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5年和21世纪初的起步5年是中国印刷业发生深刻变化的年代,也是继“自动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联动”16字方针后,酝酿提出并积极贯彻“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28字方针的时期。此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通过举办论坛、展览、召开年会等多种形式起到了推动中国印刷、设备、器材等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的作用,印刷企业与设备器材制造厂、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长,关系更为密切。印刷设备及印刷器材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作为印刷业不可或缺环节的印后加工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在“印后多样、自动化”上发展迅速,使中国图书和包装产品的整体质量有了实质性的进步。28字方针对实现“印后多样、自动化”的要求是:“广泛采用自动化、连续化的设备和手段,逐步改变以手工加工、半机械化生产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力争达到国外先进国家的一般水平”。近几年来,在我国骨干印刷企业中,这些目标不仅已经达到,而且有所超越,印后加工水准可以说已经达到先进国家的中上水平,而非一般水平。这些国家的大量印刷品在我国加工后再返销即是佐证。
如果说印刷业的投资者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对赢利能力较强的印刷设备的投资与改造,而轻视或忽视了对印后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改造的话,那么近1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最初5年,这一局面有了明显改观。大型书刊印刷企业对印后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以最终实现成书的大型无线胶装线为例,在1999年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出资近2千万率先于全国同类企业引进瑞士马天尼公司产潮流型胶装线及精装线以后,德国澳伦贝格、柯尔布斯等大型胶装线一台接一台地进入内地的书刊印刷企业,一改历史上以手工、以小型圆盘包封设备为生产主体的状况。马天尼公司上海办事处告知,该公司生产的胶装线在1999年以后进入内地市场的总量不下百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为图书成书作配套的意大利阿斯塔公司、瑞士马天尼公司生产的锁线机,德国产的MBO、STALE和日本产的SHOEI折页机,德国产的波拉切纸机及德国的海德堡公司、瑞士马天尼公司生产的骑马钉装订线,在更多的工厂可以见到。这些设备的引进与使用大大提升了国内出版物的质量。
在海外印后设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产印后设备的生产及销售更是春风得意。上海印刷包装机械公司下属的紫光公司生产的PURLUX骑马钉联动线、圆盘包面机、排书机,紫宏公司制造的折页机在国内书刊印刷企业中声名显赫,一度出现排产叫紧、用户争购的热闹场面。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印刷展览会,参与印后装备展示的国内厂商众多,展示的产品从书刊装帧设备到凹印、丝网印刷设备,覆盖面十分广泛。现在走进专做印后加工的小型装订厂很少没有折页机、圆盘包面机等基本生产设备的,历史上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状况已经完全被颠复。在一些大型的书刊印刷企业除了备有这些基本的装订设备外,连复膜、过油、UV上光、沿张、大面积烫金、图案模切、轧凹凸、塑封,甚至滚金边、倒圆角、打孔等辅助装帧设备都一应俱全,可以保证满足顾客提出的各种加工要求。
近10年来,书刊印刷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印后加工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的道路,而获利状况虽也在逐年下降但仍远比书刊印刷业为好的包装印刷企业在印后多样化、自动化上应该说做得更好,烟草印刷企业当是其中的佼佼者。高档香烟的外包装在工艺应用上无所不用其极,烫金、凹凸、防伪应有尽有。在制盒成型工段,国际顶极的BOBST模切机、制盒机大量应用于生产,早已不是稀罕之物。至于承接药品包装、酒类包装、化妆品包装的印刷企业因为其产品的附加值高、批量又大,广泛使用先进的印后加工设备,形成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比重同样相当高。[next]
总之,在上世纪末,经过反复酝酿提出的28字方针中有关“印后多样、自动化”的要求,早已不是一件要费劲费力去推动完成的事,而是在有一定规模的后加工企业已经普遍得到实现的事。
花不太长的时间即已完成了印后加工设备本质上的提升,根本的动力在于市场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图书装帧的严重滞后,一度成为质量问题的焦点,当时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还曾经用他孙子领到的不合格教材为例,呼吁印刷企业必须重视印后装帧工作。在这之后,各地新闻出版主管机构严令专业装订厂必须配备折页机及其他相应的装订机械加工设备。加之,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升,使大量使用人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历史。作为加工服务业的印刷业,特别是印后,面对越来越短的交货周期,只能依靠改进生产装备,向设备要效率,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才有本钱去参与变得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分取自己企业的一杯羹,否则只有退出这座围城,不再混迹于这块市场。因此,印后加工走上多样、自动化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是市场整合的结果,是一种必然。
印后多样、自动化的要求,能在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印后机械制造厂为印后加工企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设备。相比于印刷机械,印后设备的技术精度要低很多,随着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重新整合,进入印后加工领域的专业机械厂越来越多,新加盟的民营印后设备制造厂同样众多,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竞争促进了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促使产品价格逐步走低,而且印后加工设备除必须从国外引进的精装书封面做壳机、全自动锁线机等精度要求高的设备外,一般国产设备的价格并不高,所有企业都可以根据生产规模与实际需要从市场上采购到不同档次、不同价格的加工设备。在说及这一问题时必须指出的是,国内现有印后加工设备整体上说以模仿海外同类产品为主,很少有自己的技术专利,设备所使用的材料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还有很大差距,较易磨损,使用寿命短。
印后多样、自动化的要求能在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得以实现,还因为中国印刷业已经更多地融入了国际印刷市场。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出口在国民总值中的比重日益增多,产品出口对包装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机遇。在香港印刷厂大量迁入内地并在内地开设工厂以后,海外的印刷产品委托国内印刷企业加工的越来越多,涉足加工海外印品的企业日益增多,承接海外印刷订单早已没了往日的神秘感,为了满足这部分顾客的需要,不少印后加工企业愿意舍本取利,用一定量的设备投入,制作出更精美的产品,去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印后多样、自动化目标的初步实现,也还掩盖不了国内印后加工设备仍然层次较低的事实。有些尖端设备在国内尚属凤毛麟角,比如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意大利阿斯塔排书、锁线一体机仅在南京爱德印刷公司有一条线。用于产品目录制作,便于读者索引的全自动阶梯式模切装置在国内至今还是空白。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却正被逐渐看好。而已经有多家印刷企业实际应用于大型工具书制作的拇指索引工艺,国内普遍采用机械加手工的方式,弧度不够光滑,视觉效果欠佳。在包装后加工领域相信也有类似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
在走印后加工连续化、自动化道路的时候必须加以指出的一点是,走入微利时代的印刷业,印后加工的利润十分微薄,书刊印刷企业更是如此,不少小型印后加工企业靠出售纸边生存。在如此环境下,仍有工厂对印后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是期望以此吸引更多的印刷业务。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印后加工设备的持续技术改造,因为不能盈利的行业必然缺乏相应的投资者,最终难免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在多色胶印技术已经日臻完美的今天,图书市场的变化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印后;运用不同的开式、使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工艺要求,在这场竞争中谁有能力实现这些多变的要求,谁就能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能持续创新,运用别人还未能掌握的工艺与技术,谁就能赢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刚走上印后多样、自动化台阶的中国印刷企业与专司印后加工的企业还刚刚处于上升台阶中的第一级,向上攀升的路还很长。所有的企业,包括印机设备制造企业都当认清形势,再接再厉,更上一层。
[时间:2009-08-20 作者:MBO 来源:必胜网]