,从我们国家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来看,新世纪的初叶,应当是我国期刊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这首先得益于中央确定的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的落实,得益于党的宣传部门、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工作的正确领导,在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尤其是近5年来期刊业的长足进步,在办刊观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改革,人才使用和流动,期刊市场的发育等方面,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办刊人一要把握好自己,珍惜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在政治导向上严格把关,明确为什么办刊,为谁办刊,自觉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自觉遵守各项法规规章;二要深入、成熟地把握好本刊的定位,不要盲目跟风、盲目闯市场。一个期刊从创立到形成品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主办、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所办的期刊放到党和国家舆论喉舌和阵地的高度来认识,而绝不允许把期刊当成地区、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的利益来对待。
四、请介绍一下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进展情况。
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在2000年10分即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连续开了“百刊”、“重点期刊”两个座谈会,研究组建期刊集团的问题。又请了有关期刊开了一个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讨会,目前看,几个大刊已经动了起来,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女友》在澳大利亚通过华人在当地合资共建一个出版公司,出版《女友》的子刊《朋友》(繁体字版),期发数达5000份,这是迄今我们到海外办刊发行量最多的刊物。刊物创办后,南美、北美、欧洲、新加坡等地也纷纷要求发行。《朋友》的成功为国内期刊“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即聘用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的华人来办符合当地阅读、消费习惯的刊物,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我为主,宣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当地华人编辑、出版和发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其他像江苏少儿社的《东方娃娃》利用主刊与香港合办《大板牙》,天津的《作文通讯》等都分别在新加坡、东南亚发行;河北的《民间故事选刊》也在与港台有关出版机构谈判。《知音》正在筹备在美国、加拿大独资创办《知音》海外版。
总的来看,到境外办刊大体有独资、合资、版权合作等几种方式。今后将出台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名刊、大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时间:2001-11-28 作者:肖武 来源:出版参考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